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甘肃省科技英雄奖和自然科学特等奖去了兰州大学。
近年来,我校坚持“四个定位”,始终把肩负国家使命与探索科学前沿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与面向国民经济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布局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输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兰大实现科技自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兰州大学获奖项目见下表:
部分获奖科研成果介绍(人)
1.任继洲院士科研贡献简介
任继洲院士1948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1950到西北工作,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1956年,任继洲光荣加入中国* * *产党。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草业科学第一位院士。
20世纪50年代,六月下雪。他睡帐篷,钻草窝,睡虱子、臭虫、各种毒虫,甚至用杀虫剂溶液浸泡内裤,让“毒甲”进入草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寒草原定位试验站——甘肃天祝高寒草原站;20世纪50年代末,他提出了草原“气候-植被-土壤”的综合顺序分类法,后来发展成为可以覆盖全球的草原分类法,比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之后提出了草原季节性畜牧业理论,并被牧区所采纳。建立了一个新的衡量全球草地生产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国际组织用它来衡量世界草地生产力。他还建立了草地农业体系,提出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三类发生要素群、三个界面和四个生产层,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生态建设和农业管理中显示出巨大潜力。提出了时间地带性、系统耦合和系统矛盾论等草地科学新理论。开展农业伦理与农业制度发展史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
他把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带到草业专业的教学中,带出中国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有《草原农业生态系统概论》、《草业科学概论》、《草业大辞典》、《中国农业伦理概论》、《中国农业伦理概论》等专著18部。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奖。任继洲院士因其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业科学家”称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扶贫科研成果奖”。2019被中共宣传部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员”。
2003年,任继洲院士在河西走廊指导草种基地建设。
2.自然科学大奖:有机多孔材料的创造
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讨论了这个问题。
LZU系列材料的样品展示、晶体结构和光学显微镜照片。
3.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平流层过程在欧亚大陆关键地区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研究组从平流层过程出发,系统研究了平流层过程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对亚欧大陆和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北极极涡持续偏向亚欧大陆并诱发冬季寒潮的新观点,突破了全球变暖无法解释亚欧大陆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频发的理论难题;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平流层大气在内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优于国际主流模式,为客观评价臭氧层演变和人类排放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有效工具,也有助于国内全大气模式的发展;对青藏高原平流层大气成分和气象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填补了我国平流层地基观测数据的空白。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突破对流层延伸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报的瓶颈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为我国制定相关污染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极地涡旋迁移概念图
团队照片
4.科技进步一等奖:湖羊育种、繁殖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挖掘了我国西北高寒干旱地区湖羊生长、繁殖和泌乳的种质特征,填补了这一信息的空白,为湖羊“北繁”和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研发表型群测定技术和装置,开展表型高通测定,研究湖羊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并挖掘其关键基因,填补绵羊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遗传参数空白,筛选出26个用于湖羊育种的有效分子标记;筛选出两个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可配套使用的湖羊新品系;率先开展湖羊与藏羊、澳白与特克塞尔杂交,填补了相应杂交组合基础数据的空白,筛选出北方地区湖羊杂交模式,为低繁殖力群体高效生产找到了新的技术路径;以产量、品质、健康、效率和能氮转化为指标,确定了湖羊在我国北方规模化舍饲条件下的适宜营养水平,筛选出无豆粕日粮配方,为良种准备、减少豆粕和玉米替代、减少碳排放提供了营养策略。是全国首个肉羊联合育种,建立全国湖羊联合育种平台和合作网络,建设和技术合作50个种羊场,以市场化手段建立湖羊育种、繁育和利用体系,推广65万只湖羊种羊和扩大654.38+0.8万只湖羊,主要向北方八省区50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推广湖羊,惠及百万养殖户。湖羊已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舍饲主导品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北方舍饲绵羊母本的升级换代。
湖羊高繁育系羔羊母羊
该小组与养羊场的技术人员交换了育种工作。
5.科技进步一等奖:能谱CT临床应用及技术创新。
项目组历时十余年。基于肿瘤精确诊断、分期分型、基因表达、预后和疗效评估的重要临床需求,项目组将能谱ct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新冠肺炎和影像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研究,充分揭示了能谱ct的临床应用价值,极大地提高了肿瘤的精确诊断和评估能力,准确显示病变的早期特征和细微变化,实现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研究成果已在北美放射学大会上交流20余次,并在国内多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推广。通过培训,实现了能谱CT扫描技术标准化和诊断标准化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能谱CT多参数成像显示组织深层特征
周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对能谱CT图像进行分析。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