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新娘的嫁妆!从鸟兽到丧。

从古至今,婚姻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时刻。但是,两个人的甜蜜结合,不仅仅是另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从古至今。

男方结婚需要各种准备,女方父母需要给女儿买嫁妆。在现代,嫁妆主要是人民币、金银首饰、汽车等。,但是在古代这些真的不算什么!

据史料记载,新娘买嫁妆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的袁大夫担任司徒,相当于今天的国土部长,对封地的土地征税,作为女儿的嫁妆。当时不仅王公娶女随嫁妆,民间也开始流行。在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国风》中,他提到魏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车来贿我。”

古代的嫁妆太奇怪了,从未来你想不到!

网络映射

首先,鸡、鸭、狗、猪和鹅

战国时期,嫁女随嫁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的嫁妆还是很丰厚的。如1986年,湖北荆门宝山发现一座战国楚墓,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一张“用轮胎漆涂的旅行地图”,被证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女性洗漱用品。

封面墙上画着一幅旅行图:全图由26个人物组成,2辆车,2辆平行车,9只鹅,2只狗,1头猪,5棵大树衬托场景,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婚姻场景。猪和狗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财富,用它们来娶女儿也是很重要的财产。大雁是新郎去新娘家办喜事时必须带的礼物,称为“捧鹅当礼”,也叫“饮鹅”。

第二,毛巾脸盆和鞋子

在古代,有很多东西可以作为嫁妆。除了日常生活用品,房子、土地和生产工具都可以作为嫁妆。清代徐克记载了当时黑龙江的嫁妆习俗,一般是“四十鞋、三十衣、金首饰”,“洗衣盆、毛巾、胰子”也在列。

三个,七个或八个女仆姐妹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娶妻,女儿的宫女,后来称为“侍女”,会陪嫁,有的还会让妹妹跟着进门。直到清代,娶丫鬟为妻的还是很普遍的,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丫鬟平儿出嫁时,嫁给了贾府,后被丈夫贾琏收为妾。

网络映射

四、丧服、衣棺板

其实把女人当嫁妆也没什么稀奇的。一夫多妻制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结构。真正的替代方法是把凶服、棺材等与节日气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当作嫁妆。

据《余姚六间仓房习俗》记载,过去在浙江宁波慈溪,嫁妆中“凶衣必备”。所谓“凶服”,即丧礼穿的衣服、麻裙,是将来公婆去世时,女儿要穿的丧服。公婆对这笔“嫁妆”不仅不觉得不吉利,还很高兴,觉得公婆很有想法。

和丧服一样不同的嫁妆是棺材板。过去广东大埔有“陪棺板”的婚礼习俗。据记载,当地的已婚妇女“布置了她们的妆容和其他东西,她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为百年后的新婚夫妇的生活做好了准备。”如果不方便陪棺材板,有的地方会做改动。比如过去的台北,用与棺材板同等价值的小金棺作为陪嫁。

五、夫妻的性生活模式

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叫做“压箱底”。所谓“衣柜底”,是夫妻性生活的一种模式。因为属于个人隐私,有辟邪的功能,所以经常放在盒子底部,不常展示,因此得名。“衣橱底”其实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还有一幅“嫁妆画”,可以让新婚夫妇看了之后知道如何过婚姻生活。

延续至今的习俗是好是坏?

在古代,嫁妆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女人将来在婆家的地位。所以在古代,不管多穷的人,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让女儿能看得起公婆家。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在宋朝,女儿从出生起就要积攒嫁妆钱,就像今天为孩子将来上大学准备钱一样。

网络映射

明清时期“厚婚”之风盛行,嫁妆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在明清首都,比较富裕的家庭给女儿的嫁妆一般是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而富裕家庭给女儿的嫁妆则多达百余份。普通人一般十六、二十就背,穷人不“背”。雇个人扛着就行了。

由于“厚婚”和沉重的彩礼,古代许多穷人家的女儿不能及时出嫁,儿子娶不起老婆也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