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张怡宁为祖国争光的榜样。
邓亚萍的优异成绩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被邓亚萍的风格和技巧深深吸引,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参观位于洛桑的国家奥委会总部...
邓亚萍是乒乓球史上最伟大的女运动员。她从五岁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和父亲一起玩。她于1988年加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世界冠军。她已经连续八年世界乒乓球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她成为唯一一位连续获得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与乔红一起夺得四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双打。
1997后赴清华大学、剑桥大学、诺丁汉大学深造,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和体育与环境委员会任职。2003年,邓亚萍成为BOCOG市场开发部的一名职员。
如今,邓亚萍已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乓球运动员、广东队林志刚登记结婚,并在崇文区龙潭湖附近安顿了新家。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双丰收。
现状
[编辑此段落]
1997后,邓亚萍赴清华大学、剑桥大学、诺丁汉大学深造,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和体育与环境委员会任职。
2003年,邓亚萍开始在BOCOG市场开发部工作。
目前,邓亚萍是BOCOG奥运村部的副主任。
人物故事
[编辑此段落]
童年:
小时候,邓亚萍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因为她的父亲是当时的体育教练。但是,她又矮又矮,完全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不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练完体能课后必须做100的发球和接球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让自己的技术更熟练,基本功更扎实,他在腿上绑上了沙袋,把“木签”换成了铁签。
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可贵啊!这样不仅会让身体受罪,心理上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一次闪现,展开,腾挪,都可以用挣扎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常有的事!但他从不抱怨,也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会心痛得流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坚持,10岁的她,在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冠军。
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超额完成了训练任务。当内训里规定她早上练到11,她就把自己延长到11: 45,下午练到6点,练到6点45或者7点45,训练结束,练到晚上9点。邓亚萍经常错过训练的时间,所以她给自己做方便面。
在队里练习单边进攻的时候,邓亚萍还在腿上绑沙袋,面对两个男陪练的左右移动,一打就是2个小时!
多球训练的时候,教练轰球,邓亚萍睁大眼睛,每次都一丝不苟的接球,一个接一个有1000多球。
据张教练统计,邓亚萍每天要打1万球。
每次训练课结束后,邓亚萍的衣服鞋袜都被汗水湿透了,有时候甚至连地板都湿透了,要换衣服鞋袜甚至换桌子再练一遍。
邓亚萍长期从事强化训练。从脖子到脚趾,她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受伤了。
为了对付腰部肌肉的劳损,她不得不戴上宽护腰。膝关节肿得有脂肪垫,踝关节几乎长满骨刺。平时,她都得忍着。如果真的很痛,她有针去合,脚底磨出血泡,就拿起来包了一层纱布再练。即使伤口感染了,挤出脓液也要继续练习。
学制:
24岁的邓亚萍第一次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导师让她一次写26个英文字母。那时候的邓亚萍,煞费苦心地把别人眼中最简单的东西写出来(好像写的不全)。
于是邓亚萍把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经常学习到很晚才休息,凌晨5点起床,几乎苛刻地学习了14个小时。有时候,边走边看,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更重要的是,打球时一直保持的1.5的好视力也降到了0.6。
邓亚萍不断问自己,做作业要和完成培训班一样。今天能做的事情一点也不含糊,这是绝对正确的。邓亚萍的拼搏精神给导师和学弟学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2月,邓亚萍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邓亚萍开始在剑桥大学语言学院学习英语。短短三个月,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从住处赶到学校。下午三点半下课后,她还去学院的学习中心学习ix,听磁带练习口语,直到晚上八点学习中心关门才回到住处。
回到住处,邓亚萍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用英语和楼主交流,按时完成作业,预习作业。
最终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字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他的头不能动,一动就很疼。然而,痛苦并没有征服邓亚萍。她咬紧牙关,坚持用固定的姿势查阅资料、写作。
诚实的故事
那是邓亚萍清华毕业前夕。一天,她去找语文老师,请他帮忙修改哲学课的总结。这个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非常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结合实际,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了游戏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给了修改后的文章。几天后,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感谢,同时很认真地对他说:“我把两份总结都给了哲学老师,跟老师说清楚了,一份是我自己写的,一份是语文老师修改的。”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可以作为自己的“原创”上交。语文老师绝对不会质疑邓亚萍,为什么不解释是老师纠正的;哲学老师不会质疑她有没有被要求修改。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但邓亚萍居然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都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已经请语文老师修改了。这才是诚实的邓亚萍,这才是邓亚萍的诚实!
只有这样的诚实,才有她的事业,才有她的辉煌,才有她的人格力量。试想,一个在学业上不诚实的人,怎么可能成为邓亚萍?
申奥故事
邓亚萍当运动员的时候,在公共场合哭过两次,一次是在巴塞罗那1992,一次是在亚特兰大1996。奥运女单夺冠后她也没办法。2001 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邓亚萍又哭了。“北京赢了,我比自己拿过任何一个世界冠军都激动。”
北京申奥大使
去年2月,65438,邓亚萍知道她和杨澜等人成了“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当时她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也抵达洛桑。奥申委主席刘淇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介绍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情况。刘淇市长和袁伟民主任给邓亚萍布置了负责运动员委员会工作的任务。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有11人,其中一人是加拿大人,所以直接投票的有10人。加上主席和副主席,共有12人投票。2月20日,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上完最后一门课程,第二天就立即赶回北京,参加申奥评估团的接待工作。离开考核组后,她留在了北京,继续完成清华大学的部分课程。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成员不得参观申办城市,这对北京非常不利,因为很多人没去过北京,不了解北京。邓亚萍说,运动员委员会十几个人,只有两三个人去过中国。波波夫最后一次访华是1999,他还是去了上海。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苏珊·奥尼尔于1987访问了上海,美国排球运动员鲍勃于1988访问了中国。当时的中国不能和现在相比,但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你穿的衣服都是灰色的,建筑也是灰色的。”所以很难做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现在不了解中国。你不能请进来,所以你必须出去。“我有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在过去的四五年里,我和运动员委员会的同事们相处得很好。大家都当过运动员,都是年轻人,比较容易交流。”邓亚萍说。她提前联系了欧洲的委员,问他们有没有时间在居住的城市见面,然后如期开始跑步。我去瑞典见了一个冬季运动的哈萨克运动员,去卢森堡见了卢森堡大公,去意大利见了两个运动员委员会成员。为了在美国见到鲍勃,邓亚萍三天从北京到洛杉矶往返一次,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美国还多。虽然跑一个地方两三天很辛苦,但邓亚萍觉得很值得。她给这些人介绍北京的现状,和他们对北京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她告诉他们,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非常想举办一届奥运会。对于运动员来说,那一定是一届不一样的奥运会。
在去莫斯科之前,北京奥申委已经做了非常充分和细致的各方面工作。我只做了一点点工作。很多人忙了两年多,没有假期,很辛苦。像何先生和国际羽联主席吕,他们要做的工作更多。
两次申奥,两次声明
在北京的两次申奥中,邓亚萍被任命为运动员代表。从65438到0993,邓亚萍刚刚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第一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女单和女双冠军,深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喜爱。投票前一个多月,邓亚萍被通知在最后陈述中代表现役运动员说几句话。“但那时我不会说英语。国际部的刘北健给我写了几个字,逐句教我,让我背下来。”已经在诺丁汉大学读了两年的邓亚萍觉得演讲的经历真的很“吊”:“演讲的第一天晚上我基本上没睡,比参加世界大赛还紧张。因为我根本不确定,忘词了怎么办?纸上的英语我一个字都看不懂。轮到我玩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怦怦直跳。我太紧张了!但毕竟打了那么多世界比赛,我还是能够静下心来,把那些话背得很流畅。”
代表莫斯科的运动员发言,不仅邓亚萍坚定多了,所有听过邓亚萍说英语的人都对她充满了信心。现在她可以用英语写论文和做报告了。在美国留学的杨澜也对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赞不绝口。另外,邓亚萍很自信。“我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读了四年,没有白读。感觉比上次申奥的时候成熟多了。”
尽管邓亚萍已经把这句话背得滚瓜烂熟,但她还是带着保险的稿子走上了舞台。万一她卡住了,可以看完稿子继续讲。尽管身经百战,邓亚萍上场前还是感到有些紧张。“8个主持人,加上杨凌***9个人,我们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如果声明是好的,就应该去做。可能一票都不会加。如果声明不好,很可能会减少票数。北京奥申委会因为前面做了这么多工作而打折扣,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之前几位主持人在北京做过很多练习。邓亚萍说:“当时在亚运村的国际会议中心,会场完全是按照国际奥委会会议主席台的大小来布置的。按照乒乓球的术语,那是模拟训练。大家的说法改了几十遍,讨论,推翻,讨论,再推翻。最后敲定的时候是7月初,时间很紧。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打得很好。北京做完宣讲后,大家都觉得北京的宣讲比其他城市好。北京准备得如此充分,大家对北京的胜利充满信心。”
在等待投票时,五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团都坐在一个大厅里。“虽然我们也很紧张,但我们非常自信,甚至认为第一轮是可能的。第一轮失败后,我们有点紧张:哪里出了问题?但大家还是能屏住呼吸。”邓亚萍回忆道。“第二轮投票结束,看到三个监票人都走了,就知道有结果了:一定是北京!因为前两轮只有北京能赢,但前两轮是绝对不可能出局的,这一点北京奥申委是非常肯定的。所以第二轮的结果,肯定是北京赢了。”
梦想终于实现了,很多人都在期待这一天。“我一听到北京,立刻站起来,眼泪立刻流了下来,大家都哭了。这真的不容易。可以说,那一刻,我比我拿的任何一个世界冠军都激动。”邓亚萍真诚地说。
忘了年份,交个朋友。
[编辑此段落]
萨马兰奇和邓亚萍
在第27届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从英国来到悉尼参加国际奥委会选举的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走进奥运村,与各国运动员见面,开始了她的竞选游说活动。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事情,好像不好。碰巧的是,来自中国的三位奥委会委员何、吕和于再清也在奥运村看望了中国运动员。他们当即鼓励邓亚萍坚定信心,并向她介绍了一些有用的竞选建议。目前,ITTF主席和秘书长已经明确表示支持邓亚萍当选。他们认为,这不仅是邓亚萍和中国的事,也关系到国际乒乓球的整体利益。
萨马兰奇年近80,邓亚萍27岁。是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书写了体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萨马兰奇从1980开始执掌奥委会。到现在快20年了,他叫Saon。Saon喜欢邓亚萍那种大胆、快速、凶狠的打法,以及那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风格。Saon曾经亲口对邓亚萍说:“我很喜欢你的戏。又快又猛,看起来很好吃。”总之,邓亚萍充分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Saon亲自为1995出版的《邓亚萍》一书作序,盛赞邓亚萍是“世界上杰出的青年运动员之一”。她非凡的成就源于她的勤奋、天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奥林匹克道德的尊重。他认为:“邓亚萍小姐的成绩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女子体育运动。”
萨马兰奇年轻时热爱乒乓球,曾获得西班牙全国混双冠军。他说,“我对乒乓球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积极主张将其纳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萨马兰奇为乒乓球列入奥运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1991的41世乒赛中,邓亚萍凭借快速干脆的发球和多变的路线、落点,击败了首尔奥运会女单亚军李,却无力还手。只用了45分钟就以3: 0,18的比分结束了这场战斗。邓亚萍高超的球技赢得了萨马兰奇的喜爱。他决定亲自给女单冠军颁奖,这是他第一次以奥委会主席的身份给乒乓球运动员颁奖。这也是萨马兰奇和邓亚萍的首次接触。
1991 9月,邓亚萍参加在日本举行的“萨马兰奇杯”比赛。夺冠后,小邓受萨马兰奇之邀,前往洛桑访问。作为一名运动员,我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邀请去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参观,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运动员邓亚萍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邓亚萍心里感到说不出的喜悦。她觉得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所有中国运动员的荣誉。
1991 165438+10月25日,邓亚萍前往洛桑参加萨马兰奇举办的晚宴。中午,餐馆的华侨老板热情地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方言教她一句问候语,“邦迪亚斯!”邓亚萍经过反复练习,学会了这句话。邓亚萍一看到Saon就说“邦迪亚斯!”萨马兰奇立刻把邓亚萍抱在怀里,亲吻她的脸颊。他没想到这个东方女孩会用家乡话跟他打招呼。
席间,Saon详细询问了邓亚萍的情况,从比赛到训练,从学习到兴趣爱好。当得知小邓5岁就开始练习时,Saon问:“那时候你多高?打球一定很难吧?”邓亚萍说:“我的头刚好过了桌子,我得把手举起来打。”萨翁的秘书玛塔小姐立刻模仿起孩子们举手把球举过头顶的动作,把全桌人都逗乐了。邓亚萍点点头说:“就是这样!”席间,邓亚萍得知萨翁年轻时也是乒乓球运动员,便送给他一副备用球拍和一对健身球。萨翁送给邓亚萍一套介绍国际奥委会的纪念品和一盒瑞士产的巧克力。
第二天,在玛塔小姐的陪同下,邓亚萍和翻译刘北健参观了奥林匹克博物馆和奥委会总部。邓亚萍看到五环旗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玛尔塔小姐告诉她,这是专门为中国客人准备的,但不是所有的客人都能享受这种礼遇。这种高规格的礼遇让邓亚萍感到无比自豪。
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邓亚萍首次与乔红搭档,夺得女双金牌。然后她获得了女单冠军。第三次,Saon给邓亚萍挂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金牌,笑着说:“再次邀请你来洛桑!跟你教练一起来!”
1995年5月,第43届世乒赛,邓亚萍和乔虹打出了威风,最终夺冠。萨翁高兴地为邓亚萍和乔红挂上了金牌。这是萨翁第四次授予邓安雅萍奖。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单决赛后,索恩再次授予邓亚萍,第五次奥运会冠军。他紧紧地握着邓亚萍的手,用右手拍了拍邓亚萍的脸颊。这感人的一幕令人感慨万千。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能得到萨马兰奇的奖项是莫大的荣誉,而邓亚萍已经五次获得这一荣誉,可见邓亚萍在萨翁心中的分量。
1997年2月6日是邓亚萍的生日,也是她妈妈60岁生日,正好是除夕。邓亚萍在天伦王朝大酒店举办生日会答谢大家。ITTF主席、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许银生致辞。他说:“小邓自参赛以来,共获得125个冠军,其中包括15个世界冠军。现在是邓亚萍的时代。祝邓亚萍时代更长久,更辉煌。”
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姚宣布好消息:萨马兰奇主席任命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把整个晚会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因为这是乒乓球运动员在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担任这个职务。
许银生校长所说的“有人说小邓要退休了”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或许是基于邓亚萍想上大学,但上大学和退役是两回事。邓亚萍9岁加入职业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想上大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邓亚萍的申请得到了清华大学的认可,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她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但是邓亚萍仍然是中国乒乓球队的现役国手。邓亚萍在4月举行的第4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又获得三枚金牌。直到10月,11997,她才真正在清华进了班。
1998年3月26日,邓亚萍离开北京,飞往英国。在剑桥,她先在纽南语言学院学习,后来转到贝尔语言学院。邓亚萍在英国留学的那一天,她参加了在葡萄牙举行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并第二次受邀访问洛桑。
邓亚萍被安排在1998的运动员委员会和奥委会执委会联席会议上发言。为了这次演讲,邓亚萍一遍又一遍地背诵英语演讲稿,从一开始的结巴到后来的流利,最后她能背出来了。
在6月1日上午的联席会议上,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塔尔伯格先生特意把邓亚萍的发言安排在了后面,让随后赶到的萨马兰奇能够亲自听到邓亚萍的发言。邓亚萍一开口,萨马兰奇就一直笑到演讲结束,因为萨马兰奇没想到仅仅隔了几个月,邓亚萍就能说这么流利的英语。
6月7日,邓亚萍再次离开剑桥,来到瑞士日内瓦,与从北京赶来的导师张见面。萨马兰奇主席在办公室接见了张和邓亚萍。邓亚萍能够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直接与萨翁对话,再次受到萨翁的称赞。Saon希望邓亚萍能参加2000年奥运会,并在任期内再次给她颁奖。邓亚萍说:“双脚踝有骨刺,腰部有伤;恢复训练要花很多钱,还会影响学业。”索恩听后,很理解地说:“奥运会对运动员来说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健康,其次才是奥运会。”Saon还询问了邓亚萍在剑桥的学习情况。当他得知邓亚萍是自费留学时,马上表示:留学费用可以由奥委会承担,哪怕是奥委会给邓亚萍的奖学金!
当天下午,在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大厅里,年近八旬的索恩脱下西装,换上米色t恤、长裤和运动鞋。当年的西班牙全国混双冠军,要和最近一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邓亚萍“激战”了。博物馆的参观者一个接一个地来观看比赛。Saon的动作非常协调,落地特别好,让一个奥运冠军从一边跑到另一边。
邓亚萍阐述了他与萨马兰奇难忘的友谊。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做出巨大贡献的萨马兰奇亲自为邓亚萍新出版的英文书《从小脚女到奥运冠军》作序。他在序言中说,邓亚萍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找到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萨马兰奇非常欣赏邓亚萍,这是世界体坛的一段佳话。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特意安排邓亚萍领奖的西班牙老人拍了拍邓亚萍的脸,将这份感激永远定格。去年,我离开了国际奥委会。
当奥林匹克主席萨马兰奇再次访华时,邓亚萍作为BOCOG的官员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对中国非常友好的老人。
邓亚萍回忆说:“萨马兰奇主席第一次看我打球是在1991的第41届世乒赛。当时我拿了女单冠军。可能我的踢球风格给了萨马兰奇很深的印象。我夺冠的时候,他给我颁奖。”不过邓亚萍说萨马兰奇喜欢她是因为她是中国运动员的代表。因为萨马兰奇非常热爱中国,也非常欣赏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人格品质。
当她还是一名运动员时,萨马兰奇建议她必须学习外语。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将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毕业论文交给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将其存放在国际奥委会博物馆,认为这是对中国运动员成长最有价值的纪念。萨马兰奇认为,应该让更多来自中国的运动员学好外语,让更多来自中国的人能够在国际奥委会或其他国际体育组织中工作,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