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美术要花多少钱
一、问题:孩子的画是要求长得像吗?
回答:是根据孩子的心理认知和生理阶段的特点。
这个问题怎么解释?也就是说,作为孩子,这个时候心里已经有很多想法了,但是不会画,特别是小班(3.5-6岁)。他们不会画画的原因有很多。先拿出一个来分析一下。浅显的理解就是画技(手功夫/基本功)达不到。这时候我们可能就要强调技法了,而强调技法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可能就是“画什么像”(注意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把这一点作为案例来研究。诚然,这个老问题确实困扰了很多人。针对“孩子有必要画画吗?”市场上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要像,因为以前老师都是这么教画画的。当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只猫时,我们必须像猫一样画它。另一种观点则完全相反。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注重主观表达和对美的感受,释放情绪。他们画什么并不重要。事实上,杨帅浅显地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在相应的思想结构和心理认知上,得出了指导儿童绘画是基于儿童心理成长和生理阶段特点的结论。比如,当一个孩子在四岁左右画一个图形时,很可能呈现的是一个“蝌蚪人”,那么这个画面是符合儿童的。如果非常要求孩子画这个图,哪怕是比例和特征。越小的孩子越注重对美的感知、涂鸦、发散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尊重孩子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大一点的孩子开始更加注重方法和技巧。儿童美术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美术教学。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我们在看孩子的画的时候,不一定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而应该回到同样的心态,用心去看。这样就可以避开很多我们成年人理解的标准,就像小王子说的:“这是我的一个秘密,而且是一个简单的秘密。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相。事情的真相只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是谁?他只是个孩子。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
二、问题:孩子画简笔画是对是错?
回答:思考固定思维,刻板画面。
有一次,在八个孩子的试听课上,我跟孩子说,你先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幅画,然后老师会指导你。最后的结果非常令人震惊。所有的图片都惊人的一致。八幅画都有太阳,太阳从画的右上角或左上角呈半圆形出来,发出一连串的光,连画的角度、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当采用固定的模式时,概念就成了孩子画的理所当然,这其实是令人担忧的。像这样的模式还有很多。比如每一幅画都是蓝天白云草地。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就问孩子,北京的学校能看到蓝天白云吗?他们说看不到。既然看不到,为什么要画蓝天白云草地呢?孩子回答:孩子是这样画的,我也是,当时我突然意识到有问题,但是我不能直接告诉孩子,孩子还小,评判的标准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我暗示这幅画有问题,那么孩子们会想,我之前的画有问题吗?孩子会质疑自己的判断,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伤害他们的信心。当然,这种思维定势和定型形成的原因,与我国早期美术教育中的简笔画教学有关。最近,许多人对简笔画嗤之以鼻。事实上,杨帅认为简笔画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当孩子一开始什么都不会画,又找不到更好的教学思路时,教简笔画对孩子认识绘画有积极的因素,而且画出来的结果的呈现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但是画简笔画总是要反复的,这样长期来看负面因素可能大于正面因素,因为通过不断的重复,孩子的思想会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也就是说简笔画的形式有利有弊,一旦形式下面的思想被阻隔,那就真的“可怕”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的美术教育会通过简笔画这个机器不自觉地统一起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家长应该深刻感受到,我们的老师应该反复思考,孩子的绘画思维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填充的。
三、问题:什么样的画是适合孩子的好画?
答案:图片专业和情感语言螺旋前进。
如果用好坏两个字来形容儿童画,你已经陷入了狭义,因为绘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的标准本来就是多元的。另外,儿童画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如果要量化儿童画的质量标准,就意味着要制定素质教育标准。想想有多难。让我们想想这个。有些家长可能会问问题。比如有的孩子画画很好。仔细琢磨家长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几个原因:孩子的颜色很鲜艳(好看),孩子的造型画很准(好像),孩子的画很工整(这么干净),孩子的画线条这么流畅(这么熟练)。我们思考这些,它们是孤立的点。这几点不知不觉就成了家长(大人)的评判标准,因为大人很容易用专业的思路去理解图片。很少有家长夸一张图片乱的,很少有家长要求一张图片脏的,很少有家长夸一张图片颜色灰的。为什么?因为父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认为乱、脏、灰不美,而我们的父母更进一步想,如果孩子乱画是为了表达一场龙卷风席卷了地球,那么脏画其实就像垃圾场的直观表达,画面充满了灰色。孩子今天在幼儿园不开心,认为世界充满灰色感情怎么办?我们会突然发现,哦,对了,我们是按照自己理解的要求来衡量孩子的。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表现人的真实情感,表现内心生活的神秘,表现激情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不是一种技巧,而是艺术家所经历的感情的表达”。这并不是说技巧不重要,而是在尊重孩子掌握技巧、扎实专业、扎实内功的基础上,情绪才能得到更好的释放和控制。情感传递越真诚,* * *声越高,所需技能和专业越强,持续良性发展。儿童绘画会形成“螺旋递进”。
问题:画一幅好画需要什么?
答:知识传递和启蒙以来的生活互相帮助。
长期在一线的教学岗位表明,现在的孩子异常聪明,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另外,孩子们的课外班越来越多,英语、钢琴、美术基本都是必修课,因为它们训练的是人最关键的三个部位:嘴巴、耳朵、眼睛。除了这三个,很多孩子还学轮滑、跆拳道、围棋、小提琴、泥塑、冰球等等。不难想象,孩子的知识应该比父母(或老师)的童年丰富很多倍。有时候我会想,当这些高知识、高素质的孩子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需要我们的孩子在儿童艺术的学习中去理解美、感受美、实践美,我们的国家会是多么的温柔和睿智,我们在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不足。孩子虽然有很高的知识量,但是缺少更多的经验,比如“挫折”,真正的生存能力,逆境商面对困难的能力等等。孩子通过绘画和艺术学习的不仅仅是一幅画,一个知识点,还有爱与美等普世价值的核心部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狭义范围内的人格教育,就像电影《灰姑娘》中母亲临死前对灰姑娘说的:“坚强、勇敢、善良、善良”。这也是我们老师在指导孩子画画的时候,或者家长在看孩子的画的时候,需要告诉孩子的终极艺术反思。为了更直观的说明它的重要性,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的成长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以杨帅为例。我是一名80后的少儿美术老师。我有两个女儿,我也是家长。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接触了大量的家长,发现现在孩子的家长大部分都是70后、80后,我们70-80后的家长大部分都是50后。我们的父母因为时代背景和各种原因,阅历丰富,正规教育不全,知识结构体系缺失。80后的我们,成长顺利,知识结构没有断层,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由于受过很多苦的老一辈的灌输,在社会革命的过程中,我们的目光和思想开始经历深刻和成熟。但现在我们的孩子,经历了父母丰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溺爱,似乎少了点什么。也许缺的就是那些经历,那些挫折,那些纠结,迷茫甚至重复,也可以理解为那些“苦”。而这些并不完全是知识赋予的。家长看儿童画或者老师指导孩子画画,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是美的延伸,是生活中对美的深刻积淀。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用艺术再现生活的真实可能更符合一幅好画,知识传递和启蒙以来的生活互为帮助。
问题:怎样才能画出好画?
答:基于自然本性的知识和专长
妈妈们经常会问,我们的孩子学哪种画比较好?国画?油画?指纹?绘本?改变思维,画画?甚至还有妈妈问什么时候能学会素描。素描?石膏静物等。,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在《论艺术与艺术家》中提到:“许多艺术家的失败仅仅在于他们只接受一种绘画方法,而指责其他绘画方法,他们必须研究所有的绘画方法,做公正的研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你不会跟着一个艺术家走,你要做所有人的学生,但同时你也要做任何人的学生,你要把你学到的东西都学完。比如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他总是在创新,在涉猎,在改变,在学习(包括向东方学习)等等,在绘画之外的其他领域学习。在我们心中,大师的终极风格是建立在广泛的学习意义上的。在老师指导孩子画画的时候,我们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在理解自己的画的时候,有一个宽广的思维,宽广的结构,甚至跳出美术学科的思维。同理,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这种思维也是如此。学习绘画不一定要孩子将来成为画家(艺术家),但更多的家长让孩子学习绘画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爱好,了解审美、想象力和艺术气质,这也让教师更多地思考儿童美术教学的意义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的教学体系,分解合理的教材和课件。真正尊重孩子的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一个优秀的老师,在引导孩子学好一堂美术课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整个系统的运行,站在宏观的架构中,落实微观,在微观的验证中完善宏观,如此循环往复,孩子的美术教学生态形成一个符合孩子天性的良性正循环。总结一下:引导孩子画画,越小的孩子越应该涉猎各种绘画方法。他们应该博览群书,不受固定思维和概念风格的影响。他们不应该为了“教”而“教”,不应该为了“学”而“学”,让孩子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进行选择和创造。家长和老师只出选择题,不出固定答案。我们在《爱弥儿》中熟悉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和对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尊重,这也为我们的教育或教学提供了依据。所以,我们的家长或者老师,只是给孩子以后做出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的机会,给孩子遵从天性,发自内心选择的机会。当然不仅限于绘画,任何爱好的选择都会殊途同归。
6.问题:小孩子画画是为了什么?
回答:最终目的是给孩子一个自信的童年。
每个孩子都像小精灵一样天真无邪。孩子哪怕受一点点伤,都会跟着他一辈子。所以作为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最好不要说“这是什么画?”“为什么一点也不?”“感觉画没进步!”等等,因为画面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让孩子变得自信。作为老师,你不应该伤害孩子,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评价儿童画时,你要“谨慎”。如果实在想不透,不如不说,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场合。例如,一个孩子画画时总是捣乱。最好是下课后离开他,这个时候问为什么。如果你在课堂上当着其他孩子的面直接谈论孩子,那么他的心里会很难过,会打击他的信心,甚至会固执地跟你走。他越是拒绝做,就做得越多。在课堂上对孩子大喊大叫也是老师无能的表现。你必须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童心”。没有这三颗心,就算你的美术专业再好也不行,比如说。杨帅以前教孩子画画,有一次指导一个孩子画蝴蝶,于是给她讲了《变成蝴蝶》的事,但孩子才5岁,她对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无所知。虽然你想告诉她,但是你明显错了,为什么,而且你也不理解这个孩子。不懂,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孩子的信心。自信是一切的根源。这个词最容易被自卑打败,自卑最容易根植于童年。尤其是老师有时候比家长对孩子的伤害更大。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如果说他,其实还好,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老师不一样。孩子其实是尊重和尊敬老师的。你说的一切都要考虑清楚。杨帅在考试中得了17分,因为他在小学时数学不好。老师让我拿着卷子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说我不会写字,同学们有的笑,有的流泪。这一幕在童年时就已经种下,并在未来繁衍。虽然可以用很高的知识量,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自己的理解来掩盖,但是已经下意识地沉淀下来了。这是弗洛伊德著名的童年阴影理论,即童年挫伤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画画是为了什么,有很多答案。有的是为了成为一名画家,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的是为了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以绘画作为设计师,有的是为了通过艺术变得有气质,有的是为了一辈子保持一种爱好,有的是为了通过绘画来宣泄情绪,有的是为了通过绘画来保持想象力,有的是为了通过绘画来理解审美。答案数不胜数,但杨帅一直觉得绘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问题:画画对未来有什么影响?
答:儿童艺术与美育学会
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称经过多代人的努力,我们一直在探索。在长期的儿童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家长的广泛讨论和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触,我们发现,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们可以跳出一张画纸,从更广阔的视角向孩子解释美,美就会变得狭隘。这对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解释得更清楚,我们来举个例子:当孩子拿着一幅画高兴地找我们的父母看画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他们:“孩子,你在这幅画中学到的构图很漂亮。妈妈觉得有可能学会这个构图,以后用在城市规划上。你不觉得一张纸就是一座城吗?”你在纸上画画,就像在城市里做规划一样。也许你将来会成为城市设计的大师,也许我们将来会成为地球村。你可以规划整个地球,让它变得更美丽。我们将来可能会移民到火星。可以规划一个星城。整个宇宙就是你的画纸,每个星球都是画中的一个元素。你怎么想呢?“同样,图片中学到的点、线、面的关系可能会像乔布斯一样用在手机电路板的设计上,图片中孩子的色彩学习可能会用在一条爱马仕围巾的色彩艺术上,图片中学到的造型可能会让孩子对未来的产品设计情有独钟。所谓的美育不就是所有的美育吗?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范畴,还包括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等等,如“美育代替宗教”所言。这样,绘画就从一张涂着颜料的画在纸上无限拓宽了(狭义的美,或者说艺术教育,培养孩子在艺术上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广义上的美,或者说实质性的美育,强调把对美的欣赏和创造渗透到学习生活,或者说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然后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培养孩子对美的理解、体验、感受和欣赏,创造创新。那么我们的孩子将在一个美丽的、富有想象力的、充满爱的社会中成长。杨帅把那个未来社会称为“美育社会”,可能有点遥远,但我相信是可以实现的。才真旺姆先生曾在2012的新年致辞中说: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短暂,我只想更谦卑地面对下一个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是沧海一粟,都是感恩的后辈,都是谦虚的学生。”我想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美育社会终将实现。
以上七个方面是以儿童艺术中的绘画与心理、绘画与思维、绘画与情感、绘画与生活、绘画与自然、画面与极致、绘画与美育为基础,其实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独立展开来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述。鉴于序言篇幅有限,希望这本书是一个开端,能吸引更多的家长和爱好者。这本书的不断丰富,让我们的儿童美育生态日臻完善。最后,杨帅引用严长寿先生《教育要与众不同》一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序言:“教育不是灌满一壶水,而是点燃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