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谁要问我这学期最喜欢哪个老师的课,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安娜小姐!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我这学期唯一没翘的课。记忆来到我身边...
我第一次见到安娜老师的时候,她穿着一件民族长裙,一双清新舒适的布鞋,长长的辫子随意的垂在肩上。
“哇,漂亮的老师!”
“气质好!”
“她是少数民族吗?”
安娜老师走上讲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没有戴上麦克风,还没等她说话,学生们就在她耳边小声说了起来。我忍不住说话,小声跟室友说:“哎,你看这老师是不是有点像...刘涛?”“嗯,有点,侧脸有点像。”我们相视一笑,然后听到了老师推荐的《夜莺》这首歌。
介绍完自己后,安娜老师问了我们几个问题,印象最深的是——“你爱上中文了吗?”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点纠结。爱情?爱过?相爱?恋爱过吗?不爱?单恋?坦白了就放弃了?哎哟,这个问题好难,我就是不想去想。没想到,这个问题渐渐明朗了,答案是“在情感培养上,我从未放弃。”
“真是个特别的老师,”下课后室友们感叹道。“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
有一次上课,安娜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坐在旁边的舍友止不住眼泪掉下来。那个故事很简单,但似乎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没多久,一本书《死了一百万次的猫》开始在宿舍流传,一本适合大人小孩看的绘本。
好像安娜老师总能在我需要一些答案的时候“站出来”,无形中拨开我眼前的迷雾。
有一段时间,我对读书的意义很迷茫。看了这么多作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天老师偶然说起鲁迅的《故乡》和朱自清的《背影》,帮我解开了积攒多日的疑惑。
当鲁迅多年后回到故乡时,他发现他心目中的那些老朋友早已面目全非,就连他儿时的玩伴润土也变得落魄,连连称他为“大师”。朱自清回忆起父亲的背影,年轻时的他,傲气十足。后来,他对父亲有了更多的怀念和愧疚。
她说,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寻求普遍意义。读《故乡》让我们感受到“故乡”在鲁迅这样的人心中的消失,而读《背影》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和父爱的成熟。
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读书的意义吗?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找到内心的触动,这就是意义。
前几天看完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特别喜欢。年少时的怪癖弥补了我记忆中的一点点美好,片中的一些情节一度让我落泪。然而,为什么这些老生常谈的情节能让人动容?
安娜老师在课堂上无意中提到了这部电影。当时她说的是板书设计。她在黑板上画了一辆小火车,还教了我们一些关于板书的奇思妙想。她说,就像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一样,这背后的故事——许悄悄地为做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如果提前把这些东西扔出去,恐怕就不会有这么感人的效果了。“所以,叙事风格很重要!”
就这样,我的心结一次次被解开,清晰的画面出现在我的面前。
安娜老师从来不在班上点名。这个班的学生很少逃课,但是逃课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每次上课前都要经历一场抢座大战,就像大一的时候,满脑子只有几个字:占座!请坐!请坐!为什么要这样?
她曾经为参加期末讲座的同学修改PPT到深夜,调整每一张图、每一句话、每一个配色,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图案;
她曾经在讲座结束后让同学们看看窗边散落的梧桐花,告诉大家要善于观察,用心去理解生活;
她会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所得,或者夸一部好电影;
每次课前她都会给同学推荐一首歌,告诉我们要善于积累素材;
她会在课堂上推荐优秀的教育资源、新颖的教学模式、更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和一些有情怀的学校;
她也会在讲座中穿插一些关于家庭、父母、宝宝、温暖的瞬间;
偶尔,她会抱怨她对课程安排的不满。那时候的她像个小愤青,但之后还是会开开心心的上课...
就这样,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女教师的责任和情怀。
室友聊天的时候经常聊到安娜。室友q满意地说:“每次上完她的课,我都有一种想当老师的强烈冲动!””舍友S则有些沮丧:“每次下课都被深深震撼,感觉离当老师好远啊!”“我没有接电话,想着也许一堂成功的课能启发学生,而安娜老师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