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当地学生接受当地文化教育
一,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的背景
1.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当地文化的流失。当代中国的人口特征是独生子女、少子化和大规模迁移。中西部地区大量青壮年流入东部沿海城市打工,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入城市。教育公平制度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不受户籍制度限制。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据2010人口普查,浙江温州912万常住人口中,市外人口284万人,其中省外人口272万人,主要来自江西、贵州、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省外注册的学前儿童占全市学前儿童的四分之一。全市有51个少数民族,人口30万,比10年前增加了19万人。土家族和苗族已经取代畲族和回族成为这座城市的两大少数民族。
2.崇洋媚外的趋势冲击着本土文化的全球化和开放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国际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正在加速。一方面,人们感叹孩子不会说方言。另一方面,英语教育如火如荼。国际品牌的英语早教班每小时收费150-300元。外国节日、外国快餐无处不在,与孩子频繁亲密接触,导致一些家长不自觉地丢弃本土文化。
3.农业和农耕文明的衰落传统的地方文化是建立在对土地的热爱之上的,人们讴歌“大地是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种田不挣钱,种田又脏又累又穷,社会缺乏对农民这一传统职业的尊重。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的问题。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父母忙于工作和事业,生活在大自然中诗意浪漫的文化生活氛围并不浓厚。城市中的一些住宅小区缺乏地域环境特色和社区生活与精神文化层面的凝聚力。
二,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提倡九年级。9年级起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费希特对民族主义教育的觉醒和倡导。受自然主义的影响,早期的9年级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直观对象——故乡作为空间认识的起点,引导儿童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20世纪以来,随着地方意义的深化和扩大,九年级已经扩展到全国整体文化教育。美国教育家乡村魏(Village Wei)认为,要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现实生活与课程的脱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魅力心灵》中写道,人类在出生后有一个独特的“精神胚胎”时期。“对孩子来说,他们很喜欢自己种地。无论生活有多艰难,他们都会觉得从其他地方找不到快乐。”“这种心理吸引很重要,促进一个人的成长,让他适应当地的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今天,我们必须将儿童视为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明水平之间的纽带。婴儿时期是一个重要时期,因为我们要想引进新思想,改善人们的习俗,给自然面貌注入新的活力,就必须把孩子作为工具,而成人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我们必须利用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新文化运动以来,陈独秀、费孝通、徐特立等教育家都非常重视九年级,强调乡土教科书的重要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程”、“生活化的乡村教育需要生活化的环境”,陈鹤琴的“自然与大社会是生活化的教材”,都是九年级思想的精彩展示。在潘光旦先生看来,导致中国人迷失自我的精神危机,根源在于“根”教育的缺失。爱国之路始于一个乡镇;学习必须从本土开始,然后才能普及到全世界。面对幼儿园九年级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对九年级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辨析,继承前人的理论思想,积极探索和实践“去土中之糟粕”的新课程。
第三,乡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
从娃娃开始,9年级一定是自然、有趣、知识、情感、实用的教育模式。除了培养乡土意识,生命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以下是笔者在幼儿园一线教学的经验总结,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1.组织有序、系统化的九年级幼儿园,可以按照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季至日、腊八)的时间顺序,结合当地传统美食和节庆活动,构建有节奏的乡土文化教育。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正月灯笼,二月风筝;三月,稻草被用作口交;4月4日,做一出戏;5月5日,超五;6月6日,洗秤;七月七日,巧吃喜鹊;8月8日,月饼里有芝麻;9月9日,登高为舅舅送行;十月底,水冰白骨;11月,吃饺子;12月,糖饼中了头奖。)提供了很多好素材。春天开园时,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制作元宵灯笼,装饰教学楼。我在清明节的时候,让孩子们把棉花菜捣烂,做成菜。
清明饼。端午节,学唱《龙舟竞渡》这首歌,学打鼓敲锣等民间乐器,用五色线编织蛋包和粽子形状的香囊。除了讲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故事,还可以教授一些适时的古诗词或方言童谣、民歌,如乐清民歌《对鸟》、温州话童谣《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