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亮节的刘统勋简介及其历史地位。
刘统勋(1698-1773),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代政治家。刘统勋的祖父刘碧贤也是秀才,曾任住建部广西司委员。刘统勋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雍正二年(1724)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主事、国子监主事、军机大臣。刘统勋,从官至军务尚书,执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敢于直言,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赴朝途中猝死。当乾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哀叹大臣的损失,并追授太傅,谥号郑文。
刘统勋的成就:
乾隆十七年(1752),刘统勋进入军部,深得乾隆信任。他帮助乾隆皇帝运筹帷幄,下定决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建立了不朽的荣誉。刘统勋受乾隆委托,每年巡行全国,体察民情。刘统勋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每次巡视,他都要对赵琪作简要介绍,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考察政治得失。人们也愿意告诉他真相。无论有什么风险,刘统勋都不会手软,严厉处理。几乎每次走访,他都处理了几起大案要案。这些震惊全国的大案,都是刘统勋发现线索后查出的,对这些案件的处理震慑了贪官,对保证清朝的清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统勋也是水利专家。清朝和明朝一样,每年从江南通过运河向北方运送400万石粮食,供北京使用。当时黄河从徐州南到淮安东入海,有一段运河借黄河。但自古以来,黄河十年九灾,经常淤塞。因此,治理黄河、保运一直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政策之一。乾隆元年(1736),刘统勋被派往江南学习海堤工程,因此知道天下水利、河流的大势。自乾隆十一年(1746)临时派遣巡抚以来,几乎每次黄河和运河有险情,他都去指挥管理。
对刘统勋的评价:
乾隆皇帝曾说:“如果童勋配得上真正的宰相,你就应该遵纪守法。”“我失去了一只脚踝。”;《清史稿》中记载:“世人说大学士除非也是军部,否则不能当真正的宰相。赢得这个职位的不是细心而是敏感。谨慎就是不漏,敏感就是不滞,枢机主教的责任履行完毕。世宗,一个老大臣,在统一后回到了国家,特别是当他决定看到与高宗的协议。或许可以说,他有古代大臣的风范,是光明磊落的!”。由此可见,刘统勋是乾隆前后的肱骨之臣。他敢于直言,在这方面成绩突出,深得乾隆倚重。他做官四十多年,却一直清正廉洁。赵琪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