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国子监和内阁大学士是干什么的?

翰林院建立于唐代。它最初是为有艺术才能的人设立的机构,但自唐玄宗以来,它演变成了一个专门起草秘密诏书的重要机构。在书院工作的人叫翰林学士。从制度上讲,明代的国子监是朝廷的官方机构,负责审议制度、校正文书和咨议政事。国子监官员的主要活动大多是朝廷的日常工作,如起草专利、编纂史书和在宴会上讲课。但从天顺朝开始,就出现了“无秀才入翰林,无翰林入阁”的怪现象。这一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不仅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聚集优秀人才的地方,也是输出高级政治家的地方。

明代科举进士分为三等,第一等直接进入国子监,第二等是国子监的庶吉士,取得国子监预备资格,第三等则被委以地方基层官员或其他职务。可见,只有能直接进入国子监的人,才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非常重视,精心培养。翰林院的日常活动不仅履行其处理政治事务的职能,而且具有锻炼能力和增长知识的意义。比如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各种诏书,本应由内阁大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公文大多由翰林执笔,有助于翰林官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事的熟悉;《明史》的编纂总体上由陈革主导,翰林负责实际编辑,加强了翰林官员对历代政治法典故事的深入了解。在宴席上的讲学过程中,翰林官员不断熟悉帝国的礼制和国家大事;同时,宴席上的讲学、读书所形成的师生关系,成为翰林官员在院期间或日后启发心智、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此外,翰林官员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儒学,亲近权力,欣赏史料和报刊,参加一些重要会议,从而对时事政治有具体深入的了解。这些都让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知识和经验,为以后准备更好的政治素养。

明代国子监的官员有两层含义:一是参与维护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自称大学士,所以内阁和翰林院是一体、二合一的机构,这也是清朝只有翰林出身的人才能入阁的原因。自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起,不仅内阁,连六部大臣都把任命翰林官定为规矩。据《明史·正史二》记载,“当时是在六部。当它自成体系,周鸿祎之后,礼部的大臣、侍郎都必须出自翰林,吏部的两个侍郎都必须出自翰林。翰林尚书,学士(均六),侍郎,读教学士。在詹士府,方、局官,视其品级,必取我院爵位(詹士、邵詹士取学士爵位,私生子、余德、钟云、赞善取侍郎、待学士甚至编审)。其次,明代的国子监包括了前代的秘书监、史馆、工务局、活郎、舍勒等职。因此,这些官方名称已被废除。事实上,就连这些官员也被废除了,有时只是作为一种装饰。

内阁大学士是中国清朝的官制之一,等级为一等。1659年,清政府将博物馆与内三院统一,改称内阁,其内阁设置有大学士。两个满族和两个汉族。1730的乾隆年间,大学士们成了定制的三堂三馆。实际上内阁大学士是有票选权的,可以说是清朝实际的宰相。相对权力废除后,朱元璋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政治事务。为了保证君权不受排挤,便于处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仿宋制,从国子监等机构中选拔数名文官担任馆、东阁馆、馆、武英殿、文华殿的大学士。明朝皇帝朱迪允许内阁大臣参与维护,但他不关心下属,也不能暴虐官员。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殿阁六部尚书、侍郎、大学士势力越来越大。明代中期以后,内阁大臣有了主簿、分簿、群簿之别。记录有拟票权,极其重要,一切政事尽在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代代积累。明中叶以后,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宰相的部分权力,不再是原来皇帝的“谋士”,而会稽成为了实际的宰相。内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行政中心。但记录的地位经常受到专制宦官的挑战。记录毕竟不是合法的总理。明朝中期国家事务的混乱与此密切相关。

内阁学士是中国清朝的官制之一,等级为二等。1659年,清政府将博物馆与内三院统一,改名内阁,内阁有学士学位。从数量上看,内阁学士中,满族6人,汉族4人。学士在1730年代,他在长朝的时候,成了三堂三馆的风俗。人数达到了几十人。

光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李周·官纯》:“信之透彻,士帅而歌之透彻。”礼仪与丧:“大夫与单身汉懂得尊重祖先。”唐代著名学者孔注:“此学士,为乡、国、国之大学、小学学士。”姚、徐以及大学、小学都是古代贵族子弟读书的地方,相当于汉代以后的国子监和西晋以后的学堂。可见学士最初指的是那些正在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成为官名和士子的统称。

魏晋以后,学士成为一名官员,将自己的文学技能奉献给朝廷。如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庚欣、徐陵,曾在梁武帝东宫做学士,陪皇帝作诗,写了很多华丽的宫体诗。那时候的学士没有名额,没有顺序,没有名字。他们有的受到皇帝的宠爱,有的地位低下,甚至被欺负。虽然他们的地位和职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士必须知识渊博,或者专攻一门学科。

唐朝设立学士院,受命起草诏令。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学士甚至可以参与国家事务。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召集儒生、方、、杜如海等十八位学者,共商天下大事。玄宗和德宗建立了国子监和学士院。翰林学士是所有学士中的第一位,往往由一位学识渊博、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担任。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做过翰林学士。唐朝以后,除翰林院学士外,学士以殿、亭、阁命名,其中以关文殿学士最为尊贵,只有当过宰相的人才能授予。唐朝以后,也有大学士,居厅堂、亭台、博物馆之首。到了清代,大学士的地位更加突出,官拜正一品,居文官之首。这些大学辅导员为所有官员,甚至是总理的官员树立了榜样。因此,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礼仪中并不直呼其名,而是以“正厅”对待。不管是学士还是大学生,都必须是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