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尤其是作文中意义重大的议论文。议论文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讨论,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真理,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并指出其谬误。如何写一篇议论文突出重点?以下是我认真整理的一些关于大学生管理的建议。欢迎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职业素养、素质和健康的身心发展等方面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生管理;规则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多、师资不足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也是普遍现象。要想培养出一个守纪律、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具有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健康人格、敢于探索的大学生,必须从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入手。要形成严格规范又不失自由的管理模式,注重身心健康教育。

一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培养规则意识。

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将《学生手册》编制发放到每个大学生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但大多数学生为了私利,往往不顾学生手册的要求,违反规定。比如有的老师学校事务太忙,管不了,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让学生有了“违反制度没事”的意识,从而造成无处可逃的宿舍失火等严重后果。另外,很多大学生经常插队,找同学堵车,在食堂、澡堂、银行等公共场所搭车。,这些都是违法的投机取巧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章制度意识。放眼全球,我们来看看日本大地震时,面对灾害,人们和学生自觉有序地迅速撤离,大大减少了次生伤亡。这是值得全人类学习的,何况是一个大学生。大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将是推动国民规则意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阵地。

第二,教师要认真教学,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任何一个小小的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眼中被放大升华,日复一日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模板。有很多老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些老师甚至带病坚持完成课程。一些老师不厌其烦地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老师都把相关问题解释清楚,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的敬业精神往往能深深打动学生,但也有极少数教师在授课时敷衍塞责,急躁,过于自尊,知识结构不严密,变相讽刺,挫伤学生求知上进的积极性。这样会给学生一种“混混也行”的负面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会成为人生的反面教材。此外,当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设备、打扫卫生时,大部分老师都会详细地教学生如何做到高标准、标准化操作,但也有少数老师不管学生的提问、摆姿势或一味批评,就把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这种行为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生在大学尝试性的自我挑战和自我发展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当出现错误倾向时,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在成长中少走弯路,及时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是极其必要的,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同样敬业。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严格的要求督促学生更好地工作,成功的喜悦需要老师的表扬来巩固,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和自我肯定的精神自觉。

第三,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追求一流的质量意识

学生在大学里经常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作业。教师在完成日常课程任务的同时布置量化作业,在课堂上巩固课程知识。有些同学认真完成作业,而大多数同学应付抄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一流的质量意识,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好作业。对不负责任,处理事情的学生,要么扣除期末考试成绩,要么给予严肃批评教育。二是学院开展的相关活动,如文明宿舍创建、项目竞赛等。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侵袭了大学,比赛前期的“走后门”“情分”,造成了“小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此,学校各部门不仅要明确标准,严格流程,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通过竞赛提升自己。总结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宣传,让每一个失败的人都能找到原因,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提高,培养学生追求一流的意识。第三是日常行为活动。定期打扫卫生、正常作息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其实也能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否有追求一流品质的意识。有的同学把墙角打扫得彻底干净,有的同学弯不下腰,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他们处理事情,只注重表面,不从深层本质解决问题。每天积少成多,很难改正自己的习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是由各种小事决定的。小事不认真怎么成大事?如何才能成就自己的未来?

第四,引导与约束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校要严格管理和约束学生自身行为,如禁止学生在公共场所吸烟,禁止男女在公共场所过于亲密,禁止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行为,禁止安静有序地进入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等。各方面的约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这种做法不是让学生变成书呆子,而是为了更有素质,养成文明习惯。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靠文明的种子在和谐的阳光下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倡导团结友爱、互助互济,倡导做文明学生,从时间、地点、工作等方面实行综合管理,实行随时随地、事事有人管的原则,约束学生的行为。

可以实行校、系、班三级检查制度,学生会负责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检查指导,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考试成绩与学生每学期“创先争优”评价、“促优”、组织发展、就业推荐挂钩。宿舍管理以安全稳定为基础,特别注重日常管理、服务学生和宣传教育。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校风校纪建设,强化学生公德意识,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学生生活区是除教室外学生最集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它是学生交流思想和信息的重要场所。它是整个校园文明的缩影。要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活动,树立“创新宿舍”、“学习宿舍”等标杆,同时通过宣传日常行为规范、做合格公民等活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自我提升。

动词 (verb的缩写)通过文化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教育。通过举办学术报告、文化讲座、知识竞赛、名著导读、名著欣赏、焦点辩论、体育比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娱乐性的有机统一,努力推出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团结、生动、求实、创新”的良好作风,倡导“尊师重道、勤俭节约”的良好学风。特别是充分发挥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展示个性,繁荣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格调,使他们在高雅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有:大一新生在适应新生活方面存在问题,包括学习问题、专业兴趣和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的特点是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爱情;三四年级的特点是毕业答辩、论文、择业等问题,还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问题。为此,学校一般要测试,以服务为主。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对待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建立课堂教学从重在治疗到重在预防的主渠道。建立学生基层宣传教育组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正确的认识和努力,提高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预防和承受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定期进行健康心理讲座,尊重学生的信仰自由,但要正确引导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以免使部分学生陷入宗教信仰的极端思想,忽视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尊重科学精神,不能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导致个别学生脱离实际,陷入幻想,造成身心伤害。

总之,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辩证管理,如“宽严相济”、“身心并重”、“规则与人格”,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由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应该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对大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2摘要:本文阐释了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本质,旨在完善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并就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我国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参与;大学管理

首先,提出的问题

在普通高校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构成了高等教育活动的三大主体。他们在学校组织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他们所依赖的权力和分配方式。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和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主体性有赖于权力来保证其主体地位,表现为或受制于与管理者和教师的权力关系。管理者的行政权力和教师的学术权力应该存在,以保护学生的权益。同时,实现自身利益,延续自身权利,尊重学生权利,是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虽然人们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参与民主管理,但对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却不够重视。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不容忽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当把学生及其需求作为关注的重点,应当把他们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这应该包括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的讨论、评估、课程和教学改革,参与政策的制定和现有体制内高校的管理。因为学生有当权派的参与。“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的理论和实践逐渐从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表现为教育的民主化。正如杜威所说:“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也是一种共同生活和交流经验的方式。民主是教育的理想标准”。卡斯韦尔在《民主与课程》中指出:“应该直接向学校提供民主的组织和指导。如果学校要成为社会的维护力量,它们必须以民主的方式组织起来”。教育民主化是指国家鼓励各种教育关系主体平等参与教育教学及其活动,建立民主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民主化作为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已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并被教育立法所确认。

当今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本发展就是让学生享有平等的管理权力,参与学校内部管理,最终通过这种手段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管理正处于探索阶段,必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始终无法按照自己的权利参与学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了大学生的权利,也导致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种种弊端;第二,我国还缺乏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系统研究。理论研究不足会导致实践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为形式上的参与,往往导致内容少、程度浅、方式简单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哪些领域参与管理,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哪些参与规范和保护等。这些问题需要解决。

第二,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质。

(一)主体教育管理的概念

“主体性教育管理观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管理观既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又要求教育管理帮助他们发挥主体性,还要承认管理者和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使教育活动和事业更具生命力,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主体性教育管理理念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认为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主体,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素质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自身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立足自身发展的现实,超越自身发展现状,培养其价值追求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管理的互动主体性

主体间性即相互主体性或* * *主体性,是一种主-主观关系,即从管理活动的所有参与者相互认同到建立* * *认同关系,* *认同态度和相互认识。互惠的基础是相互认同,导致普遍的反应关系,即内部* * *同性恋。管理的主体间性是指一个管理主体与作为主体的另一个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服从。事实上,管理的主体间性范畴试图从哲学层面概括管理活动与管理的伦理关系在形式、内容和规则上的超个体性和稳定性特征。从管理的相互主体性要求出发,管理活动是形成一定管理关系的主体的* * *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一个复合系统,既包括管理组织内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也包括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社会、公众、政府、顾客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之间的诸多相互作用。

(三)大学生的权利

传统上,高校中的权力主要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高校各项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发挥。在高校内部管理中,这种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的双重权力结构主要着眼于二者冲突的协调。然而,在高校中,主要有三个活动群体: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在高校组织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全取决于他们所依赖的权力及其分配。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和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的主体性有赖于权力来保证其主体地位。所谓大学生权力,是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校内部事务管理,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大学生是高校内部管理的必要成员,他们的权力是高校权力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应与教师和行政人员一起参与高校内部管理,减少高校内部管理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三,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一直把学生作为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很少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高校已经逐渐开始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首先是思路的缺失。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大学把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官僚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大部分管理者并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主体,只是根据一些政策、法规、规章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处于大学管理的边缘,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参与必须植根于整个教育组织、大学管理者和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学生一直依赖于父母和老师,缺乏自主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想,自然缺乏参与管理的意识。

其次,参与的内容和程度欠缺。目前。我国大学生经常参与学校管理,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等方面。,这些大多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但在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学校定位的选择、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缺乏学生的参与。有些大学即使允许学生参与校领导的决策,也只是停留在决策的初始阶段或者只是形式上的参与。

第三,缺乏参与组织和制度。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处于多层次、多系统的管理状态,管理制度和规范存在交叉冲突。就机构而言,有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机构,在学生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往往容易出现管理不一致的情况。作为参与高校管理的学生组织,学生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学生会的工作效率不高,很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表达和保障;另一方面,学生会容易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学生干部往往从中获取个人政治资本和自身利益,使高校学生会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2)原因分析

首先,从决策主体的构成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决策主体过于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决策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决策模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集权体制。决策主体过于单一,学校内部管理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高层领导手中,师生决策权很小。高校单一的教育管理决策主体几乎涵盖了高校内部管理决策过程的方方面面,缺乏民主参与,导致高校在制定发展目标、处理与高校外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其次,从价值取向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以从属社会的教育管理观为主导的。从属社会的教育管理观关注教育的社会属性和教育价值的社会取向。它认为,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应严格管理学校和学生。在这种教育管理观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学校管理,而缺乏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性。“这种教育管理观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某种社会、政治和经济服务的驯服工具”。

第四,有效促进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

一方面,大学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任何教育主体的时间活动都是一定观念的表达,大学管理者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者认为高校的权力主要分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只是划分了这两种权力,而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权力主体,被排除在高校的权力结构之外,处于高校管理的边缘,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大学管理者应从观念上接受大学生参与大学管理,并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增强积极参与大学管理的意识。大学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正参与者和主体,而不是客体或旁观者。大学生应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引入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管理

政府、大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社区和公众都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大学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在所有的决策中都应该尽可能地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最大、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他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包括各利益相关方的董事,形成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决策的* * *决策模式,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参与到这个* * *中。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

从参与的学校管理机构来看,学生处、团委等机构在学生管理方面应尽量统一规范制度,做到步调一致,尤其是学生会,应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会是高校中比较完善和有影响力的学生组织,高校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及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高校也要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角度,高校应建立与教代会相对应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与教代会同等重要的学校民主管理新形式。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理解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大学管理是当前大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