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成果
重要结果如下:
1,中国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在过去的10年中,由叶树华院士领衔的“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集中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的100多名科学家,协调各自的研究资源、历史观测资料和野外成果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在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监测与研究、精密地球参考系的建立与维护、地球自转变化、青藏高原动力学、中国重力场与海平面变化、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为中国环境与灾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基础资源。该项目不仅推动了国家重大科学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大陆强震的机理与预测”的建立,推动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的建立,还推动了国家基金委等部委支持的多项研究项目。
2、开展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天文现象和方法的研究,为国家减灾防灾提供信息。
上海天文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方法,并成功预测了1991年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该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后来成功预测了1993、1994 ~ 1995、1997、2001年底前后的厄尔尼诺事件。国际上首次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对非大气影响日年际变化的平均贡献约为10%,并提出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暖池的移动可使一天延长几微秒。
3.在国际上率先从理论上解决了国外学者长期无法解决的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卫星精密定轨问题。
研究成果已成为IERS空间大地测量数据归约的规范之一。在国内率先完成卫星激光测距技术确定地球自转参数研究和航天部月球探测器轨道设计方法研究。建立和维护地球与天体参考系,积极探索和发展相关观测技术,在深空探测、近地小天体(卫星和空间碎片)监测、导航定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深空探测和战略资源储备做出贡献。
4.“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景研究员主持的“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项目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首次发现小质量暗晕的团簇比PS理论预言的强得多,并提出了一个精确的暗晕团簇公式,广泛用于预测星系和暗物质的团簇性质。这项工作也引发了许多修改PS理论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暗晕密度因子的对数正则分布公式,并广泛用于预测星系的观测性质。发现暗晕内部密度剖面的幂指数在-1.1和-1.5之间,成为高精度研究暗晕结构最有影响的三部著作之一。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晕物质分布的三轴椭球密度分布模型。构造星系相关函数和速度色散星系团的低重量模型最早被提出,并发展成为目前流行的暗晕星系占据模型。该项目获得了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上海天文台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5.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被发现。
由沈志强研究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小组,通过以高空间分辨率观测名为人马座A*(Sgr A*)的神秘射电辐射源,找到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的观点。研究成果于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3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一些国际国内科技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项研究工作,《自然》杂志也在同期发布了专题评论。
6.首次高精度测量了银河系英仙座臂的距离。
徐野博士与南京大学天文系、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的专家合作。利用世界先进的甚长基线干涉仪,以日地距离为基线,采用三角视差的方法,首次高精度测量了银河系英仙座臂的距离,相对精度为2%,是天文学中此类距离测量的最高值。这篇论文正式发表在2006年6月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65438上,杂志也采用了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
7.主持“973”计划研究项目“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形成演化”。
本项目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两个密切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与演化和银河系的结构与演化。研究团队汇集了国内该领域的精英,由来自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64名研究人员组成。
第一作者发表卫星激光测距测得的空间碎片envisat的年姿态和自转周期丹尼尔库恰尔斯基2014 InSAR ATM评估。利用MODIS近红外和红外水汽产品进行的大气订正。一个磁星巨焰的MHD模型及其在超高能同步辐射天体物理中的应用 孤立椭圆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反馈:动力学模式中强辐射反馈的影响应用era中期再分析数据计算中国上空地基GPS/PWV的精度评估赵,景阳2014平面外绝对自行()齐,赵翔2014A X形或花生形星系的垂直共振加热模型 三个星系的故事:IRAS F10398+1455,IRAS F21013-0739和j 0808+3948谢,Yanxia2014A双AGN候选者5515Gabanyi中的单个射电发射核的异常尘埃性质 详见资源专利项目专利名称第一发明人授权日期蓝宝石谐振腔有源原子钟及其制造方法。面对面讲课时氢脉泽张的主动氢脉泽真空器件张的双频高效射频功率放大器的GHz超宽带数字下变频方法项英的氢脉泽用微波腔谢永辉的待用微波腔动氢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电路林传福空间射电望远镜接收天线陈2008-3-19充气式空间射电望远镜接收天线陈2008-3-19空间用接收天线陈2008-3-19周期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测试仪林传福20065438+测试仪沈2001-3-29隔离放大器沈2000-2000规沈1997-11-8便携式闪光安全灯吴琳达1995-9-4带计时功能的吊扇电子调速器韩长根1992-10-7天文学进展(季刊)它涵盖了天文学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天文学的最新进展。主要发表国内外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科研进展综述,也酌情发表少量的研究简报、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报告。适合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大学生使用。1992以来,《天文学进展》被确定为我国天文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四大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鉴,原名佘山天文台天文年鉴,创刊于1905。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接管,继续出版,直至1966年第26卷出版,因“文革”停刊。于1979年重新发行,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以下简称《年刊》),1期出版于1980。
《年鉴》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天文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反映我站最新科研动态。通过新华书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已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期刊群、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中文科学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年鉴主要刊登我站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研究论文、工作报告、实测数据、仪器研制报告、研究通讯等文章,内容涉及天文地球动力学、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射电天文学、观测技术和方法、时间和频率、天文文史研究和计算机软硬件研究。本刊也适当接受其他站和外国学者的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