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
(一)了解环境的不同特征
任何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成败得失,都是建立在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构成的坐标系之上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素质,还取决于你所面对的环境。所以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不仅要认识自己,还要认识环境。
每个特定的环境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格,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
学生,毕业生走向社会,岗位差别很大,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从学生生活环境进入职业生活环境。那么,首先要研究和把握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特点。
首先,学生的生活环境是经过处理的。有序的环境,专业的生活环境是自然而不是设计的。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所以教案、教材、作业、课内课外、班级集体组织、环境布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生活非常有序。职业生活主要靠自己的探索和奋斗,没有人会为你精心设计。所以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其次,学生生活浪漫奇幻;专业生活是现实的、严肃的,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想、言行一般不会直接转化为社会现实。做作业是为了消化巩固课程学习,说话是为了训练口才和思维...错了也没关系,可以重来。职业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你设计桥梁,建楼房,建工厂,打错了,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你是法官,记者,不实事求是,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当你是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你的学生。所以职业生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再次,学生生活属于非分配领域,学生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职业生活属于分配领域,关系到彼此的利益。学生是来学校学习的,他们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很纯粹,所以持续的时间最长。在校期间,会有一些矛盾,但毕业了回头看,大家都会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职业生活属于分配领域,通过分配人们不仅要成就事业,还要养家糊口。选拔干部时,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或多个名额;工资、奖金、住房分配等等都与个人利益相关。职业生活的协调取决于政策和机制。当我刚开始工作时,一些学生对此感到非常不舒服。
总之,了解环境是我们适应社会和取得成功的重要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迈出“无所事事”的第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和一些当过学生的同志对我校部分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谈到如何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时,几位校友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正确对待“无所事事”的时期。
所谓“无所事事”,是指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两年内,对社会、对单位、对工作不了解、不熟悉,了解、熟悉需要一个过程;单位领导不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了解和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与老工人相比,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似乎无所事事。面对这样的时期,一般有四种态度:一是领导言听计从;二是充分放松。感觉读书十几年太累了,需要好好过。所以我玩扑克,下棋和跳舞。三是努力学习,准备考研;四是调查观察本单位的情况,找出哪里有可能发挥优势,同时研究思考,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有机会就上手。四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无疑,采取第四种态度的学生会比其他学生起步更快,发展更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为人们职业选择提供的机会增多,人们开始注重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的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学生想选择一个待遇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自己发展事业的职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所以有些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总是飘来飘去,很苦恼。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首先要把握选择的原则。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准则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完善。”择业要考虑两个方面:社会和自己。一是社会的客观现实,它所提供的要求和机遇,因为任何人都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第二,一个人的志向、抱负、特长、潜力、兴趣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主体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努力找到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工作。
其次,要把握选择的方法。选择的方法是比较。比较是优势和劣势的比较。凡事总有利弊,没有什么东西是有利有弊的。然而,当我们选择职业时,我们往往希望有优势和劣势,良好的声誉,高收入,大发展前景,大城市和离家近...这是不现实的。“两个优点争其长处,两个缺点争其短处”,只要利大于弊。
再次,一旦选定了职业和工作,不要东张西望,犹豫不决,而是要安定下来,努力工作,做出创造性的成绩。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为,只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都是可以做出成绩,贡献社会的。任何新的业务都是做以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它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和风险性。如果遇到困难、挑战、风险就退缩,那就考虑换工作吧。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将一事无成,一事无成。
(3)想不等于做。
几年前,我在给本科生上课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三分钟内就某个问题发表演讲。因此,很少有学生说得好。有些话不清楚,有些话不能表达他们的意思,有些人似乎很紧张,有些人不能抓住要点,大多数人没有适当的礼貌...我听了,想了想,最后说了一段话:会想不代表会说,会说不代表会做,个人素质不代表事业成功。以前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些老师没几个讲得好的,我上去讲会好很多。有的同学在想,如果我是校长,如果我是厂长,我肯定。人们会考虑,但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比如我唱的很多歌,想想好像都是哼出来的,但是我唱的跑调了。
大学毕业后学了十五六年,研究生毕业后学的时间更长。我确实有很多书本知识,但书毕竟是书,人生很多道理都不在书里。从知识的获取,到能力的培养,再到经验的获取,都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李宗仁归来》的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了一段话,意思是:如果人不是从1活到80,而是从80活到1,那么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这当然不可能,但却强调了经历对一个人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这些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缺少的是经验。
我们来看看一些毕业生的教训和经历:
一个学生进厂后,自诩学识渊博,整天待在室内,闭门造车。有一天,一个师傅在画机械图的时候,默默地看了很久,说:“这个图好像有问题。”他一听到火,就说:“我学会了。我是从书上学来的!”师傅说:“我没上过大学,但是摸了几十年这个机器,我觉得……”他反驳道:“那你为什么不上大学?”消息一出,全厂一片哗然。从那以后,没有人给他“建议”。一年后,他沮丧地被调到工厂。
我们学校的几个毕业生被分配到天津的一个单位工作。工作前,他们就规划好了如何在单位干出一番大事业。一到单位就向领导提出设计方案。但是很久没有回音了。为此,他们认为领导不重视知识分子,原有的热情没有了。过了一年,他们回头看设计方案,几个人都笑了。他们说:“这个想法太天真了。初入社会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只能虚心学习。”
一位校友给学校老师写信,说:“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人才,可以做大事。他们总希望有个英明的领导能用他们,否则就会怪领导不重视人才。工作几天后,他们变得灰心丧气,有些人一蹶不振。要让学生明白,从中央毕业到乡镇企业,首先是不考虑那里缺个接班人。一旦分配了大学生或者研究生,领导首先会考虑我们单位有一个学XX专业,工作XX的人。所以评价这个大学生的标准,首先是他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是不是一个好员工。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他某方面能力强,其他方面表现好,就有可能给他一个称职的职位。”
所以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定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不要急于求成。一年只能收获小麦和玉米,十年才能收获参天大树!
(D)项目的本质是综合、创造和实践。
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或者工程相关的工作。现在,一些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也被打上了“工程”的标签,从“希望工程”、“人才工程”、“创新工程”到“照明工程”等等。所以要对工程有所了解,尤其是工程的本质。麻省理工学院(MIT)对“工程”的定义是:“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创造性专业,以满足物质、经济、人类、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的社会需求。”
首先,项目是综合性的。毋庸置疑,工程离不开科学技术,需要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同时,项目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因素,任何项目都要考虑诸多因素的制约。
以三峡工程为例,除了土木、水利、电力、信息、力学、地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还需要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生态平衡、移民、文化、地震、战争等诸多问题,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后果都不堪设想。
我们在设计制造产品时,不仅要解决自身的技术问题,还要考虑产品的社会需求。没有社会需求,这个产品设计是没有意义的。产品的社会效益,是否有负面的社会影响,其中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原材料的产地和价格,这涉及到经济问题;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涉及政治和法律问题;产品外观,包装,这涉及到审美问题,等等。
所以,一定不能认为工程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去学习、关心和考虑政治、社会、经济、伦理和法律问题。
其次,项目有创意。正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创造,工程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前进。没有创造力,这个项目将毫无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成功?工作中有创新和突破,别人做不到的就是成功。敢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创新,才有动力,才有力量的源泉。
从某种意义上说,合成就是创造。你可以把普通人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内在规律,这就是创造。所以创造和综合是相通的。
创造力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物理给了他知识,而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给了他想象力,所以他创立了相对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丰富的人文背景。
第三,该项目切实可行。工程本身就是实践,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创新离不开实践,历史上的任何重大发现都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项目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工程的本质是综合、创造和实践,三者密不可分。综合、创造、实践是我们的成功之路。
(E)人们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大学毕业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学生之间在知识、成绩甚至岗位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原因很多。爱因斯坦和其他学者认为,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因为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大家都在忙工作,差别不大。现在是周末。在五天的工作时间里,我将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每天至少有四小时可供我支配。他们每周的空闲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这段时间的用途不同,人的未来发展也大不相同。
业余时间坚持学习研究,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毅力,掌握正确利用时间的方法。根据我的经验,我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以建筑为例,首先要设计,拿出图纸,然后按图施工,从打地基开始。否则,木头和砖头搬来搬去,几十年后,还是一堆木头和砖头,成不了房子。学习和研究,你也需要制定一个计划,然后专注于一个方向。按照自己的计划,久而久之就会成功。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世界上有海量的知识,比如一个人读一本一年出版的新书,至少需要600年;一个化学家至少需要48年才能完成一年内发表的化学论文。这说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有所作为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硬核——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知识的面纱——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知识氛围——闪现的想法、判断等。实践中产生的。基于此,我们要建立自己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丰富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工作,完成,出版。这是法拉第的座右铭。意思是,首先我们要做一件事,要完成它,做好它,完成后要总结发布。发表的方式可以是书籍和论文,也可以找几个同事谈谈自己的经历。
做一件事有多种功能。1985到1987,在中南政法大学做宣传部长,每天骑车上班。刚开始有点不爽,路上来回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来觉得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转念一想,我可以边走边观察社会。所以,不仅不心疼,还很开心。从这里,我认识到一个人应该有多种功能。比如做一项工作,首先要做好,这是职能;做完之后可以总结工作经验,这是一个功能;再进一步,我们可以找出规律,提炼思想,写一篇论文甚至一本书,这是另一个功能。
(6)大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
大部分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都担心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应对,害怕处理不好影响自身发展。我们重视人际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和经验,我得出一个结论: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大多数人是好的,大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
在一个公司里,可能有人把你描述成一朵花,这超出了你的实际情况:也可能有人把你描述成一文不值。但是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你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多数人会对你做出什么样的评价。
在我们相信了“大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之后,那么在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就不用东张西望了,关键是把握好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主要看你的人品,能力,贡献。
得出这样的认识后,是不是就不应该重视人际关系了?没有1987年我组织了几个研究生对我校120毕业生进行调查。当被问及“进入社会后你最担心什么”时,45人回答人际关系,13人“不被重用”,9人“不被理解”,6人“找不到知心朋友”。这四项都与社交有关,有73人,占被调查者的60.8%。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人都离不开和别人打交道。一个人的成功也有赖于他人的支持。而且,能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品德、能力、素质的体现。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书出版了很多,提出了很多原则和方法,比如知人论世,爱人如己,坦诚相待,宽厚包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这些都很正确。下面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一些认识。
诚实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保证。你对人坦诚相待,让人觉得和你打交道没有后顾之忧,心安理得,那么就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如果我要时不时的“守护”你,我不知道你的话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他还会愿意交给你吗?连虚伪的人都愿意和老实人打交道。
宽容大度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上的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主观努力不同,思想观念和性格也不同。如果你在交往中是防御性的,只能和性格、兴趣相同的人打交道,那么你只能和自己打交道。所以要包容各种人。
只有积极促进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沟通。人际关系不是空洞的关系,它存在于你、我、他之间,存在于现实的关系中,表现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只有在交往中,你才能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别人可以了解你。只有在交流中,才有可能建立感情,建立互信。好酒怕巷子深。如果你自我封闭,领导和同事不了解你的能力和水平,就谈不上信任和重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在我的调查中,有领导谈到毕业生的情况,谈到很多人不小心的沟通方式,比如:有的人整天去领导家里,左一个请示,右一个汇报。时间长了,领导会看不起你,认为你没有主见。有些人在接触的时候根本不在乎别人。他们中午睡觉的时候,甚至深夜,一个电话打来,聊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急事,弄得全家人都睡不好。有些人不会打电话。你叫他,他听着一句话也不说。说了也没意思,他也不想说...以上都是一些小例子,但说明沟通的方法也很重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要坚信大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关键在于把握自己,提升自己。
(7)机会是灵活的。
在我对毕业生的调查中,当被问及“影响你成功的因素”时,大约有40%的人回答“机会”。在分析中国当代名人的成功特质时,有人把“抓住机遇”放在第一位,其他还有:基本功和才能、信念、敬业精神、特殊人格、耐力、人际关系、善于表达自己、口才。可见机遇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
机遇可分为先天机遇和后天机遇。先天机遇意味着你生来是男是女;你出生在北京高倩的家庭还是贫穷的山区农场...这对你以后的职业生涯肯定会有影响,但你改变不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后天机会是你在成长发展中所满足的社会需求,其本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然需求。大机会是那种持久的社会需求。我们通常说的是后天的机会,对于我们的成功是灵活的。
首先,抓住机会是灵活的。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但能不能抓住就看你的素质了。有人分析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有七次机遇:1978到1986是文艺家的黄金时代;1979到1992是个体户走向成功的最佳时期;从1980到1986,是言语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1980到1994这段时间是中国计算机市场机会最好的时候。1986到1992的上半年,是中国人在股市成功的最好时期。1992年初到1993上半年这段时间,是房地产市场难得的大成功机会;从1996开始,被裁可能是一个机会。这是从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机会。
机会一般有三个阶段:潜伏、高潮、衰退。在机会的潜伏期,表现出很大的风险和困难,进入机会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只有早期进入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进入机会晚了,机会就不再是机会,而是巨大的负担。要抓住机遇,就要审时度势,看准社会发展趋势,尽早进入时机。
其次,进入机会后能否成功,同样具有弹性。把握机遇,取得成功,需要勇气、知识和毅力。
机会只青睐那些为事业成功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万事俱备,东风才弥足珍贵。所以,我们不应该在那里等待机会,而应该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让自己合格。在长期艰苦准备的基础上,一旦抓住机会,我们就能如鱼得水,大有作为。
任何事业的成功,尤其是大事业,都可能遇到风险和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千万不要“把当下当永恒,把暂时当永恒”。很多人的失败都源于此,以为一旦失败就永远失败,一旦成功就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抱怨。有些人总是埋怨,埋怨社会,埋怨领导,埋怨父母,一辈子背上埋怨两个字进坟墓。他们太累了,以至于一事无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8)做应该做的,能做的。
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和做事,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做事,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一种价值判断,就是说要选择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益的,符合法律法规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做该做的事,就要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在自然中获得知识和在社会中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为自然和为自己的行为立法的过程。通过为自然立法,人们可以获得以因果律为内容的科学知识;通过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可以获得基于道德律的自由。康德还认为,在审美领域,人的理性表现在判断上,判断使人产生审美感受。因此,也可以说,判断是人们在审美领域的立法。
人在做事中,主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遵循效率法则,要求人们掌握科学知识,做到真实,遵循自然规律。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主要遵循公平法则,要求人具有道德人格,要求善,维护和促进群体和国家的利益。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主要遵循超越的规律,要求人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我们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宇宙、人类群体和个体的对立统一。
我们不仅要做该做的,还要做力所能及的。世界上应该做的事情很多,但要看够不够。比如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像美国人一样有车有房?应该!绝对的!我们中国人在智力和努力程度上绝不逊于美国人。但是不能,不能,至少现在不能。我们底子薄,地少人多。如果中国人都像美国一样消费,至少要有两三个地球。
我们所做的受到历史的限制。人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不可能超越历史。我们所做的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回顾我们过去20年的改革历程,有些改革没有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忽视了环境条件的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受到自身能力、素质、兴趣爱好的限制。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让自己的人生最大化的发热发光。
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有些人不会做自己能做的事,却总是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他们努力了一辈子,却累得一事无成。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9)关键在于提高质量。
我在做毕业生调查的时候,一位校友深有体会地说,适应社会,走向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素质。本科四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他还用运动员来类比,认为无论你从事球类运动还是田径运动,运动员都应该进行体能训练。事实表明,一个高素质的人会主动寻找发展的目标空间,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创新,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是前一天和后一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质量最大的特点是内在,是本质而不是目的,是内在而不是表面,是质而不是量。但可以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包括行为规范、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模式、方式和深度,以及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精神境界,包括自我超越的程度,奉献精神,理论和实践中处理各种关系的高度等等。
质量的另一个特点是全面性。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是基础。对于学生来说,要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如何提高质量,美国学者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你学过的东西都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剩下的就是质量了。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学习,广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开阔眼界。但是知识不等于素质。我们要通过努力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和精神。人们吃牛肉而不是牛肉,吃猪肉而不是猪肉。为什么?因为人有消化功能。同样,人也要有一个机制,把知识内化为素质。
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从自己的言行做起,一点一滴地去做,用自己的生活、生命、言行来体现自己选择的“道”,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第二,要有感觉。“若迷之,悟之为圣”,意思是凡人与圣人的区别在于“悟”字。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和知识去理解,去理解科学,去理解人生哲学,还有很多道理。如果你理解了它们,你将受益终生。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中,才是最好的人生体验。
再次,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氛围,感受、体验,不断与之交流、碰撞,在信息的交流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