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点]
关键词:女权主义;翻译理论;译者的风格;贡献;限制
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运动风起云涌。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思想战争波及到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翻译研究者发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之处,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并开始质疑隐含男性气质的翻译理论。于是,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首先,女性主义与翻译
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性别隐喻,比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翻译被放在和女性一样的位置。原文对于译文再现的等级权威是与男性和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原文被认为是一个强壮而多产的男性,而译文则是一个低下而软弱的派生女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父权制长期压迫的结果。宗法制度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得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和衍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女性与翻译在同一个历史情境中找到了相似性和类比性,从而产生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许,2011,第60页)。
二、理论命题
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当它们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其要点包括:
(1)颠覆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强调叛逆。
国内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将“忠实”视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是“忠实”或“信”,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以原文/作者为中心,强调译者/译者对原文/作者的绝对忠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马丽娜,2012,p.127)。因此,在翻译中,她们应该对文本进行“女性处理”,从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方式来操作文本,大胆实践她们的理论目的。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突出译者的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文-译者/翻译”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原文-翻译的荣耀。首先,翻译延长了原作的生命,使其能够面对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空间的新读者。也就是说,本雅明的翻译是原作的来世,为原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女性主义译者”这一概念,它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造成的对原文意义阐释的差异,从而丰富了原文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忠实”和“对等”的基础上,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翻译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翻译只是一种衍生的、非创造性的活动,将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是原作的镜子。然而,女性主义者从译者的性别角色出发,重新定义了翻译与原文的关系,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3)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为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做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尤其是对圣经的女性主义和包容性语言解释引起了争议,这不仅使人们关注性别化语言带来的冲突意义,也加强了人们对翻译作为一种丰富的解释活动的理解。他们声称,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来突出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并使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在翻译实践中,许多女性主义译者大胆采用新词汇、新拼法、新语法结构,并使用一些文字游戏,旨在超越男性主导的语言规范,为女性话语开辟新的空间。
总之,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肩负着维护自我和翻译的双重历史任务,并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在翻译技巧上倡导干涉主义的翻译策略。Louis von Flotow (1997)提出了女性主义译者干预文本常用的三种翻译策略,即补充、加序言和脚注(preceding & amp;脚注)和劫持(劫持)。
(a)补充
补充策略是指平衡两种语言差异的创造性行为,相当于一些理论家所说的补偿。译者基于自己的立场,在增补过程中创造性地改写了文本。比如“人”中的大写“m”表示原文中隐含的阳刚之气。这种翻译方法体现了女性译者对原文的有意识干预。
(b)增加前言和脚注(前言和脚注);脚注)
前言和脚注是指对翻译过程的描述,以突出女性译者翻译的差异。这种策略已经成为女性主义翻译中的一种套路,用来解释原文的背景、意图和翻译策略。毫无疑问,这些解释和记录旨在强调译者如何吸引人们对其女性身份的关注,或者更具体地说,女性身份,以解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并澄清那些出于想象或政治目的而使用语法性别资源的文本。
劫持策略
劫持策略是指女性译者基于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爱好对女权主义思想的操纵(郑钰洁,2011,p.155)。
第三,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人格,体现为译者选择主题的品味、遵循的翻译标准、使用的翻译方法和使用目的语的技巧的结合。译者的风格由他们的世界观、创造才能和艺术偏好决定,并在翻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周颖,2004年,第67页)
首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下的译者愿意收集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并向他们介绍他们所代表的语言和文化。女性主义译者经常通过创造新词来颠覆男性叙事风格。同时,在女权主义作家的作品中,语言成为了表达政治目标的工具。他们通过使用中性和简化的词语来创作文章。女性主义译者希望通过翻译这类作品来体现女性主义特征。
其次,女性主义翻译在实践中大力提倡译者的干预主义,要求翻译的女性主义创作。在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三种翻译策略中,“补充”是为了弥补语言之间的差异。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创造性地改写了文本以体现其女性角色。“劫持”是指女性主义译者在译文中改写或挪用不符合女性主义的思想。“加序言和脚注”是女性主义译者解释原文目的、自己的选材目的和翻译观点的常用方式。
第三,女性主义翻译对话语的语法性别提出质疑和批评,提出语言“性别中立”的观点,重构女性主义词汇,体现了女性主义译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风格。此外,女性主义译者不满足于使用中性词,还会创造一些女性化的词来使用,比如“translatress”(女译者)。(张静,2007年,第72-73页)
四。贡献和局限性
自从引入翻译理论以来,女性主义不断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女性主义对差异的阐释成功地解构了原文和男性的霸权地位,为人们反思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翻译对等、文化差异、译者主体性和语言本质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但是女权主义流派众多,观点过于激进。他们把颠覆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上的传统翻译理论视为终极目标,把非理性视为理性。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过分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对翻译的“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甚至扭曲了翻译活动的本质,这就不可避免地为各种批评留下了借口。(张静华,2004年,第23-24页)
参考资料:
弗洛托湖(1997)。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曼彻斯特:圣杰罗姆出版社。
[2]马丽娜(2012)。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5(2),127。
[3]许(2011)。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卷4期,60页。
[4]张静华(2004年)。女性主义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及其局限性。中译本,第25卷第4期,第23-24页。
[5]张静(2007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的影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3(9),72-73。
[6]郑钰洁(201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大众文艺,(13),155。
[7]周颖(2004年)。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安徽教育学院学报,(9),64-67。
作者简介:张曼曼(1987.4-),女,汉族,安徽宿州人,10毕业于Xi外国语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