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的学术成就

主持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中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等多项国家社科和教育部重大、重点研究项目。

学术专著

《中国佛教教育:儒释道教育比较研究》(修订插图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教育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书院与中国文化》,与刘琦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中国佛教教育:儒释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主编的工作

《中国师范生培养情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班经典讲座第三辑(教育学),上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索: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与王芳合编*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聆听新知:暑期学校国民教育研究生经典演讲》,上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全球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倾听世界:多元社会中的教育领导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倾听的前沿:国民教育研究生暑期讲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近代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文化的传播与进化:中国的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书中的章节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与应用”,载于郝主编的《教育学家讲演录(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53-129页。

“学历?文化?社会》,载于《倾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班经典讲座第三辑(教育学)》,丁刚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374-409页。

“教学技能、方法与教师专业素养”,载于丁刚主编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45-70页。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合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丁刚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

“教育叙事探究”,载于《倾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班讲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45页。

《我研究教育文化二十年》,《中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50-562页,2006年。

《审视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性别弱化》,载凤凰卫视主编《世纪大讲堂》(第10期)(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

“提高生活质量,发展素质教育”,《2004/2005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北京,2004年。

“序言”,与周勇合著,载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0-8+65438页。

“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教育的世纪之交”,《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8-195页。

“新的选择:中国大陆师范教育走向分析”,《愿景与承诺:展望新世纪师范教育的培育》(台湾省:台湾省书店,2000年),页39-52。

“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行动策略”,载于《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9-155页。

“中国道德教育的起源”,《西方道德教育原理》,(Xi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页33-40。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经济与教育”,载于丁刚主编《近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3-25。

《文化与教育:从传统到现代——论反传统主义者的不足》,傅铿刘主编,《教育——对跨世纪工程的思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页46-62。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载《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291-405页。

《中国的宗教教育》,载于《文化的传播与演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145-161页。

“文化与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前言)”,载于《文化的传递与演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1-7页。

学术论文

《把握教育本质培养未来教师——前言》,《中国教育学杂志》(北京),第2013期。

《教授治学的边界及其行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湛江),第4期,2013。

“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高等教育研究》(武汉),第5期,2013。

《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学校改革的核心》,《现代远程教育》(哈尔滨),2013,第1期。

《不一样的历史叙事:作为研究场域的教育图像》,与茅以静合著,《教育研究》(北京),第1期,2013。

《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展望》,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石家庄),第11,2012期。

《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刚等,教育研究(北京),第3期,2011,第3-12页。

《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海),第24期,2010。

《卓越人才的培养: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上海),第3期,2010。新华文摘,第14期,20111-112期全文转载。

“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瓶颈”,《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目。

《教育叙事练习:从新手到精通》,《教师中国》(北京),第15期,2009。

《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方法论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

《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09年第一期。

《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读》,《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

《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索》,《高等教育研究》(武汉),第1期,2008。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

《研究型大学的泛在技术与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第1期,2008。

《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第1期,10-16,2008。

“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Xi安),第1期,2008。

《历史叙事的辩证法》,斯利姆(上海),2007年第2期。

“教师教育研究的数据与政策分析”,《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北京),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教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6年第8期。

“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第6期。

“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2006年第6期。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合编,载于《中国教育:研究与综述》(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页1-37。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读”,《教育展望》(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

“学生道德生活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研究》,第12期,2005。

《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第11期,2005年。

“教师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第10期,2004。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

《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对基础教育中男孩性别弱势的调查与思考》,与龙跃合著,发表于丁刚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

《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课程改革的文化情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第1期,2004年。

“学校文化与领导力”,《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

“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素质教育”,载于《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提高教育的适应效率》,《思想、理论与教育》(上海),第11期,2003年。

“同伴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6 (2),2003年。

《教育经验的理论模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第1卷,2003年第1期。

“教育中一个迫切的问题: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龙跃合编,《探索与争鸣》(上海),2002年第5期。

《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于《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163-205页。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第2期,2001,第50-53页。

《面向2010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1997。

“中小学校长的双重职业角色与培训”,《中学教育》(上海),第5期,1997。

《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期,1期。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大学——加拿大海沃德教授访谈录”,《全球教育展望》(上海),第2期,1997。

“教育发展要充分考虑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第1996期。

《所有高中:发达地区面临的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第6期,1996。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第5期,1996。

“教育发展要充分考虑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第1996期。

《所有高中:发达地区面临的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第6期,1996。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第5期,1996。

《海外教育研究在中国: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上海),第5期,1996。

《外国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第1,1996期。

《世界银行最新报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第1996期,第1期。

《西方学者论朱与理学教育》,《教育研究》第7期,1995。

《海外考察: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研究》(上海),第6期,1995。

《海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第4期,1995。

“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第3期,1995。

“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汉),第3期,1995。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探索与争鸣》(上海),第1,1995期。

《人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第1993期,第12期。

“建立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第2期,1993。

《少数民族与书院》,《民族教育研究》(北京),第4期,1992。

“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上海),第2期,1992。

“论旧学整顿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教育评论》(福州),第02期,1992。

《论教育传统与改革》,中国教育学杂志(北京),第2期,1992。

《论书院与乡村风俗教育》,《教育史研究》(北京),第1992期,第1期。

《新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第1992期,第1期。

“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广”,《孔孟学报》(台湾省),第63期,1992。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设》,《哲学文化月刊》(台湾省),第5期,1992。

“作为智力活动的道德教育”,《上海教育研究》(上海),第1,0990期。

《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第1989期,第1期。

《性格的建构:儒道之比较》,《心理科学》(上海),第2期,1989。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第1989期,第11期。

《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与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第6期,1989。

《寺院与书院的组织:比较研究》,内明(香港)205期,1989。

《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第1989期,第1期。

《儒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价》,《教育评论》(福州),第1989期,第1期。

“音乐与音乐教育的起源”,《论现代教育》(广州),第1989期,第1期。

“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研究(上海),第5期,1988。

《中国教育目标与体制改革的探讨》,《社会科学》第1987期,第12期。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期,1987。

“儒释道教学体系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第3期,1987。

《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点与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第1987期,第12期。

“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的质疑——对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第3期,1987。

《近代中国居士佛教》,内明(香港),第1987期,第184期。

《当代中国的哲学转型》,《学术月刊》(上海),第4期,1985。

《廖平治学观管窥》,《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1984。

英语论文

“整合教育与技术的新理论方法”,中国教育前沿,第4卷-编号1-2010年3月。

“教育学科问题的可能解释”,《中国教育前沿》,第4卷,编号1,2009年3月。

“基于项目的网络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与杜建霞,ByronHarvard,詹姆斯亚当斯和余伟杰,在劳伦斯托梅编辑。整合信息与传播。通信技术进入教室,第188-202页。好时宾夕法尼亚州:信息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教师队伍的资质”,载于Richard M. Ingersoll编辑的《六国教师培训与资质比较研究》,费城:CPRE,宾夕法尼亚大学,2007年。

“教师的专业领导力:专业团队项目”,ISEA教育管理国际研究,第34卷,2006年第2期。

“国家化与国际化:20世纪中国教育的两个转折点”,载于g .彼得森、r .海霍、y .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的教育、文化和身份认同》(安阿伯: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2001),第161-186页。

“中国的教师教育与发展:导论”,载于丁(客座编辑)。"中国教师教育与发展研讨会",亚太教师教育与发展杂志;发展,(港:HKIED,2001,第2期,第4卷),第1-4页。

“职前教师教育与在职教师教育的整合:上海与江苏的个案”,载于丁(客座编辑)。"中国教师教育与发展研讨会",亚太教师教育杂志;发展,(香港:HKIED,2001,第2期,第4卷),第61-72页。

“中国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载于《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主编)。)《香港课程改革:迎接21世纪的挑战》(香港:香港教育学院,2000年),第1-5页。

“书院与20世纪初中国大学的发展”,载于鲁瑟荷、潘(编),《东西方知识与高等教育对话》,纽约;夏普公司,1996 .

报纸文章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未来的教师》,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北京),2065438+2003年9月6日。

《20世纪上半叶在哥伦比亚师范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文汇报经济学家周刊》(上海),2012 165438+10月2 6日11版。

《从非均衡到相对均衡:转变教育模式的新思考维度》,《中国教育报》(北京),《理论周刊》第6版,7月12?教育科学。

《用新技术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

《探寻中国教育理性的一种文化解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刚教授访谈录(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第8期,2010。

《探寻中国教育理性的一种文化解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刚教授访谈录(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第7期,2010。

“面向未来,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文汇报》(上海),4月10,2011。

《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杰作——评《中国教育史研究(七卷)》,《文慧读书周刊》(沪),2010年4月9日。

《积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解放日报(上海),2010年3月25日。

《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与丁刚教授对话》,《中华读书报》(北京),第8版,2009年7月22日。

“让叙事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

“专家观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老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

“今日教师五问”,《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丁刚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11期。

“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公众形象”,载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6月8日。

“把握国际前沿,实现进口教材国产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3。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著,胡,《上海教育》(双月刊),2004,11A。

《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参考》(上海),第1期,2004年。

《我们如何进行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6月65438+10月265438+10月。

“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

“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时代——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的真实”,《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

“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第1期,2004。

《关注我们自己的课改》,上海教育(上海),第11期,2003。

“优质教育是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6月24日。

《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

“文化和教育的宝藏”,《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

《学科的功夫在学科之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

“教育叙事如何可能”,《教育参考》(上海),第10期,2002。

《推进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65438+10月23日。

《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想探索——首届教育论坛综述》,《上海教育》(上海),第4期,1998。

《教育的跨世纪发展主题》,中国书评(北京),第1996期,第11期。

《中国国际教育研究概论》(一)、(二),《教育研究信息》(上海),第10-11期,1995年。

《教育:没有误会》(采访),南京日报,4月1995,6月11。

《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第1995期,第1期,第2期。

《我的学术经历和学术心得》,《教育评论》(福州),第3期,1990。

《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学报》(上海),第6期,1986。

《人类学与城市研究》,社会科学学报(上海),第3期,1986。

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第2期,1986。

翻译

《叙事探究》(译),《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

《尼赫鲁与甘地论教育──比较研究》(译文),第24卷:印度、埃及和巴西的教育改革,瞿宝奎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台湾省的道德教育》(译),上海教育研究(上海),第1989期,第1期。

《易经与绘画艺术》(译),《文学研究》(北京),第2期,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