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

应用化学硕士授权站

(一)学科概述

我校应用化学学科成立于1978。1986为硕士授权,1996为博士授权。截至目前,博士毕业生10人。2004年获得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权利。2005年获化学工程与工艺硕士学位。

本学科65438-0992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获得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成为以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化学方法和化学品的应用及相关理论为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学科实力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2)研究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以化学药剂和化学方法为基础,覆盖油气工业的上下游工艺;在油气田勘探开发流体体系、油气田化学品和化工材料、油气田和油气加工厂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石油加工添加剂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有特色、有成果、有优势,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1,石油工质化学及工质作用机理研究方向

优质工作液在钻井、增加原油产量和提高原油采收率中起着重要作用。耐高温抗盐深井水基泥浆、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处理剂及其完井液体系、油基钻井液体系的研发,顺利完成了重大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并在国内各大油田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其中,两性离子聚合物处理剂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计划。被总行列为九五八个示范项目之一。“气井防气窜添加剂及水泥浆体系固井”这一关键问题开展以来,为国内防气窜固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有效遏制了高压天然气井的气窜,在国内多个油气田得到推广应用,开发了多种油气井固井水泥添加剂及水泥浆体系,使我国在防气窜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特别是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目前,常规无机酸酸化不能很好地解决深度酸化的目的。虽然大酸比、有机酸、粉状酸、多组分酸、缓速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酸化深度,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酸比大的井附近会出现较大的酸化孔洞,不利于地层的稳定;稠化酸会造成酸渣对地层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有必要加强深穿透酸液体系和技术的研究。

2.油气田化学品的合成开发及材料的经济应用研究。

目前,在我国化学驱研究(主要包括聚合物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化学驱)中,聚合物驱技术相对成熟,逐步形成了十项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特别是大庆等油田先导试验和工业现场应用的全面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聚合物驱的发展。基于分子设计理论,研制出国产表面活性剂-强碱配方体系,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价格下降50%以上,为复合驱工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复合化学驱与强碱配方体系的配套技术已基本形成。但在现场试验中,地层和井筒结垢损害严重,采出液破乳困难,严重影响了强碱配方体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核心问题是缺乏适用于弱碱/无碱复合化学驱油体系的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

3.环境化学与工程研究方向

目前,处理工艺不合理、技术不成熟、设备不配套、处理剂品种单一、效率低、处理成本高是制约我国油气田污染控制技术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总之,生态油气田的示范建设为油气田污染治理提供了巨大的化学品和工艺的环保产业市场。

4.石油加工添加剂开发应用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石油加工助剂和稠油开采技术中亟待解决的研究热点和关键理论技术问题。该研究对推动我国重油开采技术、馏分油环保脱酸技术和柴油非加氢脱硫精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化学的所有研究方向都面向油田化学添加剂、工作液、油气钻井、开发储运、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自2001以来,承担了127项国家、省部级油田合作项目,平均每年科研经费846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712篇(SCI、EI、ISTP检索论文141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7部;授权发明专利13;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

(3)学术团队

现有教授8人(其中1工科院士,3名博士生导师),60岁以下6人,45岁以下3人,副教授18人,讲师8人,博士8人,硕士20人。

研究生培训

本学科培养了21名博士生和215名硕士生。目前,化学工程专业有36个博士学位点和89个硕士学位点。

(一)学科概述

化学工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2001年授予硕士学位,现拥有硕士和学士学位。化学工程是以化学、物理、生物和数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化学工业及相关行业的物质转化、设备技术、过程控制和优化管理的一门科学。

这个学科的特色是油气加工和油气化工。学科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天然气净化、天然气化工、油气环境管理、石油炼制和产品炼制等领域,尤其是天然气加工技术领域。它与能源、材料、医学、国防、环境等工程技术密切相关,与化学技术、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学工程等学科相互渗透。

(2)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主要从事油气化工技术的开发及相关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开发设计。在天然气净化、天然气化工、油气环境治理、石油炼制、产品炼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天然气处理和加工

本文主要研究高硫天然气和高碳硫天然气净化技术;干法脱硫和生物脱硫技术;天然气中H2S的相态、元素硫生成条件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新型硫磺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天然气凝析油回收技术和天然气液化技术研究:偏远分散气井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2.石油产品精炼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石油产品脱酸碱化技术及应用;石油产品脱硫技术(低硫燃料、超低硫燃料);石油产品的新添加剂等。

3.油气加工过程模拟技术

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该领域的节能技术、模拟软件的开发利用、流程模拟优化和流程改造,确保油气处理装置高效安全运行。

(3)学术团队

化学工程两个学科的学术团队中,50岁以下的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人,教授4人。有8名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级人员比较齐全。学术团队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油气处理技术、油气化工、炼油和油气处理模拟技术四个研究方向。

研究生培训

本学科已培养了24名研究生,目前在读的有32个化工技术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述

化学工艺学科获得1998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拥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在石油天然气化工上中游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寻求油气田化学技术和燃料化学技术在学科发展方向上的发展,在油气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融合与交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使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硕士学位项目有更丰厚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和工程硕士授权点的作用,扩大本科的影响力。

(2)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的开发及相关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开发、设计和模拟优化。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油气田工作液配方设计与工艺研究、油气藏化工工艺研究、石油天然气化工工艺研究。

1,油气田工作液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

根据油气田开发过程的特点,从化学技术的角度提出解决油气井工作液的技术要求,按照地层特性、作用机理、分子设计、合成和应用的技术路线,合成各种油田化学处理剂。

2.油气藏化学技术研究

研究了油气聚集的物理化学过程、化学物质作用下油气的运移方式、岩石矿物的表面行为以及化学物质对油水界面的物理化学作用。特别是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和催化剂作用于地层原油(包括稠油、超稠油和沥青砂)过程中的化学过程问题。

3.石油和天然气化学过程

天然气加工化工过程的研究直接推动了甲醇、合成氨、尿素等天然气工业的工业化进程,但该领域仍存在许多困扰工业化的问题,如设备腐蚀严重、目标产品收率不理想等。此外,油气中的有机硫和酸性物质严重腐蚀油气储存设备和输送管道。国内外一致认为,对于进入下游加工过程的原料,就地解决有害物质不仅在经济上是最合理的,在安全上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如何利用化工过程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与油田工程和材料工程学科的相互渗透,解决油气的脱硫脱羧问题,研发该领域的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和新设备,已成为化学技术学科的新研究。

(3)学术团队

本学科学术团队中有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人,50岁以下教授4人。有8名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级人员比较齐全。学术团队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天然气处理和油气田化工技术有三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研究生培训

该学科已培养研究生53名,目前在读研究生44名。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硕士授权站

(一)学科概述

油气安全工程是油气工程一级学科下两个学科的博士点,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主要涉及油气开发、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减灾防灾技术、救援技术。在油气工程中,安全工程与化学工程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油气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

本学科从事油气生产安全、劳动者安全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它既有安全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又与油气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安全学科的交叉分支。

主要研究高风险气田建井过程中的风险源分析与安全评价、高风险环境下油气井建井材料的长期安全评价方法与技术、油气井井下安全应急控制用特种材料与技术以及高风险环境下钻完井添加剂的研发。

研究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评估与安全设计、地质灾害对油气长输管道安全的影响、常规工质安全隐患分析与防治技术、油气矿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油气田污染控制技术、能源和交通领域天然气关键安全技术。

(3)学术团队

本学科学术团队有博士生导师6人,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人,教授8人。有12名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团队知识、年龄和学术关系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各层次人员相对齐全。

研究生培训

目前该学科有博士生3人,硕士生7人。生物化学硕士授权站

(一)学科概述

2006年生化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该学科主要涉及油气开发过程中的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和生物质能的研究。在油气田生物工程、燃料生物工程与油气开发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相互融合、交叉,形成了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化学仿生技术等新的学术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研究从化学工程和技术的角度,将地层油藏作为一个生化反应系统,应用石油工程和化学工程的理论,通过包括代谢工程、古微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在内的多种手段,重点研究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新型微生物小球的筛选和活化,研究微生物与石油的相互作用机理和代谢活动,开发微生物增油新技术和新工艺。详细研究了油藏研究中微生物地层的物理化学行为、增油机理、反应动力学、混合和转移过程、微生物石油发酵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的检测和控制、微生物防蜡、微生物采油、生物酶采油和生物表面活性剂,提出了油藏环境和表面活性剂影响下生物过程的生化过程理论和优化方法。

国外有学者认为,用生物机理研究或模拟化学工程中的某些问题是非常成功的,被称为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其中最典型的是模拟生物的反应和酶的作用,以及仿生的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从而提供了一种改进化学过程的新方法。仿生化学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生物功能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生物和化学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它模仿生物的化学反应,但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模仿它的机理,开发出比自然更好,技术上更容易使用的体系。仿生化学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配合物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前沿学科,如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电化学等,从而扩展和丰富了化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世界主要热点之一,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21世纪将面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此,改变能源消费模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对建立新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围绕木质素降解、单细胞蛋白、乙醇生产和生物炼制,研究微生物发酵木质素和原油过程中的动力学和变化机理。化学工程理论是解决木质素降解和微生物发酵的理论。

(3)学术团队

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1人,本学科学术团队教授2人。4 .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级人员比较齐全。学术团队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中节能与新能源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

研究生培训

该学科目前有4名研究生。工业催化授权站站长

(一)学科概述

2006年,本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课题主要涉及油气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催化采油技术、脱硫技术、催化剂制备技术、催化加工技术和生物质能的研究。在油气田开发工程、燃料生物工程和工业催化学科,形成催化采油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等新的学术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

本学科有以下研究方向:催化剂合成及制备技术、催化剂及催化反应的理论计算、柴油/汽油催化氧化脱硫的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燃料油、煤烟助燃剂、天然气转化为合成气的技术、生物柴油合成技术、重油催化裂化采油技术、重油注气温和催化氧化采油技术。

目前,该学科承担着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项目等5个项目。

(3)学术团队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50岁以下的教授有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名,工业催化专业博士学位教师2名,硕士学位教师2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级人员比较齐全。学术团队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

研究生培训

该学科目前有6名研究生。环境工程硕士授权站

(一)学科概述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一级学科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前者着重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过程、机理、调控和防治规律及调控措施。后者主要是运用、研究和发展现代工程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达到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协调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目的。

西南石油大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创建于1986,2001年被两个学科(083002)授予环境工程硕士学位。由于本专业与多门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与应用化学和石油工程有着密切的合作。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环境保护是我校应用化学博士点的一个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石油工程中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特点是:

1,绿色油田化学与技术研究

绿色化学与技术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使我们的环境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清洁生产不仅是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油田化学在石油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油田化学绿色化是石油开发过程中实现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绿色油田化学与工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发无害、可降解的油田化学工作液,研究其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及处理方法。新型油田化学工作液应满足油气开发和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易于无害化处理。因此,它是油田化学和环境工程交叉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油气田开发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油气田开发废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排放环境不固定的特点,主要类型有钻井废水、洗井废水、酸化废水、压裂返排液、油田采出水和气田水。主要研究方向为:(1)废钻井液和钻井废水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酸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压裂返排处理技术研究;油田采出水(含三次采油废水)处理研究;气田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油气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油气田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由于油气田污染物的特殊性,一些污染物的分析往往需要特殊的方法,如高矿化度气田水中COD值的测定、各种离子和有机添加剂干扰下某些重金属的测定、天然气集输过程中天然气泄漏的快速监测、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痕量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石油工业污染的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使环境质量评价具有特殊性,如石油伴生气和天然气在大气中多点排放的扩散方式、油气田开发对局部和整体区域的环境影响、输气管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都是主要研究课题。

(3)学术团队

本专业共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实验人员2人,助教1人。

研究生培训

该学科培养了18名研究生,目前有25名研究生。应用化学博士授权站

(一)学科概述

我校应用化学学科成立于1978。1986为硕士授权,1996为博士授权。截至目前,博士毕业生10人。2004年获得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权利。2005年获化学工程与工艺硕士学位。

本学科65438-0992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获得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成为以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化学方法和化学品的应用及相关理论为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学科实力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2)研究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以化学药剂和化学方法为基础,覆盖油气工业的上下游工艺;在油气田勘探开发流体体系、油气田化学品和化工材料、油气田和油气加工厂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石油加工添加剂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有特色、有成果、有优势,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1,石油工质化学及工质作用机理研究方向

优质工作液在钻井、增加原油产量和提高原油采收率中起着重要作用。耐高温抗盐深井水基泥浆、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处理剂及其完井液体系、油基钻井液体系的研发,顺利完成了重大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并在国内各大油田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其中,两性离子聚合物处理剂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计划。被总行列为九五八个推广示范项目之一。“气井防气窜添加剂及水泥浆体系固井”这一关键问题开展以来,为国内防气窜固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有效遏制了高压天然气井的气窜,在国内多个油气田得到推广应用,开发了多种油气井固井水泥添加剂及水泥浆体系,使我国在防气窜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特别是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目前,常规无机酸酸化不能很好地解决深度酸化的目的。虽然大酸比、有机酸、粉状酸、多组分酸、缓速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酸化深度,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酸比大的井附近会出现较大的酸化孔洞,不利于地层的稳定;稠化酸会造成酸渣对地层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有必要加强深穿透酸液体系和技术的研究。

2.油气田化学品的合成开发及材料的经济应用研究。

目前,在我国化学驱研究(主要包括聚合物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化学驱)中,聚合物驱技术相对成熟,逐步形成了十项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特别是大庆等油田先导试验和工业现场应用的全面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聚合物驱的发展。基于分子设计理论,研制出国产表面活性剂-强碱配方体系,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价格下降50%以上,为复合驱工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复合化学驱与强碱配方体系的配套技术已基本形成。但在现场试验中,地层和井筒结垢损害严重,采出液破乳困难,严重影响了强碱配方体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核心问题是缺乏适用于弱碱/无碱复合化学驱油体系的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

3.环境化学与工程研究方向

目前,处理工艺不合理、技术不成熟、设备不配套、处理剂品种单一、效率低、处理成本高是制约我国油气田污染控制技术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总之,生态油气田的示范建设为油气田污染治理提供了巨大的化学品和工艺的环保产业市场。

4.石油加工添加剂开发应用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石油加工助剂和稠油开采技术中亟待解决的研究热点和关键理论技术问题。该研究对推动我国重油开采技术、馏分油环保脱酸技术和柴油非加氢脱硫精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化学的所有研究方向都面向油田化学添加剂、工作液、油气钻井、开发储运、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自2001以来,承担了127项国家、省部级油田合作项目,平均每年科研经费846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712篇(SCI、EI、ISTP检索论文141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7部;授权发明专利13;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

(3)学术团队

现有教授8人(其中1工科院士,3名博士生导师),60岁以下6人,45岁以下3人,副教授18人,讲师8人,博士8人,硕士20人。

研究生培训

本学科培养了21名博士生和215名硕士生。目前有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89人。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博士授权站

(一)学科概述

油气安全工程是油气工程一级学科下两个学科的博士点,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主要涉及油气开发、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减灾防灾技术、救援技术。在油气工程中,安全工程与化学工程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油气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

本学科从事油气生产安全、劳动者安全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它既有安全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又与油气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安全学科的交叉分支。

主要研究高风险气田建井过程中的风险源分析与安全评价、高风险环境下油气井建井材料的长期安全评价方法与技术、油气井井下安全应急控制用特种材料与技术以及高风险环境下钻完井添加剂的研发。

研究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评估与安全设计、地质灾害对油气长输管道安全的影响、常规工质安全隐患分析与防治技术、油气矿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油气田污染控制技术、能源和交通领域天然气关键安全技术。

(3)学术团队

本学科学术团队有博士生导师6人,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人,教授8人。有12名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团队知识、年龄和学术关系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各层次人员相对齐全。

研究生培训

目前该学科有博士生3人,硕士生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