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大学思维?

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其特定的内涵和培养方式对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大学生;传统美德;人格培养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伦理文化。中国伦理文化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培养中国人的道德境界和理想人格、稳定中国家庭和社会、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文化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伦理和人生哲学。这些伦理道德和人生哲学包含着极其丰富和系统的美德,在封建社会被称为“君子之德”。所谓“君子之德”,是古代中华民族理想人格所必备的基本品格和品质。我们对这些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科学的解释,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可以成为新的美德,从而成为今天21世纪大学生培养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和品质。一、人格的内涵所谓人格,既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对人的气质、修养、价值的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毫无疑问,人格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和伦理基础上的,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和取向,表现在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中。因此,人格与人类活动、人类历史创造的实践和人类文明的推进密切相关。二。中华传统美德概述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远大理想,并努力实现这一理想。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无君论”等理想。墨家提出了“兼爱不攻”的思想,秦汉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用时代的精神来诠释这些理想,或提出新的理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以实现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他认为自己创立的“三民主义”理论符合大同理想。毛泽东也赞赏“大同”的理想。他把“天下大同”称为* * * *主义,为中国“大同”理想的实现奋斗终生。人各有志,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憧憬美好的境界。(2)加强自身修养,弘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注重个人修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和自律性。孔子主张:“君子谋己,小人谋人。”这意味着有修养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对别人要求很高。所以他也告诫人们:“鞠躬是自重,但轻责二十人,远非埋怨!”“向自己低头”就是多做自我批评,“轻责他人”。就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指责别人,可以减少对立和抱怨。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把孔子严于律己、注重身心修养的思想总结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一日三救:是不是对人不忠?”交朋友不相信?你能传一下吗?在讨论中西文化差异时,梁漱溟说:中国文化向内用功夫(强调修身),西方文化向外用功夫(崇尚认知自然)。注重人生修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普通人只有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中国文化总是把生活和修养放在第一位。(3)强调关心国家和他人的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孔子的仁义忠恕,墨家的兼爱不攻,都是建立在爱护和关心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根据“忠恕”原则,主张“人欲立,人欲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别人的善意,也就是“群体和谐”的精神。北宋的开明政治家范仲淹把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为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激励着开明的政治家关心人民的利益。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也将此视为高尚的道德标准,利民除害。(四)坚持气到废寝忘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文化历来以人为本,强调人在自然界的能动性及其主观能动性。《周易甘卦传》?6?1大象说:“天道强,君子自强不息。“这就是说天道苍劲有力,君子顺天道,自强不息。蓬勃进取,自强不息,是《易经》体现的中华文化精神,也是几千年积淀的传统美德。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孔子奋斗了一生,铸造了自己人类伟人的形象。晚年向弟子讲述自己永无止境的奋斗精神,说:“他(指他自己)也是人,怒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道自己的老年就要到了!“曾参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任重道远的观点。他说:“学者要自强不息,任重道远。认为仁是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离死不远了吧?”从此,“君子任重道远”和“宁死不屈”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仁人志士为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坚持。(五)弘扬富贵不动、威武不屈的美德“富贵不动、威武不屈”一直被认为是有崇高理想和理想的人坚持正义、真理、理想信念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激励了众多中华儿女开创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也书写了中华文化史上新的动人乐章。(六)弘扬尊师重道的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把中国文化称为“孝文化”,有道理。当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孝道,也要进行分析和鉴别。但是,孝顺父母的基本思想是千百年来调整和融洽家庭关系所积累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公认的传统美德,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又一重要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天、地、君、家、师”总是并列而立,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诠释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第四,借助优秀传统塑造理想人格是具体而现实的。儒家有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有道家的理想人格,墨家有墨家的理想人格,古代有理想人格,近代有理想人格,东方有东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西方的理想人格。现代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吸收西方理想人格可取成分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和改造。这是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只有完成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者仁者”的人格,成为“仁”的人也是理想人格,即所谓“圣人”人格。“仁”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爱众”、“为民”的都是“仁”。“爱众”和“为民”并不容易。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和“忠恕。”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具体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忠恕之道,需要礼、容、信、敏、利、柔、善、礼、俭、比,也可以通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辩而不辩”来实现。这些理想人格的文化道德素质在古代是理想的,在今天是不够的。他们只是一方。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体现道”的人格,即“真人”或“人”的人格。所谓“身道”或“真人”人格,就是能顺应自然、无欲无求、安于幸福的人格。这在道家看来是理想的。但是,今天看来还不够,都缺乏现代意识和精神。现代新理想人格既要有传统美德,又要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还要有现代科学和管理知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全球意识。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种意识都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所缺乏的。培养跨世纪人才,塑造新的理想人格,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结合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掌握现代科学和管理知识。在这种条件下,要树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和这种人格,善于调解个体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关系。,既表现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上进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的品质,具有忧患意识。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21世纪的理想人格。如何培养新的理想人格?即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孔子称之为“仁的一面”。“他在《论语》中谈了很多。总结起来,无非三种方法:学习、练习、自省,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和启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选好的跟着走,改不好的。他还说:“如果你有适当的方法,你可以说是渴望学习。“这些都是学习良好品德的具体方法。孔子要求弟子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强调执行。如何实施?他提倡以身边为榜样,身体力行。他说:“如果你能打个很近的比方,那就可以说你是仁者。“你说的‘能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就是以身边的人为榜样,以身边的仁人为榜样去践行仁义。这是实践仁爱的方法。儒家最重视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说:“我一天会拯救自己三次:你对别人有多忠诚?“交友不可信?学不会吗?”儒家提倡修身养性,修身养性的核心在于能够经常用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来做自我反省。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强调:“从田字到庶人,无不以修身为本。”为什么强调修身养性?《大学》一文解释得很清楚:“至诚之后自以为是,自以为是之后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之后家庭和睦,家庭和睦之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之后世界和平。”原来修身养性可以达到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中庸》一文把这种修身方法称为“慎独”,所谓“君子慎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经常做自我批评,扫除思想上的灰尘。虽然上述儒家的修养方法在今天脱离了实际,但其自尊、自重、自律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希望青年朋友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意识,培养新型理想人格,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促进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找到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