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中国鱼文化博物馆的制作过程
时间回溯到2006年5月1日上午。广西北海桂北渔12025渔船照常出海捕鱼。当它到达琼州海峡时,发现了一头巨鲸的尸体,船将它拖回北海岸边。一开始没人关注鲸鱼,直到广东福建的一些机构表示愿意收购,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农业部渔业局出面表明,鲸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未经许可不得捕杀、出售、运输和使用。这条鲸鱼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然后决定由上海水产大学把这条鲸鱼做成标本,用于科研和教学。
随后上海水产大学的专家飞到北海,鉴定这头鲸鱼为雄性抹香鲸。但由于存放多日的尸体已经发臭,专家不得不与相关人员一起就地解剖,光是就地掩埋内脏就需要大量的石灰和酒精。专家们随后对抹香鲸的骨骼和皮肤进行了简单处理,逐一编号,然后用载重十吨的冷藏车将重达五吨的骨骼和皮肤运往上海。
到达上海后,上海水产大学和厦门商代生物标本研究所对标本进行剥离研究,历时一年,最终复原成两个完整的标本:一个抹香鲸皮肤标本和一个抹香鲸骨骼。
与这两件巨大的“镇馆之宝”相比,其他展品只能算是绿叶,但如果单独展出,也是珍品。其中有上海海洋水族馆捐赠的豹鲨、石斑鱼、中华鲟、短吻鳄、红海龟的牙齿、抹香鲸、布鲁氏鲸的须鲸和各种蜗牛。
藏品中的这条中华鲟标本长3.3米,重319公斤,是中国最大的中华鲟标本。中华鲟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是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在地球上有654.38+0.4亿年的历史,被誉为“活化石”。同时也是鲟鱼科最南端的种类,在世界27种鲟鱼中居首位。更令人感慨的是它的“忠诚”——它总是游回长江故里生儿育女,故名“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在回去的路上表现出惊人的耐饥力、吃苦耐劳、识路辨向的能力,这是中华民族的天性。
除此之外,展厅里色彩最丰富的蜗牛还有海螺、田螺、蜘蛛螺等。,以及唐观螺、巨螺、鹦鹉螺、昂荣螺四种珍贵的螺类,都有着独特诱人的造型。
抹香鲸
抹香鲸骨骼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