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大学的校训写一篇作文。

1.清华大学校训,以此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作为清华“校训”的高中阶段800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至少在1917年9月份就明确了。

在当时出版的英国校报封面上,据考证是第一次出现礼堂主席台上方的旧校徽。在此之前,清华大学的行政领导是否已经做出正式决定,确立这一校训,令人怀疑。

有老校友称此为“校训”,可见“校训”成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说文解字》中对“训”的解释是“传道”。

在《辞源》和《辞海》中,“训”的很多含义都来源于“说教”。作为动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教”和“教”。作为名词,指的是教与教的词。另外,旧的教育词汇中还有“规训”和“管教”,都是针对学生的品行。

所以我们理解“校训”是学校在育人、塑造品格,或者如梁启超所说的“培养国民人格”方面的最高要求。面向新世纪,中国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跟随祖国的步伐,我校正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从新的时代视角审视清华大学的老校训,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华人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对客观必然性的无尽探索中,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清华人要想壮大自己,必须要有一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自强不息”不仅是个人精神,更是集体奋斗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为了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攀登科技高峰,争取自主知识产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清华人要继承“尊德载物”的传统。在实践中尊重客观规律,自觉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全面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德载物”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以无私奉献群体利益为内涵。

清华人要遵守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扬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健全的人格。

它是两种不同品质的结合,活力和柔软,这表明了个性发展的全面性。清华人要追求人格塑造的全面性,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出类拔萃、朴实无华,嫉恶如仇、与人为善,善于动脑、动手,勇于发声、努力工作...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指导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宠儿,祖国的栋梁。

2.如何写校训作文我从幼儿园开始就是个懒孩子。

我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甚至不想穿衣服,不想吃饭。每次看到有人在某个地方匆匆忙忙,我就想:急什么?为什么不减速!小心如果你跑得太快,你会摔倒。

这样消极的想法纵容了我懒惰的坏习惯。踏入小学,公告栏上的校训让我眼前一亮:“让教育上天,让师生巍然屹立。”

从看到这句校训的那一刻起,我就对自己规定:“不要偷懒,用心去做”。每当我不小心写作业的时候,我都会批评自己:“你是怎么写的?”!我只是给自己规定,做任何事都要用心。为什么我又染上了老习惯?你怎么能这样站着!" ;每当我在体育课上懒得做老师布置的习题作业的时候,我就会想:“你不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偷懒的规矩吗?想站得高,就得努力!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

我不能让自己再想下去了,跑到外面,认真复习无线电练习。

总之,如果我再懒,我不会放纵自己,直到“懒鬼”彻底离开我

3.写一篇校训作文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高瞻远瞩,乐于学习,勤勤恳恳。最初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热爱学习,勤于思考,认真努力。

现在,我不得不写下新校训的含义。“明德”的品德很好:“长远之志”就是大志;“乐学”就是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奋”意味着行动上的勤奋,而不仅仅是没有行动的语言。

相比较而言,新校训相对较短,也开始注重道德。原校风、学风重在学,新校训重在学、重在德。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拜访一个朋友。车上的座位都满了,我坐在同一个座位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没有人愿意让座。后来,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太太。似乎每个人都没有助人为乐的美德。作文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还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校训比较好。

我喜欢新校训,有古诗词的味道。胡校长曾说:“希望大家把我们学校办成一个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觉得,只要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好像新校训就是感受书。好像新校训就是为了感受书香而写的!作文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参考例题:校训激励我成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它是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短小精悍,贯通古今,融合现代,每一条校训都有着深刻而隽永的寓意。它是一种文化,也是面向社会的精神支柱。必将开启大家的智慧,懂得积极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肩负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

在每一个校园里,校训就像一座灯塔,镌刻在师生的心中,就像赋予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力量。* * *鼓励和劝勉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我在山东女子学院的校园里,一座历经60年洗礼的知识殿堂。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继承了儒家的优秀文化。

在泉城这座黄金历史悠久的古城,听着流水声,看着垂柳,在每一位师生的齐心协力和坚持下,我们努力拼搏,奋力拼搏,为女子学院谱写了一首美丽的诗篇,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魂”——昆德,慷慨、完美、美丽。“昆德含弘”,出自《易经》。“昆德厚载,德无涯,包括洪光,货有咸。”

“昆德”,女人就像大地的知识,承载万物,崇尚美德,慷慨谦虚。“包容性”是一种包容一切的宽容和善良的精神。

大学的责任在于弘扬人性的善,完善人格,修身养性,促进他人,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我校致力于提高在校师生的素质、师德和境界,弘扬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优点,兼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树立我们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完美”来源于“大学”。“大学之道为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指追求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以美为本”崇尚秀外之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倡导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要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己,达到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在女子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创造一个充满道德美和人文美的女子学院文化。

聆听《校魂》影响深远,寓意无穷,让我们作为一名女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倡导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旷达的精神,成为督促我们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无穷动力!测试分析:这是一个物质成分。核心的一句话是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西点军校的校训就是一个例子,文笔可以重点突出校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请以一条校训为题写一篇作文。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前一句说要有很深的品德,后一句说要争取东西。

这是搜狐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先做人,再立业。“君子要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要德。”

这意味着道德高尚的人可以承担重要的任务,而这些道德高尚的人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前总是做得很好。然而,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也能成为有钱人,道德素质低的人也能成为老板。

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个老板非法经营煤矿,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命令矿工进入矿井。结果,气体爆炸了...老板携巨款潜逃。道德素质这么低的人怎么创业?纵观中国古代圣贤,越王勾践为夫差充当马前卒,忍辱负重,最终灭了吴国。由此可见,勾践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最后成就了一番霸业。

而现在创业的人呢?可怜!只剩下钱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反思自己,不能老是跟“钱”过不去,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他们只有做好人,才能创造好事业。

否则可能是“行比别人高,众将错。”王安石神童,十岁就能写诗。后来父母带着他到处写诗卖钱,导致他虚荣心作祟,忘了读书。后来他的才华变得平庸,创业前应该是个好人。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有一定的素质。曾经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最多,比如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等等。正是因为这位诺奖得主在幼儿园就学会了如何做人,才获得了诺奖,成就了一番事业。所以,纵观古今,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总要先做个好人,才能创业,最后事业有成,甚至名垂青史。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做一个好人,建立一个好的情操,然后才能创业。即使没有伟大的事业,我们依然可以留下我们性格的光辉。

6.题目为《校训在我心中》的作文字数约为1000字。校训为“致远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为树立良好的校风、培养良好的学风而制定的一种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需要师生共同遵守。我们的校训是和谐文明、勤奋创新,是校园文化之一。从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两方面考虑,21世纪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明是我们的主题,而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和谐文明,勤奋创新符合我们当前的主题。对于学校的主体来说,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青少年是21世纪的小主人。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和谐文明的校训就是和谐相处,文明待人。对于一个庞大的群体来说,和谐共处是第一要务,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是校训精神的延伸。校园篮球场里挂的横幅很醒目,让我们牢记在心。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办理入学手续,直到拿到宿舍用品。一路上都有那些可爱的学弟学妹陪着,他们帮我们搬东西,为我们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耐心热情的讲解,让寒冷的冬天不再感到寒冷。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学弟学妹忙碌的身影,到处都是小费。为了方便我们大一新生,学校的这些做法很温馨,很人性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期待着和学长学友们一起在这所学校学习生活,我对这所学校充满了信心,因为我知道这所学校的做法就是遵循校训的精神,践行校训的精神。校风:学校以育人为本,课堂以爱学生为荣,学生立志成才。所谓学校,必须有学生,有老师。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上学是为了成才,老师教书育人,校风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学风:实事求是,刻苦学习,联系实际,精益求精。严谨的学风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学校的学风也体现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校训体现着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校训是一种方向性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措施。他们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明确了我们师生努力的方向,促进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理念,凝聚了师生的向心力,为校园文化建设、优良校风形成和学校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年轻一代继承了时代特征,是21世纪的新主人。对校训独特的熏陶、感染、风化、凝聚、激励、评价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信念的灵魂,是学校精神支柱的凝结。校训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和主欲,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广告词。作为一所学校的学生,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校训。在我心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对母校最好的回报。牢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践行校训所阐释的人生哲学,做21世纪新青年。校训在我心里,不只是说说,而是做着,实践着。我相信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本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我心中,校训会得到升华,那就是热爱学校。今天我们应该为学校感到骄傲。

7.说明校训(作文)怎么写胡昌贵(校长办公室)

三峡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精神的培养。合并之初,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三峡地区丰富的巴楚文化资源,结合大学文化学科的行为特点,研究确定了“求”的校训,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培育“求”的精神。“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有着丰富广泛的内容和巨大的价值功能。

一、“求索”精神的特征

“寻”的结合始于爱国诗人屈原,发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求”为校训,言简意赅,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又彰显了时代气息;既有三峡特色,又突出学校风格。“求索”是三峡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坚定意志、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要全面理解“求”的精神,必须辩证地把握“求”的精神生成特征。

1,“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求索精神是人类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过程中绽放的一朵奇葩,中华民族的求索和攻坚精神代代相传。从古代到现代文明社会,创业史诗是一代又一代人求索精神的生动写照。古往今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都在寻求创新,为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榜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就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修远为Xi,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号召。古代的扁鹊、蔡伦、张衡、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现代的李四光、、华等。,他们有的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领先世界1700多年;有人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比世界领先1100多年。有人跋山涉水建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辛辛苦苦考察了大半个中国。有些人为了解除人们的痛苦,拯救人们的生命,致力于研究细菌,甚至试图通过自己吞食细菌来体验各种反应。中国近代革命史,本质上也是一部求实创新史。面对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和强大的反动势力,革命前辈们奋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求”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就是性与个性的关系。作为一种人格,“求”的精神不仅为中华民族精神所支配,而且因其丰富性和具体性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的具体体现。

2.“求”是三峡文化精神的灵魂。

“求索”精神是三峡人民的传统精神品格,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三峡文化是三峡人民千百年来独特而杰出的创造,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生存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三峡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始终贯穿并体现着自上而下的求索特征。三峡文化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求索意识和求索特征。可以说,一部三峡文化发展史,就是该地区人民不断寻求、不断进步、走向辉煌的历史。

三峡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精神而闻名于世。三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产生了三峡文化的核心——三峡精神。三峡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在纤夫和长江咏中传承,在巴楚文化和长江文明中传承。在三峡工程、三峡移民和三峡文化走廊的建设中,三峡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当三峡大坝巍然屹立在大江之上,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建造的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更是一座科学求实、创新进取、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三峡大学的校训是“求索”,这得益于对三峡地域文化的观察和探访。

3.“求”是三峡大学传统而有特色的文化基因。

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校文化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学校发展过程的历史积淀。三峡大学的校训是“求索”,简单、直观、有特色。“求是”精神是三峡大学在合并、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学校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三峡大学丰富的人文积淀中提炼出来的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是三峡大学大多数师生认可和推崇的文化精神,展现了三峡大学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8.校训伴我行作文,校训伴我行作文。慈海的定义是“为教育方便,学校选择若干德项制成匾额,悬挂于校内”,“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并加以实践”。从字面上看,校训是为学校树立良好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量身定做的。要求师生遵守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目的是让个人随时关注和实践。校训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明确师生努力方向,促进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理念,凝聚师生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校训以响亮的口号吸引人,以凝练的语言激励人,使师生在优秀校训和校风的熏陶和激励下努力奋斗。完成对“精神食粮”的自觉吸收、吸收、消化和创新。校训是学校传统的体现,是一个学校最好的广告词。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弘扬我校的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树立努力学习、积极为国家富强做贡献的远大志向,以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努力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激励全校师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治学严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办好文登二中,不断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的校训是:尊德、启智、健身、美容。总之,我们校训的总体含义是:修身、启迪心智、强身健体、追求美丽。这是学校致力于的精神面貌,也是它正在营造的校园氛围。

9.求一篇关于校训和学风的解读作文。600字要快大方:“大方”二字出自“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德能载事”就是说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担当重任。1914年冬,爱国学者梁启超到清华大学,做了一篇题为?绅士?他在演讲中表达了对道德和道德的看法。从此,“自强不息”、“德载物”这几个字成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训。必须进好学校学习,办学标准高。现在,我们以“创建一流学校,建设一流教师,培养一流人才”的坚定信念,大力倡导并严格要求全体教师加强个人修养,开阔眼界,磨砺品格,好学乐教,坚守岗位,敬业奉献,争做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全体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坚定信念,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品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学生,这无疑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德”体现了我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

博学:《论语》张子说:“博学立志,好问近思,仁在其中。”意思是:“博采众长而能志坚定,及时请教而联系思考,仁在其中。”后来,“博学笃定,提问深思”成为复旦大学的校训。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韩愈说:“老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以德,授业以博学。所以我们强调“博学”。一方面,我们倡导全体教师努力学习,相互交流,积极探索,不断补充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争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说服学生把读书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和阅历,努力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才能作为主要的生活内容和人生目标。

和谐: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是做事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动态的、相对的、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同中互补、互补、对立互补、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和谐中的统一是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生机勃勃的统一,而不是和平共处、相互影响、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统一。和谐中包含的相同是相同、互补、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互毁互毁。和谐中包含的差异是互补的、合作的,而不是相互破坏和损害的。和谐中包含的对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立,而不是相互破坏、相互冲突的对立。和谐不是取消对立,而是放弃破坏和谐的对立。进退的对立是对立的,是互补的。消耗体力的运动增强体力。失败是成功之母,生于忧虑,死于安逸。负面意见深化完善正面意见,艰难险阻造就人才。这种对立互补的对立总是需要的。总是要用批判斗争来限制不和谐,用强制手段来制止对和谐的破坏。

和谐文化中的一切理念,如真理、价值、发展、审美、道德、理想等,都是以和谐及其内涵为基础的。

只有深化理解,准确把握和正确运用和谐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创造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摆脱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用新的思路创造新的业绩。一方面努力在学校的发展中体现创新意识,制定规划,寻找思路,寻求突破,努力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也鼓励干部教师在工作中创新,不墨守成规,不跟风,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多探索,多总结,多试验,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拓展自己的教育空间,在教育生活中发现一片新天地。此外,我们鼓励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敢于并善于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敢于说以前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