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公共课水课现象严重?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不能打造黄金课程?

首先,从通知的字面意思来看,我们心中不免有几个疑问。什么样的班叫上水班?上课的人少吗?还是老师讲的不好?还是对以后的工作没用?似乎每一个理由都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很牵强。

我看到网上很多人都在炮轰就业创业指导这门课。其实仔细想想,这门课真的没用吗?大部分人都可以用“迷茫”来形容自己的大学时光,不需要这样的课程为自己指明方向。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开阔视野,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原则上应该是很受欢迎的课程。

当我们仔细阅读评论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同学不满的是一群不在社会上就业,甚至很少接触外界的所谓导师来上就业课。他们能相信吗?

还有人说时局与政治,思考道德等等。我也上过这些课,大部分老师都是坐在讲台上点ppt,基本都是照本宣科,毫无吸引力。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思想素质高吗?你对当今国家周围的形势有深刻的了解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很多人甚至没有紧迫感。这些课程是必须的,但是以什么方式进行,这就需要老师去创新,不能再靠传统的灌输来进行。也是思想政治课。华中科技大学的《深度中国》为什么能成为学生中的爆款课程?你甚至不能坐在窗边。还记得高二的时候上过一次选修课。作为一名工科生,我想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所以选择了临床药学。总共十几个人选了这门课,最后因为人太少直接取消了课程。当时我很生气。想学点常识,结果不尽如人意。十个人可以完全打开它。就因为大家都抢着上电影欣赏,音乐欣赏之类的轻松课程?

所以,不是很多课不想上,也不是不想学,而是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太没有新意。谁不能照本宣科?就业指导也是如此。为什么不邀请一些公司老板或者成功的企业家来讲课呢?我们需要的是有实践基础的人来讲简单的经验真理。我相信大学里很多课程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设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眼中成了水课程。很多老师都是通过强制点名的方式要求学生到场,而不是去思考如何增强自己课程的吸引力,这样总会被学生反感。

因此,这必须是多方努力才能有效。一方面,学校真的应该精简课程。至于怎么减,可以多做问卷,听听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改变他们原有的课堂思维。毕竟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想法,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课程效率也是一大难点。

当然,作为学生,也要提高思想觉悟,正确看到自己的不足,谦虚好学。肯定有人不在乎,不只是一个班,甚至是自己的命。比如有的人挂了几个学期六七门课,还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我觉得这种情况可以参考一些高校的做法,对屡教不改者可以采取淘汰措施。有的人觉得上了大学就在保险箱里,没有生存压力。当然,他们走自己的路。

这种扭曲的观念也迫切需要教育来改变,因为生存的压力无时不在,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们在大学的温室里还没有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