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少年
少年时,深入骨髓的记忆是饥饿的。那时,每个人的食物都是配给的。我说的是有城市户口的人。没有城市户口,连这个定量配给都没有保障。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一直梦想着拥有一个城市户口。有了城市户口,就有了定量的口粮,生活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那时候没有人从农村到城市去当农民工,因为在城市里任何地方吃饭都需要粮票。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口粮,没有“购粮证”,没有粮票买菜,没有饭吃。没有食物你不能在任何地方生活。
记得当时的量化:小学1年级到三年级是初中,四年级到六年级是高中,初中是每月24斤粮食,高中是每月26斤粮食。初中生每月获得30斤粮食,高中生每月获得31斤粮食,大学生每月获得33斤粮食。一般城镇居民每月领取24斤粮食,区级干部每月领取33斤粮食。学龄前儿童每月领取15斤粮食,工人根据工种不同每月领取27斤~45斤粮食。我当时的口粮有高有低,每个月26斤。
按照现在的情况,一个月26斤粮食应该够吃了。众所周知,那时候肚子里没油水,特别饿。当时的配给油是每人每月2.5两。受不了饿!吃饭的时候,半斤米饭吃完,感觉自己刚刚有底了。每月26斤粮食怎么吃得饱?更何况我们三个兄弟,就像三只饥饿的小狼,真的很辛苦我们的父母。
为了解决我们饿肚子的问题,下班后,我们的父母不得不在我们家楼的后山上种田。我们家后面有半座山,从山到山脚下是一大片荒地。我父母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抗日干部。开垦土地是他们的强项。但是上班和种地的双重劳动有多辛苦?只有我们的父母清楚地知道。跟着父母,我们也学会了种玉米、红薯秧、花生、芝麻和各种蔬菜。在收获季节,父母经常给邻居一些东西,帮助他们缓解困难。那时候大家真的吃不饱。
种粮食救不了我们的时候,一放学就上山找野菜。什么荠菜、灰菜、白菜、蒲公英、茼蒿、郭叶、榆树叶,还真知道不少野味的食用。比如茼蒿,在家里采集后,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捞出来,和一些面条混合,再搅拌,然后放在锅里蒸,蒸出来的草蒸熟,可以当主食吃。还有郭叶,是野生杨梅树的叶子。挑回家后也是用开水焯一下,再拌上拌面捞面。那种面香味纯正浓厚,真的很好吃。当时食物不够,我们就用野菜和树叶来弥补。还有榆树,说到榆树,尤其是榆树。到现在,每年春天,我和老婆都会去附近的山上找于谦。每次都要带一大包回来,洗干净,剁碎,用肉绞碎,拌成馅,包在饺子里。那饺子吃到嘴里,满嘴都是清新的香味,是不折不扣的春天的味道。再高档的酒店餐厅,如果做不到,就尝不到这种天然泉水的味道,特别好吃。
有时候,你会吃错东西,会伤人。有一次,家里弄了点观音土。这观音白如细面,令人馋涎欲滴。于是,我们用观音土和拌面做了一些饼,吃了起来。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异常。后来大便的时候拉不出来,胃疼。后来喝水揉肚子终于解决了问题。但是,我再也不敢吃观音土了。
那时,我们少年的肚子就像一个充满不满的无底洞。他饿了,饿了,饿了,饿了,饿了一整天。其实我们吃了很多,只是因为没有肉吃,肚子里没有油水,不忍心饿着。
当时国家对经过战争考验的老干部有一种关怀。我妈是抗战干部,在政策关怀下,一周能吃一次“营养食品”。但是只能在单位指定的食堂吃一个,当场吃,不允许带出食堂大门。其实那个“营养食品”就是几块猪肉而已。肉的大小和现在街上卖的羊肉串上的肉丁差不多。妈妈在食堂吃饭,放在嘴里咽不下去。不是她不想吃,而是她在想我们——三只小“饿狼”。就是这么灵机一动,她把食堂门口的肉叼出来,回来的时候分成三小份给我们吃。那是多么罕见的一道肉菜啊!我记得我们把肉像糖果一样放在嘴里,直到它融化滑进肚子里,但我们根本没吃。
饥饿少年,一个“饿”字就这么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我们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嫉妒铺张浪费。现在的生活真的是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和那个时候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我还在修修补补,我还在珍惜每一粒。
饥饿的少年也是我们充满理想和青春活力的时候。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生活,坚信* * *资本主义的美好理想。我们不怕困难,不怕饥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来长大后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们就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我们将有东西吃,有漂亮的衣服穿,楼上楼下,有灯和电话。那时,我的肚子总是空空的,但我的精神却很充实。“书生意气,方遒”。就像一首歌:我们是* * *资本主义的接班人.....我们不怕困难,不怕敌人。为了理想勇敢前行。向着胜利奋勇前进,我们就是* * *资本主义的接班人。(责任编辑: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