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武汉工程大学详细的专业分布。

我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不一定关注你的问题。我帮你百度了一下。挺详细的。慢慢来。

学校名称

中文名:武汉工程大学

英文名:武汉理工大学,缩写为WIT。

学校主页

历史的发展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6月,1972,前身为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 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变更为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归湖北省管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组建,以湖北省为主管理。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2006年6月165438+10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学校被国家确定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经过37年的建设,学校已从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办学条件好、实力强、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多学科教学型大学。

等级尺度

学科专业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649人,其中研究生595人,本科生14074人,国际专科生116人,专科生329人,职业专科生2535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1个系,1个研究设计院,1个独立学院。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50个本科专业(包括65,438+0个国家目录外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湖北品牌专业),其中以工学、管理学、理学为主,涵盖3个以上二级学科。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3个,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湖北省批准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2009年3月18日正式公式2个。

此外,学校拥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员工拥有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权利。

还拥有教育部重点建设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待建)、2个部级国家服务平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基地)、5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3个武汉工程技术中心。

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教育部重点建设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6个省级技术中心(基地)。学校拥有化工设计乙级资质、A2、D1及D2压力容器设计甲级、化工工程甲级咨询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资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 专项工程(环境污染防治)丙级资质,建设工程丙级资质,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 同时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及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湖北省石化信息中心。

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9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4项,省部级项目37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他省级奖4项。近三年科研经费达6543.8+0.5亿元,科研经费增速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六年七次获得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学校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600余篇。学校主办《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部门设置

化学工程与制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理学院

法律和商学院

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国际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体育部

教师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793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530人,其中专任职教人员1,34人。现有专任教师964人,其中高级职务教师占46.5%,其中教授134人,副教授317人,博士174人,硕士53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5%,博士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7%。在职教师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名师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4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特聘教授学生6人,楚天学生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

学校非常重视师资结构的优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目前,有8名特聘教授学者和5名理工大学学生。首批成立16本科教学团队、8个科研创新团队、5个学术创新团队。学校还聘请了83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

学校40多位知名专家先后担任中国化学教育学会、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劳动学会等数十个专业团体的副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

学校荣誉

学校坚持“质量兴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强化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校35年来,* * *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各类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以湖北省的化工、医药行业为例。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产值6543.8多亿元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是该校毕业生。在2006年6月5日-10月6日中国校友网优秀企业家校友排行榜上,学校排名全国高校第90位,湖北第7位。

近三年来,该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科技、文化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6项、省市级奖项198项,其中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一项。

学校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03届毕业生许智伟为救三名溺水少年光荣牺牲,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被共青团* * *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团员”,被湖北省委授予“优秀党员”,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

学校多次受到各级表彰,荣获“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劳动模范之家”、“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学院”、“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绿色红旗单位”、“花园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元欣。

负责人:李杰

党委副书记:李杰、叶枫

副主席:王建华、冯必元、王存文、田惠宇。

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汤敏

校长助理:张燕多、迟阮、吴峰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该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拥有“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工过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化工技术中心、湖北省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湖北省磷化工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化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2个学科领域的5个省级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质。2006年,计划在湖北省第四批项目中增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化学工程:本学科为1994湖北省直属高校第一批重点学科。2000年授予硕士学位,2006年为第四批两个学科博士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教授9人,副教授9人,博士7人。其中国务院市政府资助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化学工程科学特聘评审员2人,中国化学工业学会涂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师科研能力强,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28篇被SCI、EI和ISTP收录。在该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学科有三个研究方向:化学反应与反应器技术、分离过程与技术、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化工技术:1998被授予原化工部重点学科,同年授予硕士学位。2004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创新成果突出学科”,2006年为湖北省第四批新增两个学科博士点项目。教授10人,副教授8人。本学科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任务是解决化学工业中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特别是绿色产品、过程和技术)开发所涉及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本学科具有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过程模拟与优化、新产品合成、分离设备设计与改造、石油化工和绿色化工过程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

生物化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教授7人,副教授7人。本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及中间体合成技术研究、制药技术与工艺开发、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与应用、药物新剂型研究、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工艺应用、生化反应器与动力学、真菌深层培养技术、有机酸发酵、分离与纯化技术等。近年来,共资助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多项奖励和鉴定成果。SCI和EI收录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本学科以知名教授为核心,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应用化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教授8人,副教授15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手性分子的制备与分离、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仿生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的开发。研究内容涉及手性分子识别机理、大环配合物合成方法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合成新工艺等。其任务是解决相关领域的理论或技术问题。近年来,* * *获得了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此外,还获得了多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教育厅基金的资助。SCI和EI收录的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一些应用研究项目的技术被相关大企业采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本学科拥有多套大型仪器,如元素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为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催化: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催化科学与工程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据统计,催化相关产值约占GDP的25%;催化剂是更新换代最快、经济产出比最大的技术产品之一。近年来,材料物理、表面科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绿色化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为催化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生命和材料等领域科技问题的支柱科学技术。这个专业有高精度的仪器设备。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是本学科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本专业获得国家发明奖1项,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鉴定成果和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该学科拥有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备、成型、模具设计、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任务是开发国民经济所需的具有各种特性的新材料。本学科具有一流的材料制备、成型、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等离子体技术与薄膜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经济效益显著。本学科具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资质,涵盖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两个学科领域的3个省级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计划在湖北省第四批项目中增加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实力雄厚,已建成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评估结果经济效益显著,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本学科形成了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等离子体技术与薄膜材料、功能矿物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等。

材料物理与化学: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术实力雄厚,已形成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团队。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多年建设,在功能薄膜材料、功能矿物材料、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信息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与计算材料学、聚合物设计与计算模拟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加工理论与特种加工、材料加工新方法与基本原理(如等离子体技术、电脉冲热爆合成、高能束流加工)、材料表面改性与防护(包括材料表面改性原理与方法)、无机材料成型新技术、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聚合物合金化高性能与功能技术及应用、聚合物成型新技术与工艺、聚合物成型模具设计与CAD/CAE/应用。

两个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无机化学: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环配合物的合成与金属酶的模拟、功能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过渡金属的生物无机化学和精细无机化学品的开发。研究内容涉及活性大环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模拟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研究方法、分子识别和分子剪裁;功能配合物的光、电、磁性质的研究方法,功能配合物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在无机纳米材料中的应用,新型精细无机化学品的开发,撞击流技术和超重力场技术的应用,无机纳米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新型生物无机复合物与细胞和DNA的相互作用,保健品和特殊药物的开发。其任务是解决相关物质制备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生物活性与结构和键型的关系,解决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每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收录论文10余篇,平均每年专利1件。本学科拥有元素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核磁振动仪等多套大型仪器,为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5年获硕士学位。本学科紧密结合湖北及中南地区材料领域的发展要求,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依托“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过程”和“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两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多次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高分子、功能化与高性能高分子、功能化与高性能高分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制备新技术应用、靶向药物与缓释技术、高分子药物等。

环境工程: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主要研究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废物资源化和环境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任务是解决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所涉及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这个学科有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从事本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承担了省、部委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和科技进步奖,在化工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废物资源化、环保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土木工程、地震工程、环境工程和信息工程中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灾害、城市灾害和大型工程结构性灾害。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灾害的致灾机理和破坏效应,灾害作用下各种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的破坏机理,工程结构的响应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防灾减灾的设计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灾害荷载引起的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化工过程机械: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计划在湖北省第四批项目中增加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在过程工业高效节能传热设备的开发与研究,化工过程用泵、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改造、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设备的腐蚀、损伤与延寿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研究方向包括:过程工业中的传热设备和节能技术;化工单元的传质设备和相分离设备;化工过程中使用的泵和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改造和发展;压力容器和管道的设计、制造和安全保证技术;过程设备的腐蚀、损伤与延寿技术。

机械与电子工程:2003年获硕士学位。本学科的师资队伍和实验研究条件已经具备,形成了合理的专业梯队,取得了一批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效益的研究成果,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现代机电一体化工程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精密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机械与电子、激光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光机电设备集成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对科技发展特别是对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机械与控制技术、图像识别与智能控制、机电系统智能控制工程、机器视觉技术与系统设计、机械系统自动化与仿真技术、电液控制工程与自动化系统、机器智能设计与CAD/CAM技术、故障诊断与现代测试系统。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005年获硕士学位。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本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处理、分类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某种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该学科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大量横向科研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在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图像分析、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智能计算、模式识别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具备一流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条件。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系统理论与应用、图像分析与图像理解、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智能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

校歌

武汉工程大学宋

长江岸边,楚耿、

它孕育着科技精英。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成长,

春华秋实在于努力。

团结、严谨、勤奋、求实,

一代校风孕育桃李;

博学,尚德,有思想,有良心,

华英到处都是春天。

中国,四化之旅,

天才之星闪耀。

武汉理工大学,柴火传承,

人才强国,我们这一代先勇。

团结、严谨、勤奋、求实,

一代又一代的校风铸就了学校的灵魂;

志存高远,鹤立鸡群,

山峰永远向上攀登。

学校地址

武昌校区:武汉市武昌区雄楚大道693号,邮编430073。

刘放校区:中国武汉市江夏区刘放大道1号邮编:430205

城市公交路线

1.汉口火车站-刘放校区:

(1)乘坐536路公交车到鲁巷站,然后换乘民园路站,在武汉工程大学788路下车..

(2)乘坐715路公交车到黎明村下车,再换乘788路公交车到武汉工程大学下车。

2.武昌火车站-刘放校区:

坐538民园路站换乘788到武汉工程大学。

3.汉口-刘放校区:

(新华路)公交站:大一学生乘703到鲁巷站,然后换乘民园路站,788到武汉工程大学下车。

4.武昌-刘放校区:

(傅家坡)公交车站:大一学生乘坐538路公交车到民园路站下车,再换乘788路公交车到武汉工程大学下车。。

详见百度百科,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