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要提高软实力?

更有甚者,一些高校需要增加专业课的实践课时,一些公共基础课要么压缩,要么干脆取消。作为高职教育,强调“岗位”特色,重视学生“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无可厚非,但忽视学生“软实力、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过于短视和功利,而且严重脱离了高职学生的* * *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应试教育“优中选优”的竞争中,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高职生应该属于弱者。总体来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动力,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惯多,缺乏学习方法,自卑心理重,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同学承认自己的专业是家里报的,不是自愿的,兴趣是什么,心里也很模糊。我来上课的原因,一是受纪律约束,二是为了考试。由于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提问,很难准确表达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原因。高职生的上述特点反映在思想素质和日常表现上,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缺乏主心骨、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的理解和合作、处事能力差的特点。很多高职学生虽然有爱国意识,但不知道如何与具体行为相结合,在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中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无法有效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不久前的一次讲座中,由于教学需要,笔者对四个专业的200多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及“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义的八项核心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中,你认为你最缺乏哪项能力”时,出乎意料的是,超过90%的学生选择了除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化应用能力之外的其他六项能力,约35%的学生认为这八项能力都缺乏。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岗位”特征。在关注学生就业形势、关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思想现实、现实表现,着力培养励志教育、人格塑造、适应能力、良好思维习惯等“软实力、软素质”,使高职学生“补短板”,真正的高职教育要有设计、有规划、有针对性、有理性,实现职业化。既要让学生具备能做事、高技能的“硬实力”,又要具备能做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