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混得不好?
首先,我想给出我的看法: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并不差。我也是一个18线小县城的大学生。虽然我不是很优秀,但我想我永远不会被别人定义为穷人。
题主可能会遇到一些从身边农村过来的大学生,但不代表这个群体一定有很大概率去旅游。同样的,很多城里来的大学生最后也没处好。
我们来分析一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一些劣势。首先,从特长上来说,农村孩子不会学很多我们现在所说的“特长”的东西,所以来了大学之后在才艺活动中也不能经常见到。其次,在性格和交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比较单纯,在与人交往方面没有优势。说大学是半个社会,一点不假。在大学里没有一个顺畅的沟通和交流,靠自己努力是很难做出成绩的。再次,在资源方面,马斯洛把物质需求放在第一位也不是没有道理。虽然农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资源的匮乏甚至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去成长。最后,在素养和积累方面,有时候一个人在与人交往中有没有成长的空间,本质上是一个人的素养是否被肯定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农村家庭并没有城市家庭那么书香。他们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单纯,努力,但是在大学这样的环境下,这些资质可能并不是最有用的。
不过,我还是想做个辩解。事实上,几年前的“穷家难产”已经表明,当前社会向上的通道越来越内卷化。一个农村孩子上大学不容易。同台竞技的时候,他在家里可能很厉害,但横向比较未必如此。也许他的就业水平已经比他出身的家庭好了很多倍。
同时,我们对差混的定义可能只从一个层面开始。大学里成功和失败的定义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维度。学习好的人就一定好吗?擅长科研的人就一定好吗?两头满足的人就一定好吗?我认为大学应该培养有思想、积极向上的个体,而不是简单定性的成功者和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