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留学的思考
关于日本留学的思考
融入日本社会
融入日本社会并不容易。对于留学生来说,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生活在日本社会,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这可能是因为日本文化虽然发源于中国,但有其特殊性,或者说日本的国民性有其“岛根”。一些外国人用“害羞的知识分子”来形容日本人。可能他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从美国人的角度来描述的。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日本人有很强的集体主义意识。他们喜欢组成团结俱乐部,同一个聚会,老乡,同学,同一个系列的公司。只要能找到一个“同”字,不需要更多的语言,他们自然有默契,很快就会协调起来。互相照顾似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入他们的默契几乎是外国人无法企及的。但是他们和其他不“一样”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彼此之间都很客气,也相当有礼貌。几乎从双方的礼貌程度和礼貌权重就能看出哪一方是照顾者,哪一方是被照顾者。虽然他们两个一边鞠躬一边说着同样的话,“我一直亏欠你。”
日本人在语言的使用上很努力,尤其是在商业和社会事务上。几乎不可能说敬语。
日本人不爱表达,话也不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心连心”“沉默是金”。他们不擅长争论,也讨厌争论,也就是说,对上级不能讲道理,更不能争论,这是他们的美德。听起来像是中国旧社会的感觉。其实日本人很重视孔子和老子。书店里随处可见这方面的书籍,很多人都在读《论语》。日本人不爱出山露,也不擅长言语表现。他们喜欢默默无闻地做实事。所以,他们也缺乏一种宽厚大方的性格。他们在商业社交中只能依靠自己的社会宝藏“信任关系”。不仅仅是商业,普通人之间也是如此。日本人最怕的是“信任关系”。
作为一个留学生,想要融入日本社会,首先要了解日本社会的特点和他们的民族性格,然后让自己接受他们的特点,按照他们的礼仪去做。在中日双方的成语中,都是“入乡随俗”,最重要的是和他们保持社会宝藏“信任关系”。要真正融入日本社会,就要尽可能地向日本人介绍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性格,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俗,从而达到相互了解,发挥国际桥梁的作用。
环境给人暗示。
刚进东京语言学校,日本老师很照顾新来的外国学生的脸。不管他们在哪里,都不要太严格。也许他们不擅长说教。入学一周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老师和同学一起去野餐,在一条山涧边开始了野餐。晚饭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垃圾打包,放进袋子里。因为河里到处都很干净,没有扔垃圾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心翼翼地扔在看不见的石头后面。这个时候和我们一起野餐的幼儿园小朋友正在到处捡垃圾,只见他们把一袋袋的垃圾扛进了自己的车里。我觉得不好意思,就和一个同学把石头后面的包捡了起来,有点惭愧。我们都是教育孩子的人,但这件事却被孩子教育了。现在仔细想想,环境是靠大家的具体行动来保护的,而不是靠几个有能力的人。如果每个人都不破坏环境,就不需要任何人来管理环境。更确切的说,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块垃圾。如果大家都随便扔,可能会到处乱丢。如果大家都不随便放弃,就不会有垃圾。一个人在“放弃”和“不放弃”之间做选择是多么简单。我深深懂得,人类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类。
学习成绩很重要。
总的来说,你应该在进入社会之前好好学习。在日本,情况有所不同。自费留学需要经济生活自力更生。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做短期工作”这种陈词滥调。
工作和学习是一对矛盾,看你反对还是统一。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让工作促进学习,学习促进工作,把工作和学习统一起来,是保证大学成绩的关键。教日本人汉语是一份很棒的工作,就是当老师,向别人学习,不仅教语言文化,还能交朋友。最后,我从日本人那里学了日语,而不是教中文。用足够的日语能力接受大学各科的讲义,是保证成绩优异的前提。成绩优秀是享受奖学金的条件,奖学金是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三者之间存在循环关系。就是成绩越好,奖学金越高,打工的时间越少,学习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积极的学习态度,给教授留下好印象,也是提高成绩不可忽视的方面。作为留学生,在课堂上,普遍的心理就是找一个远离教授的座位,生怕教授点着头回答问题。刚进大学的时候,我自然和其他人一样。但有一次,在一个有上百个座位的教室里,后排座位几乎被占满了,而前排座位却空了很多。我无奈的坐在第一排教授的眼皮底下。没想到教授误会我了,认为我学习特别积极,就以我为榜样刺激日本学生。“没想到坐在前面的是留学生,不是你们所有人。”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就像骑虎难下。反正我是坐不下去了。果然,你要时刻接受前面教授的提问,所以你要多看书,多查资料,甚至上课前提前看视频讲义。即便如此,还是会有笑话。日语中的法律术语相当难。六律大部分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连一般的术语都难以理解。特别是在中国很容易猜中,导致大错特错。比如民法教授问我日语“互相残杀”是什么意思。我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一直想在国内分析一下,于是灵机一动回答“自相残杀”。这个回答不知道让多少日本学生忍不住笑了。但教授若有所思地说“原来按照汉语的意思是这样的。可想而知,《六法全书》中的文言文大部分都是留学生比较难的题目”。其实日语里的“互相残杀”就是“互相抵消”的意思。
日本教授也比较注重学习态度。不管你知道多少,不管你怎么回答,只要你态度积极认真,基本上都会给教授留下好印象。很多考察科目不仅通过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还会参考出勤等学习态度。不用说,这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对于日本任何一家公司来说,招聘新员工时,大学成绩几乎都是必备条件。考研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重视学校或导师的社会效应。
有一天我去学校,在公告栏上看到“日本排名第一的桐阴横滨大学,于6月13日率先接受教育部设立法科学部的申请。”这个消息像爆炸一样震动了日本的大学。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我的导师,法学科长山城教授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法科学院毕业后司法考试通过率很高,是培养法官和律师的专门课程。虽然和留学生关系不大,但是会因为学校和导师的社会声誉的提高,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
进入博士项目后,总的来说没有大学生那么单调。需要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帮助导师做一些工作。三年前,因为校长非常重视对华友好,学校与中国辽宁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免费为辽宁大学培养法学研究生。辽宁大学派出的人员,有的是老师,有的是研究生,有的是本科毕业生。都是在山城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的。通过为他们翻译,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学习和灵感。都已经毕业回国,在大学或者法院工作。我相信他们在桐荫横滨大学读书一定会获得一定的社会效应。
因为某些原因,我有幸接受了另一位名叫三宅教授的指导。他当了四十年法官,是日本民事保全法、民事执行法、破产法、民事再生法的立法发起人。退休后,他成了一名教授和兼职律师。因为导师很重视外国人的人权,所以愿意帮助外国人。在日本,由于语言能力或社会关系的欠缺,发生民事纠纷时,中国人真的会感到无所适从。遇到一些大的民事案件,介绍给导师咨询,为他们排忧解难。当然,不同的学校和导师专业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作为一个大学的研究生,也可以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借助学校和导师的社会效应,为日本人做点事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