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的周雪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
院长:张亚平院士。
华东师范大学双聘院士
研究兴趣:进化基因组学和基因组多样性。
张亚平,男,出生于1965,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云南省科协主席、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前身是生物系。1951由当时的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的生物系合并而成,汇聚了薛德裕、张作人、、王之佳、陈、张等一批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教授。1981年,在张作人、朗索、邓南山、周、钱国桢、颜继琼、周少慈教授的主持下,经国务院批准,首批建立了动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发展成为生物学一流博士点,可招收植物学、动物学、水生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基因组学等八个专业的博士,加上生物医学工程与课程、教学论等专业的研究生10人。
近年来,学院加快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引进国内外人才,先后成立了脑功能基因组研究所、野生动物与流行病学研究所、生命医学研究所、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和上海细胞信号网络研究技术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国家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1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副教授)27人,讲师(工程师)2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其中不乏教育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上海市青年科技之星。
自2000年以来,我院共获得科研经费约565,438+075.165,438+00,000元,承担科研项目304项,发表论文964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药用植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皮肤抗衰老天然活化剂”获第六届全国发明展银奖,第83届法国国际发明展特别荣誉奖。“金嗓子宝”获东南亚医药卫生博览会金奖;“GSF糖尿病专用食品”荣获第五届上海“四新”博览会金奖;“黑木耳食用价值研究——黑木耳春”获第五届上海科博会金奖;“长白山药用自然资源(欧洲越桔)深度利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被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教育系统组委会授予“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中华绒螯蟹营养及环保型全价饲料的研发”项目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藓类植物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研究”项目获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育,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高质量为指导方针,以基本要求加需求选拔为原则,注重本科能力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院建成了一流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达4300平方米,不仅满足了常规教学的需要,还为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提供了先进的精密仪器和资金支持。大学生科研经费覆盖率达到80%的学生。学生科研工作氛围浓厚,科技成果接连获奖。他们获得了上海“太阳岛”杯一等奖,中国“挑战杯”一等奖和三等奖。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在“夏季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优秀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各种专业刊物上。
学院在浙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和浙江天童森林公园建立了植物学和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上海市实验示范高中组成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中学名师担任师范生兼职导师;我院资料室藏书4万余册,其中中文期刊150种,外文期刊120种。研究所的标本收藏中有极其丰富的中国东南部珍稀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
目前学院招收两种本科生,师范和非师范。其中,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免费培养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的生物科学教学和管理工作。非师范生按“生物科学与技术”类别入读基础课程两年,然后根据本人意愿进入生物科学或生物技术专业继续学习。生物系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4000多名本科生,约60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大学、中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各级机关工作。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站长:曲伟静
博士:动物学|水生生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基因组学
硕士学位:动物学|水生生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基因组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课程理论与教学论
动物学、动物科学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动物学是国内外最有影响的生物基础学科之一,是华东师范大学1951建校时,由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创立的。文革前招收研究生和进修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1978培养研究生。1981年建立了全国第一批动物学博士点,随后建立了全国第一批动物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目前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向为原生动物生物学、动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生动物学、水生动物发育生物学、水生动物生殖生物学、水生动物营养学、水生动物种质遗传学、水生动物生态毒理学、鸟类生态学;博士生培养方向为:原生动物生物学、动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生动物学、水生动物发育生物学、水生动物营养学、水生动物种质遗传学。多年来,该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原生动物核质关系研究”、“中国淡水枝角类研究”、“原生质流对原生动物核质关系的影响”、“中华绒螯蟹生殖细胞研究”、“太湖水产资源增殖技术研究”等研究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市科学大会奖等。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科研项目及相关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书籍、教材10余种。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多次在全国性或国际性会议上作报告。
更多信息,请访问动物学主页。...
植物学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系和学校同龄,包括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它是由在日本、美国、瑞士等国留学的老一辈著名学者创办的。
该学科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博士点之一,也是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一个点。现有在职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1人。自成立以来,已培养研究生110余人,博士生10余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它在植物生理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研究和资源植物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生物学、资源植物化学、植物生理生态学、资源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近三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还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和专业教材。历年研究生录取率为2 ~ 3: 1。目前有博士生5人,硕士生30余人。研究项目总经费200多万,形成了强大的教学科研学术梯队。
本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个领域的研究队伍仍在逐步扩大,争取更大的成果。
更多信息,请访问植物学的主页。...
生理学成立于1951。1981年和1985年分别批准设立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与其他三个学科共同建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该学科涵盖生理学教研室、脑功能科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神经科学重点学科。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基础扎实,研究积累丰富。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学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卫生部优秀成果奖等奖项。20世纪80年代,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到听觉神经生物学、视觉神经生物学、大脑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生物化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这些领域在国内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目前已在基因、分子、细胞、系统、整体行为等多个层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项,教育部资助博士点6项,多项国际合作项目。近五年来,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95篇,其中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45篇。论文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取得了良好的知名度,并与美国、德国、日本、香港和台湾省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更多信息,请访问生理学主页。...
生态学【网站】生态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该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分别建立于1979和1985,是我国首批拥有生态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已成功进入国家高等学校“十五”建设(21二期工程)。学科包括动物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湿地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资源生态学。其中:保护生物学,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濒危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繁殖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在濒危动物保护、野生种群恢复和社会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出版了《动物生态学》、《野生动物保护原则与管理技术》、《中国鹿类动物》、《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国内第一部著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1988以来,与美国史密森学会合作举办了十期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国际培训班,建立了国际保护生物学中心和上海野生动物验证中心。他们常年得到国际主要自然保护组织和基金会的资助,并开展了项目合作。景观生态学,针对我国一些重点生态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从景观尺度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技术和手段,将地理学家的空间概念与生态学家的功能概念紧密结合,分析和模拟区域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特征,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规模环境问题的出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景观生态学已经走到了生态科学和土地管理的前沿,并且仍在迅速发展。
生态学学科梯队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本学科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骨干研究团队由多名归国博士和国内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组成,其中3名为国际学会理事或委员,3名为国内一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理事或委员,1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上海市“科技新星”、“曙光学者”等称号。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有:华东地区扬子鳄野生种群的恢复重建;东北虎跨境保护研究:保护区人与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示范模式;西藏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及保护区研究:沙漠综合治理和防沙植被可持续利用研究等。此外,该学科正在积极参与上海崇明岛国家重要湿地恢复模式示范区建设项目。
更多信息,请访问生态学学科主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由七个两个学科组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物理学。有博士和硕士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修饰、分子免疫学、细胞损伤与修复、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抗癌药物筛选、细胞生物学和电磁场生物效应、自由基生物学。
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1人。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约30~40人。五年来,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各省市自治区、部委和企业的科技攻关、“九五”重点项目、科技发展等科研项目40余项,研究经费600多万元。其中“金嗓子喉宝”、“新型溶栓剂”等6项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转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6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刊10多项。
更多信息,请访问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主页。...
基因组学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我校引进了国际著名的基因工程和神经生物学家钱卓教授,于2001建立了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列入十五重点学科建设,211。2003年以来,基因组学学科承担了973、863等国家项目,招收了基因组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基因组学主要是以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综合研究各个层面的脑功能,同时开展脑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为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践基础。基因组学致力于在中国建立世界级的研究基地,培养顶尖的基因组学专业人才。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基因组学的主页。...
生物医学生物医学是介于生物学和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着多年的研究历史,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优秀的基础。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学院与上海市血液中心于2004年共建生物医学学科,在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独立设立博士和硕士项目。现有在职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学位6人。此外,上海血液中心还有6名兼职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
目前博士生培养方向为分子免疫学、天然产物化学和血液与输血免疫学;硕士生培养方向包括免疫学与免疫活性肽、细胞生物化学、心血管细胞损伤与修复、药物植物化学、肿瘤生物治疗、输血传染病病因学、血液和血细胞生物学、血液免疫学。2005年首次招生,博士生2人,硕士生12人。目前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项目、卫生部基金、上海市及其他省市、企业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经费400多万元。
本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队伍和力量也在逐步加强,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更多信息,请访问生物医学学科主页。...
生物医学工程是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交叉学科,是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角度研究和揭示人类生命现象,解决人类医学问题的综合性高科技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是目前国际上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旨在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生物医学中的检测、诊断、治疗和管理问题,进一步探索生命系统的各种运动形式和规律。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
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2007年设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独立设立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有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人。
目前博士生的培养方向是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硕士生培养方向包括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材料和纳米医学。2007年首次招生,博士生2人,硕士生15人。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973”项目。
该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队伍和实力逐步加强,并通过“人才计划”引进更多高水平的研究人员。
更多信息,请访问生物医学工程主页。...
生物课程理论与教学论生物课程理论与教学论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掌握生物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熟悉相关教育技术手段,能够掌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进程和最新动态,能够关注和探索本学科教育前沿研究的专业人才。目前主要专业方向有:生物课程与教学、生物实验研究、生物教育技术、生物教师教育。生物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背景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基础生物学教学和管理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快培养教育硕士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时代要求。依托学校和学院的综合优势,本学科在国内生物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教授1人,副教授4人。每年招收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生、硕士生、硕士生。目前,该学科研究生总数已达90人。
更多信息请访问教育学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