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卢永林

在余杭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玉环照片

过去,县级医院设备相对落后,基层医院诊断水平参差不齐,医院间联动薄弱。上述事件很难处理,人们更喜欢去大城市医院就医。目前,得益于县域医疗体制改革,“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已经成为余杭人的常态。

余杭某医院综合服务中心。张玉环照片

十多年来医疗卫生系统的前瞻性探索与整合

2018年,浙江省全面铺开县域医疗体制改革,被视为补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短板的新突破。短短三个月,余杭区就实现了5家医疗机构的许可和20家分支机构的全部挂牌,医疗机构改革的进度和力度走在了浙江前列。

其实,早在浙江还没有出现“医疗体系”这个概念的时候,分市设区的余杭就开始了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探索。2001年,余杭在部分人口相对集中的镇街尝试按需调剂区域卫生资源,即一个县级医院完全管理几个分院和卫生服务站。

比如临平中心卫生院升格的余杭第五医院,下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所以机构调整也是“提前”的。

“以前谁都没有县级医院管基层医院的经验,人员的统一调配最复杂。”时任余杭五院党委书记的吴约平说,“所以我们决定把内部人员全部打通,所有对外招聘都统一发公告。规定和训练一模一样,在人手不够的地方,每个人都被借调去互相帮助。”

在此基础上,余杭五院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垂直管理体系。随着改革的发展,余杭提出要构建“一线直达、全球覆盖、持续服务”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现在的综合医院不仅统一管理人员的绩效,而且上下都有信息。普通人想做一个只有综合医院才能做的高端检查。在基层医院交费后,可以直接预约到综合医院检查。基层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无疑是一大利好。”余杭五院院长王泽军说。

余杭区卫健局局长陆永·卢琳说,余杭通过分公司人、财、物的统筹协调,补偿机制改革的实施,精准绩效管理,在医疗机构成员之间构建了利益同质化,真正实现了分级诊疗和医改的目标。

余杭某医院在挂号机前预约。张玉环照片

“物理合并”形成“化学反应”

完成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后,如何提高全县医疗质量是改革的关键。

5438年6月+去年2月,余杭区疑难病诊疗中心入驻余杭一院,来自北上广等地的80余名全国知名专家通过定期会诊,对疑难病进行诊疗。

“这是医联体时代通过‘专家下沉’提升医疗质量的典型模式。”医院院长袁弘说,“如何让我们的医生成为专家,是医疗建设的目标。”

该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许小平对此深有体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专家的指导下,现已精通腹腔镜手术。“去年我们一年只做了100多例结直肠癌手术,现在每周都有4-5例手术,94%以上的手术使用腹腔镜。”

当大病、疑难病有了“解决方案”,老百姓的获得感才能更好地体现在小病、慢性病上。

“国方,帮我看看这张体检表。为什么会有一连串的‘箭头’!”在余杭区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丰服务站的诊室前,经常会围着一圈前来咨询的大爷大妈。“王叔叔,这个向上的箭头虽然是超标的意思,但是超标并不严重。平时多运动,不要太紧张。”在这里工作了近十年的家庭医生服务队队长周国芳是一名全科医生,能经常为患者答疑解惑,这在百姓眼中是大医院无法比拟的优势。

目前,余杭每万人拥有4.16名全科医生(按户籍人口计算),是全国每万人全科医生数量的近3倍。

不仅如此,今年余杭还在全国率先“刷脸就医”。通过实名认证,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的全过程。

“很少有县自发进行了十几年的医改探索。”对于余杭的医改之路,浙江省卫健委巡视员马评价说,在整体推进过程中,可以看到余杭一方面在快速推进,另一方面也有其创新意义,比如“刷脸就医”,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余杭提出,到2022年,基层就医率达到65%以上,县级就医率达到90%以上。

从医疗服务体系的物理结合,到形成化学反应提升医疗能力,余杭在探索中不断增加人们的健康获得感,也为其他地区的医改之路提供了借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