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校有很多学生跳楼?你怎么想呢?
6月6日,中北大学一学生坠楼身亡。
4月13日,江苏无锡12岁女孩开学第一天跳楼。
这样的事情近年来也经常发生。
当我们为这些冠上弱冠、豆蔻年华的年轻人叹息时,可不可以想一想这些残酷现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是什么造成了悲剧?我们怎样才能拯救更多的生命?不要英年早逝,也不要给家庭、他人、社会带来悲伤和烦恼。
据统计,近四五十年来,全球男女自杀率上升了6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9年,全球自杀人数接近1万,也就是说每3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
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20倍。
从上世纪1950到本世纪2020年的70年间,自杀人口的年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自杀人口呈“年轻化”趋势。
在15-24年龄组中,自杀已排在第三位死因,年轻人成为自杀风险最高的群体。
大学生是预防自杀的高危人群之一。
针对学生自杀,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家庭环境不好。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和自杀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功能障碍有关,如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帮助、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家庭冲突、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
二是负性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冲突、老师处罚、经济困难等。
大三学生自杀多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大四学生自杀多与社会适应有关。
自杀未遂者中,负性生活事件是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与抑郁、绝望、自卑等负面情绪明显相关。
第三是社会对自杀的态度。在人类社会早期,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后来虽然解禁了,但自杀还是被大众谴责,认为是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对自杀持中立态度,认为自杀是个人选择。
对生存的意义缺乏深刻理解的人,一旦受到不良生活的刺激,往往会把自杀当成一种“实用”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痛苦。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自杀的否定态度会加强。
自杀会受到谴责,因为它违背了所有人类道德所寄予的对生命的崇拜。
自杀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没有人了解自己,没有人能帮助自己。他是世界上最可怜最不幸的人,活着太痛苦了。
然而,缺乏对生命意义、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挫折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因此,自杀的预防和干预必须得到全社会特别是学生的重视。学校必须完善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生命教育。
作为一个家庭,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校表现,更要关注人格培养。
让我们记住:“自杀,一个就太多了”,预防自杀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