为什么中国近代大部分大学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国学?

不是这样的。大学语文现在各大学都有。不,我没有。我很早就恢复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教育界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取消了“大一中文”。从此,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消失了,停课近30年。

苏教授在1978的《复旦大学校长任职宣言》中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先给每个班一次语文考试,考完再发卷子。不合格,以下科目不予测试。你不会中文,也学不会别的。”?

1978年秋,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语文教材并不满意。徐中玉刚摘掉“右派”帽子,匡亚明就主动联系他,希望两校合作,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后来,他在这本教材的序言中说:“在大学里开设汉语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一种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很低。如果我们连汉语这个基本武器都掌握不好,又怎么能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完美表达科学研究成果呢?

陈远老师在辅仁大学的时候,亲自负责一年级的汉语教学,在课堂上带头。那时候有些理科生大一就不认真学语文了。王老师亲自动员并提出,理科生如果缺乏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其科研成果无法顺利表达。

陈远老师经常说他教不了语文。他怎么教历史?不懂中文的人怎么看史书?他大一就亲自教语文,选修中国历史的课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尽管他越来越受欢迎,年龄也越来越大,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温如敏

我认为《大学语文》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即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让过去可能在应试教育中失去的兴趣复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和人文的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兴趣的培养要放在重要的位置。

同时也不要忘记“大学语文”或“语文”,它具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借助“语文”能力进行读写训练。我不太赞同《大学语文》应该是一门普通的文学鉴赏课,因为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温如民,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