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静大学堂是如何建立的?

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十二日,刑部侍郎李端棻上奏光绪皇帝,提出在京师和各省县设置学堂,京师大学士只求利而专。光绪皇帝下旨,此事由丞相衙门妥为商议。7月,大学协办者孙家鼐命有关官员商议办学事宜,强调“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于学校的政策。并决定购买位于北京西城的原文同博物馆附近的土地,以筹集资金扩建学校。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十五日,御史王上奏,光绪皇帝再次提议开办国子监。光绪皇帝到重庆:“尽快处理”。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郭正》的上谕,实行了变法。随后,军务尚书、丞相衙门奉命商议开设太学事宜。决定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起草《史静大学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规定史静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眼看就要过去了。课程分为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以经学、理学、中外轶事、哲人、初等算术、地理、文学、体操为通科;以语言文学、高等数学、地理、政治、地理、农学、采矿、工程、商学、军事学、卫生学为特色学科。章程还规定“各省学校归大学堂管辖”。同时提出了“广筹经费”、“建大志之学”、“精挑管理之臣”、“从简教”等建议。7月3日,朝廷批准建立史静大学堂。随后,大学的官方部长和联合组织者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部长,管理大学堂的事务。任命为大学堂办公室主任(后分别由黄、、俞成格继任)。任命朱祖谋、李家驹为提调,徐景成为首席教师,刘、罗为教师。同文馆的前总师丁韪良是西学的总师。同时决定将原官方书店和新翻译书店合并为大学堂。由管理部长监督。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九日,史静大学正式开学,学生不足百人,多为少数省立中学选拔出来的贵族子弟和高材生。12月30日,师范学校成立,规定选拔前三名之一的高飞生为师范生,专攻教法,以便派往各省学校任教。次年9月,成立了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校。徐景成改任管理部部长,黄任总经理,刘和罗仍在教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在京津兴起,史静大学师生对此议论纷纷。管理研究部部长徐景澄和北京官员常远主张进行压制。不久,徐以“极谏”围攻使馆,向排外宣战,被清廷处死,太傅刘也被杀。消息传来,史静大学的学生被驱散,学校大楼被关闭,书籍丢失。9月,慈禧太后下令关闭史静大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慈禧太后从xi安回京筹办“新政”。10日,张百熙被任命为史静大学管理部部长,受命修改学校章程,扩大史静大学规模。史静大学礼堂重新开放。2月13日,张柏希对准备工作做了介绍:1。准备开设预科,分为政治和艺术两个分支;开设速成课,分为正式学堂和正常学堂。第二,增加报告厅,在原来140间的基础上增加120多间。在西城瓦窑当地买1300亩地盖房子。完成后,除了预备和速成课程,新的表演旨在将学者送到大学的正式学院学习,医学院附属的学生一起搬进去。三、附属于翻译局,由官方书店主办的翻译局。4.经费:华-俄行拨款100万,大省每年拨款2万;省内一万;一个小省五千块。还决定任命吴汝纶为大学堂总经理,张合领为副经理,于世美为总经理,李佳菊、赵从凡为副经理。慈禧太后批准了上述提议。10月14日,入学考试在史静大学礼堂正式举行。速成班学生的考试有七个科目:历史、地理、政治、谈判、数学、物理和外国文学理论。师范学院从各省选拔了一批学生,考试科目有:品德、教育诚信、中外历史、中外地理、数学、代数、物理化学、初等英语、日语等。官学是各省推荐的,不考。结果92名学生入选。后来,它扩招了90名学生。12月17日,史静大学正式开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增设进士馆、翻译书院、医业馆。毕业生分别被授予龚升、举人、进士等称号。一个月后,一场抵制俄罗斯的运动在北京发起。4月30日,史静大学师范学院和官校的200多名学生敲钟听课,并发起了声讨苏俄罪行的大会。会后起草了《史静大学师范学院和官校学生管理部长》当晚,部分学生退学加入反俄志愿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史静大学堂增设满蒙文学,七月附设博物馆实习。次年,史静大学图书馆成立,清政府将《热河文津阁四Ku全书》划拨给史静大学图书馆。宣彤二年(1910),分经、法、文、地、农、工、商七科。民国年(1912)5月3日,袁世凯批准史静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