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度概括竹林七贤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说到魏晋,人们经常说的词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但其内涵未必能真正理解,或者说众说纷纭。今天应该如何重新审视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这种现象?
“风骨”一词最早在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中被广泛使用,后来在书画理论和文学批评中被引用。有人认为文字是风格,也有人认为文字是形式、语言、内容、思想的关系。在评论中,认为“风清骨俊”是指“文气浓郁、结构紧密、浑厚流畅之美”,是后世所享的魏晋风度。
通常,有两种常见的说法:
一、汉魏人物(主要指建安人物)汉末建安时期至魏初的文学作品和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学巨擘“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建安时期?孔融、王灿、陈琳、徐淦、、应、刘震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们普遍采用五言体,以刚健大方的阳刚之气著称,形成了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建安体”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因汉献帝有“建安”称号,后被称为建安七子。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上,这种俊朗刚健的风格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成就在诗歌中尤为突出。建安诗歌是在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深沉、慷慨、浑厚;曹丕与文士相处融洽。王参死时,他把所有的文士都带到葬礼上说:“王参生前喜欢听驴叫,所以我们都叫他去送行。”于是一头驴在墓前叫了起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采横溢,辞藻华丽,善用比喻。所以他有“人品极高,采华懋之言”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一部千古佳作,用精炼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描绘了洛神赋中绝世的美丽和天真无邪的形象。在“七子”中,王参成就最高,其代表作《七伤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唐的刘勰、钟嵘等多次盛赞建安时期的文风。唐晨子昂盛赞“汉魏风格”,李白有“大文豪的骨头是你的画笔,在天校”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称赞:建安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学有自己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象征。曹丕的《葛炎行》是现存最早的纯七言律诗。
其次,魏晋风骨主要以竹林七贤、陶渊明、左思、陆机、潘岳、郭璞、谢灵运、鲍照为代表。竹林七贤(即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单涛、湘绣、刘玲、阮咸、王戎七位名人的统称)。)他们常在杨珊(今河南修武)的竹林下聚会,恣意酣畅,酣畅淋漓,故被称为天下竹林七贤。他们大多崇尚老庄之学,生性不拘小节,虚怀若谷。政治上,阮籍、刘玲、嵇康都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嵇康被杀。相反,王戎和单涛先后投靠司马氏家族,担任高官,成为政权的心腹。嵇康和阮籍是文章创作的代表。比如嵇康的《与山聚源绝交》,他以老子、庄子对自然的虔诚为论据,说明自己无法为官,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家合作的政治态度。这篇文章很有名;再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隐晦地揭露了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用对比和寄托的方式讽刺了虚伪的礼教人士。因此,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各自的志向和志趣。陶渊明从彭的辞行,是他人生两个时期的分界线。他不断地在官僚和隐士两种社会角色之间进行选择,从彭辞职后,他更加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来源于个人的生活实践。穷、乐、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思考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他是魏晋风流生活的代表。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新题材。田园诗的主要内容:有的通过描写田园风光之美、田园生活之简朴来表达自己无忧无虑的心情;有的侧重于艰苦奋斗的人生体验,这是他的田园诗中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有些田园诗描写自己的贫穷和农村的萧条。诗歌和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兵役诗中表达的痛苦。答诗所表达的深情。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陶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他的创作特点,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陶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景、事、理交融;在平淡中看到警察,在朴素中看到美好。石涛源于《古诗》,又流露出阮籍的余音,助左思之风。魏晋诗歌在他身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左思的文学定位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正如钟嵘所评论的:“文学经典以怨为主,颇精,引之以讽。”。开创了以咏史咏史的新途径,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榜样。郭璞的游仙诗“词量大方,可爱远玄宗”,借游仙之机写其坎坷之情,继承了倚诗骚的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陆机和潘岳是西晋诗风(太康诗风)的主要代表。他们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法过去,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表现出复杂的诗风。“复杂”的特点是:语言从简单、古老趋向华丽的藻饰;描述倾向于由简单到复杂;句型往往是由零散的线条组成的平行对。谢灵运以他的山水诗而闻名。
故事:
阮籍,字嗣,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三岁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他家境并不富裕,但学习努力,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学习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子和庄子。他还学会了刺、吹口哨、弹钢琴和喝酒的武术。
阮籍逃过了官职,但也没有完全躲起来。有时候我会一时冲动。偏偏在改朝换代时期,他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被视为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其实是误解了他。比如曹爽让他做官。他说他身体不好,隐居在乡下。一年后,曹爽落马,牵扯众多名人,他安然无恙;但是获胜的司马昭想嫁给他。每次去他家当媒人,他都醉了两个月,结婚的想法落空了。
有一次他很随意地对司马昭说:“我去过山东东平,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听了这话,司马昭让他去东平做官。阮籍骑驴到东平后,视察了官府的办公作风。东张西望一番后,他立即下令拆掉政府办公室重叠的墙壁,让一直被锁在各自房间里独自办公的官员们一下子置身于一个内外可以互相监控、互相交流的明亮环境中,办公内容和办公效率顿时大变。此外,他还大刀阔斧地简化了法规,大家都深信不疑,完全遵守。他觉得东平的工作已经做完了,还是骑着毛驴回到了洛阳。他算了一下,总在东平待了十几天。
后人说阮籍一生认真上班,就是十几天。
唐代诗人李白对阮籍潇洒出仕的劲头十分钦佩。他曾经写过一首诗:
阮籍是太守,
骑驴去东平。
判竹十多天,
一旦风清气正。
只用了十多天,留下了一个开放坦诚的东平,而对于阮籍来说,
这只是一出戏。太美了,让无数在公务上老了,马上无事可做的官僚们看着尴尬。
难道他还想用这种快捷高效的方式整顿其他很多地方的行政机构?在人们的质疑声中,他突然提出要担任军官,并明确表示要担任北军步兵上尉。不过,他要求这个职位的唯一原因是步兵队长营房里的厨师特别会酿酒,他发现仓库里还有300瓶迎宾酒。到了之后,除了喝酒,什么都不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员喝多了,喝多了误事的也不少。不过阮籍如此招摇,纯粹是为了仓库里的迎宾酒,实在是绝无仅有。当你敲开金印这个敲门砖,它就打开了一个酒窖,香气浓郁。
除了对官场的态度,更让阮籍奇怪的是他对伦理道德的蔑视。比如,众所周知,礼教对男女交往的阻止极其严格,叔嫂不能说话,朋友的妻子不能见面,邻里的女人不能直视等等。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积累了很多,中国男人几乎成了一群最讨厌女人的奇怪动物,可笑的自信,可恨的好色推理,既装腔作势又战战兢兢。对于这一切,阮籍断然拒绝。有一次我嫂子想回娘家,他很大方的跟她告别,说了很多话,完全不顾叔侄不能说话的伦理。隔壁酒楼的小媳妇很漂亮。阮籍经常去喝酒,喝醉了就在人家脚边睡着。他不避嫌,小媳妇老公也不怀疑。
一个军人女孩,很有才华,也很漂亮,可惜还没结婚就去世了。阮籍根本不认识这个家里的任何人,也不认识这个姑娘。他闻讯赶来吊唁,在灵堂痛哭,倾吐全部哀悼后离开。阮籍不会装,也没有表演感。那天他的眼泪都是真心的。这些眼泪不是为家庭流的,不是为冤案流的,是为一个美好而稍纵即逝的生命流的。这是荒谬的,这是高尚的。有了阮籍的那一天哭,中国几千年来其他很多苦哭都显得太肉体,太真实,太自私。最后,一个真正的男人体面地哭了,不为别的,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抽象地哭,哭得淋漓尽致。
伦理的另一个优势是“孝顺”。孝顺与子女对父母的实际感情无关。最神奇的是父母去世时复杂的礼仪。三年服丧,三年吃素,三年不开心,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心膨胀成了非常矫情,让生者和死者都痛苦了很久,在不该造假的地方大规模造假。阮籍的母亲就是在这种空气中去世的。
那天,他正好和别人下围棋。死讯传来,对方棋手要求停止下棋,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罢手,坚持输赢。下完棋,他要了一个杯子,在别人惊恐的目光中喝了两口,然后大哭起来。他哭的时候吐了很多血。过了几天,他母亲下葬的时候,他吃肉喝酒,然后和母亲的遗体告别。此时,他已经因为悲痛而消瘦了。看到母亲的尸体,他放声大哭,吐血数升,几乎奄奄一息。
他完全不拘小节,母亲出殡那天喝酒吃肉,但对母亲去世的悲痛却像一个孝子一样深沉。这是永恒的真理:很多叛逆者往往比守卫者更忠于层层外在规范背后的核心。阮籍突破了“孝”的礼仪,真正履行了孝道。像他的其他行为一样,他只想真实而自由地生活。
难以忍受的孤独包围着他,他厌倦了虚伪的来来往往,常常面面相觑。时间久了,阮籍的白眼已经成为一种明白无误的社会信号,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障碍。然而阮籍向外抛了个白眼,心里就不痛快了。他多么希望少翻白眼,让他深棕色的瞳孔真诚地面对另一双瞳孔!他一直在找,很难找到。在他母亲的葬礼上,他真诚地感谢前来吊唁的客人,但感谢仅止于此。发现即使在官职和社会声望都不低的情况下,阮籍眼角闪过的东西依然是白色的。
人家悼念他妈,他也面面相觑!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纪和他的随行人员有点不高兴。当他们回家的时候,他们被纪的弟弟听到了。弟弟听了并不惊讶,但他想了想,恍然大悟,赶紧备了酒,挟着琴来到灵堂。酒和琴与灵堂是多么矛盾,阮籍却站起来迎接。你在这里吗,我的朋友,像我一样不尊重礼仪的人?要不要用酒和音乐告别辛苦了一辈子的妈妈?阮籍心头一热,终于把深褐色的眼睛转向了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嵇康,比阮籍小十三岁,他们以后会成为终生的朋友,而后世中国文化史的各个版本会把他们的名字永远排列在一起,分不开。
嵇康,本名夜叔,不仅熟读古书,而且在文化艺术各方面都有深厚的修养,年轻时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古琴演奏技艺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临刑前创作和演奏的《广陵散》是世界上最好的。他还擅长书法,比草书更胜一筹,其墨迹被列为“一绝草书”。至于他华丽的词藻和不俗的文笔,更是广受推崇,被誉为“奇才”。阮籍和嵇康都隐居山林,以躲避曹魏和司马氏政治斗争的迫害。他们既是魏晋名士的代表,同时又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但阮籍采取的是为官一任,韬光养晦的态度,远未害及全身。嵇康在得罪达官贵人上,不屈不挠,又因好友陆安而牵连入狱,含辛茹苦而死。这两个人逃避现实,后者完全活在现实中,给人留下无限的失望,两个人都无法实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舞蹈的人生境界。
嵇康的人生命题震惊了当时的人们:“不是唐舞,是瘦孔伷”,“越出名越自然”。他完全无视各种由来已久的浮夸教条和礼仪,彻底厌恶仕途,因为他心中有一种人生境界令他着迷。这种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束缚,回归自然,享受闲适。嵇康是一位实践论者,长期居住在河南焦作杨珊。后来在洛阳城外,他开了一家铁匠铺,每天在一棵大树下干活。他免费为别人打铁。如果有人以酒食为酬,他会很高兴,拉着别人在铁匠铺里尽情地喝酒。
一个难得的学者和伟大的艺术家,竟然在一个大城市附近趁热打铁!没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很有趣。与那些远离尘世、孤独寂寞的隐士相比,与那些贫弱的文人相比,嵇康真是健康得令人羡慕。
嵇康很帅,和阮籍平起平坐。为什么魏晋士人长得那么挺拔?你看一本正经的《晋书》,非要花很多笔墨在阮籍和嵇康身上,多写嵇康,说他到了“张龙风姿,自然天成”的地步。朋友单涛曾经用这样一句漂亮的话来形容嵇康(夜叔):
夜叔也是一个男人,闫妍是孤独而独立的。其醉,巍峨若玉山将崩。
现在,这岩石孤松,这雄伟的玉山在打铁,肌肉强健,叫唤悦耳,火光冲天。
熊,锤子铿锵有力。难道这个铁匠就是《无愁无愁》《一个老师的箴言》《难学自然》《管才》《明丹》《释私务》《养生》等许多传世佳作的作者?
嵇康不想让很多人知道这件事,也不想让别人去参观。知道他的脾气,他的好朋友、文学家向秀悄悄来到他身边,什么也不说,只是埋头帮他打铁。说起湘绣,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文笔好,精通《庄子》,但他更愿意做最忠实的朋友,到铁匠铺当帮手。他还去杨珊帮另一个朋友陆安种菜。灌夫吕安是嵇康的好朋友。这些朋友都信奉回归自然,所以都干些体力活。湘绣四处奔波照顾很多地方,怕朋友太累太孤单。
嵇康和湘绣不喜欢在一起打铁的时候谈论人间的是非曲直,所以话不多。唯一的话题是谈论几个朋友,除了阮籍和吕安,还有单涛。吕安的哥哥吕迅关系很好。就是这样五六个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他们都很珍惜。在野外和自然生态中,他们永远不会放弃家庭的舒适。这种好感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强烈到几乎无动于衷。
就在打铁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支豪华的车队从洛阳城驶来。为首的是一个贵族儿子,名叫钟会,是当时朝廷的宠臣。钟会是大书法家钟友的儿子。钟繇是魏国的一位伟大的助手,钟会本人博览群书。钟会一直很佩服嵇康,一度肃然起敬。比如他写完四篇论文就想给嵇康看一看,但是缺乏勇气。他只敢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处的窗户里。现在他的地位不低。听说嵇康在洛阳外打铁,决定大驾光临。钟会的拜访很招摇。按照魏《春秋》的记述,是“服肥衣轻,客如云”。
钟会把这次拜访搞得如此排场,可能是出于对嵇康的尊重,也可能是为了向嵇康展示点什么,但嵇康一眼就很拒绝了。这突如其来的噪音严重违背了他创造舒适状态的努力。他看了一眼钟会,连招呼都没打,就和湘秀打铁拼命了。他抡起锤子,湘绣拉风箱,没人看。
这可把钟慧推到了尴尬的境地。临行前,他向客人吹嘘海口。现在客人们都疑惑的看着他。他只能恨恨地盯着嵇康和向秀,看着他们慢慢干活。看了半天,嵇康还是没有说话的意思。他向客人挥挥手,上车赶马,回去了。
刚走几步,嵇康说话了:“你听到什么了?你看到什么去了?”
钟会大吃一惊,马上回答:“我听到了,就来了,但我看到了,就走了。”
问答简洁巧妙,但钟慧心里真的不是滋味。鞭声几响,庞大的车马回到了洛阳。
竹林七贤的故事引自于的《声远》,还有很多,不全是粘贴的。楼主可以自己找。
再贴一个竹林七贤刘玲的介绍:
刘玲,本名博伦,江苏沛仁人。刘玲看上去醉得很厉害,衣衫褴褛,又矮又丑。但气质豪迈,心胸宽广,不拘小节。平时和人话不多,沉默寡言,不关心人情和事。他和同时代的阮籍、嵇康很有渊源,所以很投机,所以是竹林七贤之一。
官职方面,他做了建伟参军。据说太史年间,他最早提交意见书,主张“无为”论,但被斥为无用。当时同行都得到了高位,只有他被免职。被罢官的刘玲更是天天“醉在故乡”,最后死于酒精中毒。
刘玲家里很穷,但他不在乎。他整天酗酒。据记载,他经常骑着鹿车,手里拿着一壶酒,命令仆人扛着锄头跟在车后,还说,如果我喝醉了,就把我就地埋了。这说明它是退化的。
有一次,他喝醉了和人吵架,对方卷起袖子就打,但刘玲很淡定地说:我瘦得跟鸡肋似的,哪里放得下我哥的拳头!对方笑了笑,终于放下了拳头。
刘玲喝了很多酒。有一次,她嗜酒如命,让妻子把酒喝了。她的妻子哭了,把剩下的酒洒在了地板上。她哭着劝他:你喝多了。这不是保持健康的方法。停下来!刘玲回答:好!但我自己是戒不了酒的。我必须在诸神面前发誓戒酒。你快准备酒和肉来祭祀神灵!他的妻子相信了她的话,于是刘玲献上酒肉跪在神桌前说:刘玲以酒之名而生;一杯酒,一次欢迎,五场比赛。注意不要听信女人的话。又喝醉了。
关于喝酒,竹林七贤都喜欢,但刘玲独饮出名,可见她酒量不小。他喝酒,也许和阮籍一样,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所迫,但在混乱的世界里,他真的可以放纵,不像阮籍和嵇康,他充满了怨恨。
刘玲是个酒鬼,他的思想和庄子很接近。刘玲经常沉溺于酒,无视礼仪和任性。他是如此的赤裸,以至于经常在家里脱衣服喝酒。客人走进房间找他。如果有人嘲笑他,刘玲会吹嘘并自豪地说:天地是我的房子,室内是我的内衣。你为什么钻进我的裤裆里?
此外,他在著名的《酒德颂》一文中也展示了这种情况。其案文如下:
有大人先生,视天地为时,万期为一时,日月为一时,四面八方为庭,无迹可寻,幕在地上,纵意即此。停了就拿着瓶子,动了就提着锅。只有酒才是正事,怎么喝才是正事,其余的怎么知道。
有个叫处士的先生,风闻我,说起此事,却气得咬牙切齿,大谈礼仪,是是非之始。于是,方先生捧着一碗米饭,一杯杯糯米饭,大力下蹲。枕头被坏人弄弯了,他无忧无虑,无忧无虑。
当你喝醉的时候,你醒了。听着电的声音,对泰山的形状视而不见,不知天气的冷热,情欲的情怀,俯瞰一切,如何惊扰如江汉的浮萍,如何守候如踝胜而飞蛾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