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地位还有哪些短板?

中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不足

首先,经济规模明显的行业,我国企业规模较小。以聚酯行业为例,西欧、美国、日本和韩国工厂的平均产能分别是中国的3.5倍、12倍、13倍和30倍。由于工厂平均规模小,技术装备参差不齐,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先进国家(地区)的化纤人均产量约为我国的5-10倍。

其次,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弱。台湾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行政管理部邀请15专家学者,将台湾省省的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与世界其他主要化纤生产国进行对比分析,将中国大陆化纤产业R&D能力评分为2.4;得分(满分5分),最高分为日本4.6分,台湾省4.5分,韩国和美国4.3分,泰国和印尼2.8分。他们认为大陆的研发水平是最低的。

第三,品牌与市场竞争差距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一直控制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通过向海外生产基地转移、特许产销、委托加工贸易等方式对本国纺织服装产业进行调整,控制着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并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廉价劳动力。从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来看,50%左右的最终产品出口是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中,近60%是衬衫、裤子、睡衣等大宗常规品种,很少有中国品牌,尤其是时装,几乎没有国外注册商标。出口服装完全依靠进口商的市场网络和品牌,没有独立的营销网络。

依靠比较优势扩大纺织品贸易带来了数量增长效应、创汇效应和就业效应,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参与国际分工水平低、出口产业结构低、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企业效益差等弊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都是静态分析,没有涉及技术进步、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竞争、人力资本、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等动态因素。因此,显而易见,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不能再局限于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而应该探索一种既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又适应世界纺织发展趋势的新战略。

2纺织工业的发展应以竞争优势为战略导向

如前所述,我国纺织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任何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概念强调各国的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竞争优势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现离不开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因为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可见,波特所指的一国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竞争优势,它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基础要素和促进要素);需求要素(包括国内需求结构、规模、增速、高级买家压力、需求国际化);相关及配套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包括上游供应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企业的形成、组织管理、激烈竞争、创新和创业能力等。).除上述四个基本因素外,机遇和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总之,波特认为,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强化,* * *共同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竞争环境,激发创新,从而产生了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产业。

为了提高中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纺织工业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应将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纺织发展产业的战略取向。纺织行业作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能否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出口创汇行业,取决于其较竞争对手更高的国际竞争力,即竞争优势。但在同质产品的情况下,比较优势体现的是相对价格优势,竞争优势体现的是绝对价格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可能是分离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劳动力成本会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如果不培养竞争意识,不提高科技含量,不加快纺织产品的升级换代,不增强竞争力,原有的竞争优势就会降低,甚至变成竞争劣势,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也不一定会变成竞争优势。总的来说,中国纺织业正处于比较优势仍在发挥作用但正在减弱,竞争优势正在发展但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中国既不能放弃自己的比较优势,也要顺应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市场需求的趋势,打造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竞争优势的途径。

总之,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应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积极培育其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纺织业发展战略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努力使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向更高阶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