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研究所?

清华大学举行集成电路研究所成立仪式。集成电路研究所在国内首次提出“1+N”联合机制,致力于推动学科间的融合,解决目前国内芯片“卡脖子”问题。

据清华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吴华强介绍,1是指集成电路研究院,N是跨学科集成。积极创新教师聘用机制和组织科研,与相关部门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

吴华强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集成电路研究院将完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连接从材料、设备到芯片系统的垂直知识链,重塑集成电路课程体系,为集成电路产业输送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方面,学院将面临集成电路技术代际更新的重要机遇,重点开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布局电子科学、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与EDA、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集成电路器件与制造技术、MEMS与微系统、封装与系统集成、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集成电路专用材料等研究方向。,从而在解决“卡壳”问题的同时,实现集成电路学科的新突破,赢得未来发展。

在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宣布了成立集成电路研究所的决定,并发表了讲话。他希望集成电路研究所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学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部主任郝跃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过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领头羊”和“排头兵”。集成电路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性,高端芯片是跨学科基础研究和前沿工程技术的结晶。要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和原始创新突破,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多项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他希望集成电路研究所未来在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学科交叉、克服“瓶颈”问题、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总结说,清华大学集成电路研究所的成立,不仅对集成电路学科,而且对清华乃至全国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邱勇说,强国的建设不能建在别人的墙上,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高校来说,做“强国之才”,就是要树立志愿报国、强国之志,就是要增强追求卓越、建设强国之“芯”的使命。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研究所,就是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主战场上集中精锐力量,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实现集成电路国际领先、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做出关键贡献。

据悉,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科最早可追溯到1956成立半导体专业,1957成立半导体教研组,1970成立半导体车间,1980成立微电子学院,2004年成立微纳电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