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路的历史
德国殖民当局将青岛山改为俾斯麦山,并在山脚下设立俾斯麦兵营。日据时期,奥斯帕斯街改为训马池南段,俾斯麦兵营改为万年兵营,企图永久占领青岛。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于1924年以此军营开办私立青岛大学。大学前面的路叫大学路,也是青岛唯一一条以大学命名的路。1930山东大学迁自济南,与其合并组建国立山东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大学迁至四川;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青岛复学。1958山东大学迁回济南后,1959山东大学原址成立山东海洋大学,1985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西墙外是大学路。
在今天青岛育才中学墙外的大学路尽头,有个青岛口。当年,这里有一个商船众多、航运繁荣的码头,与金口、女姑口并称青岛三大海港。大学路东侧有青岛虹湾(谐音)遗址,建于1935,又称书院,现为青岛博物馆。大学路西侧,有小院建筑,错落有致,草木掩映,幽静。最南端的总兵衙门,1906后依次是海军营房和董文书院。解放后曾是青岛二中的校舍,1959后建人民会堂。人民会堂旁边的几棵杨树和银杏树是当年的遗迹。大学路基本保留了安静、干净、阴凉的特色,正在向建设绿色大道迈进。
大学路由南向北连接龙口路、玉山路、黄县路、华山路、叶仙路。两边是中西民居建筑;沿路有青岛育才中学、人民会堂、东方宾馆、青岛城建档案馆、青岛博物馆、大学路小学、青岛海洋大学。
1930年夏天,闻一多和梁实秋厌倦了上海生活的喧嚣。同时,他们接受了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先生的邀请,一起抵达青岛,开始了另一种更有情趣的生活。
梁实秋在青岛的住处是玉山路,在青岛大学外语系任教。闻一多先住在大学路,后搬到惠泉。他是文学院院长,中文系系主任。青岛山路多,两人都买了一个精致的拐杖。闻一多每天上学,路过梁实秋家门口,轻轻和他打招呼,梁实秋回答。两位诗人,各持一根杖,漫步在崎岖的小径上,神情潇洒,无人注视,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