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教研组长?

这学期教研组发了《如何做好教研组长》这本书,发给我们三个年级的组长。闲暇时,我会翻翻这本参考书,但一直没能静下心来看完全书。看完之后,我觉得作为一个小班的年龄组组长,我肩负着三大任务:一是提高这个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这个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提高这组学科的教学质量;三、积累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形成本组学科的教学特色。这三项任务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总结、探索、反思、积累本学科的教学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提高这一批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他们的专业,才能持续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从以往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对课程实施能力的要求更高。这时,教研组要根据教师的需求和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真正关注教师的困惑,解决教师的困惑,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如何当好教研组长》的阅读,我更加坚定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研组长主要有三项工作要做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可行的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要有“研究”的氛围,计划的制定是关键。一个好的计划包括对当前形势的现实分析、明确的指导思想、可操作的目标、相应的实施方法以及可衡量的目标实现情况。在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年级领导要求老师们充分讨论本学期教研活动的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教育工作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组方案,并保证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实施。“一切都是提前做好的。”在制定方案时,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找到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即教研中的一些“症结”,如理论缺失、认知偏差、教研工作中的脱节行为等。二是对症下药。这部分计划要清晰的呈现出来:做什么?怎么会?第三是流程管理。对于教研组活动的整体安排,要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安排日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如何参与教研过程。计划的制定需要不断的思考:计划要结合实际,否则只是一张写满文字的废纸,没有意义,有价值;计划要分步推进,能真实记录学校教研活动的进度轨迹;计划要有可操作性,老师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其次,要提高园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才能率先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很多时候业务学习讨论一般,开会思路清晰,开会不知所措。理论没有成为行为的支撑,行为也没有成为理论的实现。活动前要确定活动主题,根据主题寻找相关的理论文章、书籍或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为活动做准备。在组织活动时,可以学习一些对解决问题有关键指导作用的文章摘要。请有经验的老师结合学习内容分析具体案例,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想法变成生动的案例。学完理论,听完别人的经验,就开始思考和讨论。定位、分析、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每个人都会自动在学习理论中找到答案,并运用到教研的讨论中。经过激烈的争论和讨论,将老师们的意见汇总整理成活动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最后,要做好教师的专业指导。年级组长是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年级组长也是一线老师,是学校和老师之间的枢纽。要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切实提高教研组的学科素质。同时,要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工作,让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作为年级组长,要先学习,先思考,先行动。之前的学习就是不断在理论上充实自己。应该有一定的概括提炼能力。之前的思考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沟通,思考执行中的合理性,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在* * *的学习、讨论、实践中与大家交流,达成一个* * *的知识。第一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主动承担公开课、示范课的任务,为教师提供榜样。作为一个年级组长,我们应该团结和配合组里的老师。要让教研成为每个教师的内在需求,就必须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拓展教师成长的空间。年级组长把自己置身于教研组,与教研组和老师互动,在不同的场合和活动中为大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给大家指导性的建议;在你有困难的时候给你有益的建议;大家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给你参考建议;总结讨论后解决的问题和达成的认识,突出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当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关注教师的困惑,加强专业指导,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教师的自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