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一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亲身经历和各种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创新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力提倡和支持。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着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教学专业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学校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传授知识上,仍然以学习原有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僵化、缺乏新意,缺乏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2.部分高校教师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高校教师在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科研任务,无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虽然也有一些高校老师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比如学生科技竞赛,但收效甚微。
3.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动力,不愿意参与创新活动。这些学生要么沉迷于网络游戏,要么游手好闲,漫无目的。在大学期间,他们只是得过且过,没有参与创新活动的动力。
4.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力度还不够。虽然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工作,但相对于教师科研活动的调查,一些高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对教师科研活动有硬性指标,但对学生科研活动没有硬性指标。
二,问题的主要原因
1.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
虽然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目标,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高校的教育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忽视了多层次主体的存在及其认知交往关系。在这种理论的支配下,往往形成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传授活动。
2.大学管理重学术轻教学。
历史上,对于高校应该以学术为主还是以教学为主,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学术轻教学的现象。因为学术可以给学校和个人带来教学无法创造的市场和利益,是各级大学之间竞争实力的体现;高校管理重学术轻教学的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教师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更不可能形成各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心循环机制。
3.教师缺乏教学效率观念,创新意识薄弱。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效率的概念,思想上只问输入不问输出。在很多老师心中,创新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从教学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应试教学可以看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观念仍然是“内容”意识。即使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内容后一切都好,但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没有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主要问题。
4.教师缺乏课程编制者的意识。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况,对原有课程进行有规律的选择、修正和重构,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和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即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编撰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普遍较弱,许多教师仍然固守“课程接受者”的被动职业角色,缺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和编写的意识。
第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优化课程体系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前,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施课程整合。第一,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基础课也叫核心课,主要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课程。二是注重文理渗透,要求理工科学生具备一些人文领域的基础知识,文科生也要对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此外,高校要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减少总课时,增加选修课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部门、跨学校选课,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尽可能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新信息。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说,课堂教学仍然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首先,我们应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和提问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引导以及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四种方法:一是“三讲”法,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三是“三用”法,即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自学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些措施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动深化学习内容,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缺乏时空、偏重理论和结构的特点,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参观、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俭学等形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导师制,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了常年开展学生创新活动,可以制定一些鼓励学生创新的规定,实施学生科研项目,挑选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项目组,并配备指导老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课题组做好选题和项目申报工作,对正式批准的项目拨付一定的项目启动资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同时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津贴,并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一方面会调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竞赛,让他们感受到挑战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专业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这将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施科技导师制。一个副校长牵头,担任科技导师制负责人。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负责科技辅导活动,由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具体实施,广泛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科技竞赛。比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就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与职称晋升挂钩。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开辟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科研能力来源于科研实践。专业化的科研实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基本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践。因此,学校应该在科研基地上做文章,开发现有实验室,为申请科研项目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实验室,帮助学生学会从老师的研究中学习,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课程的实践和设计等机会进行研究;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发明创造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以及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学以致用,解决生活、生产和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建立一套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果计入学生总学分,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