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著名书院有哪些?
岳麓山东麓,是中国四大书院之冠。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刺史朱东采纳刘的建议,接受朝廷赏赐。祥符八年(公元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石舟,赠书《岳麓书院》。宋朝南迁后,书院于湖南绍兴元年(公元1165)重建。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张骞讲学时期,岳麓书院鼎盛,学生65438+万人。当时有一首民谣“书院道士三百,弟子一千”。他还称书院为“潇湘竹思”,并称之为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袁毁阿里海牙书院,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学刘必达,复建。此后,经过数次军事灾难和多次修缮,书院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0年)得到了极大的复兴。康熙赐书院“学达自然”的称号,乾隆(公元1736-1795)也赐书“道南正脉”的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学府,后改为师范专科学校。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搬到这里。1926,技术学院、商学院、政法学院合并,变更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1981-1987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壁上的“忠孝节”四个大字,是朱题写的。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一颗璀璨明珠。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千年,因其芳香浓郁、弦歌不绝、办学不绝而有“千年大学”之誉。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月65438+10月65438+3月3日,中国人民* * *和中国国务院明确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不同于官学。始于晚唐,盛于宋代,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7000多所书院。但由于时代变迁,世态炎凉,保存至今的书院少之又少,像岳麓书院这样被保存和恢复的书院屈指可数。古代书院是由社会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和普通民众捐资兴建的。一般都是培养维护,当然也是政府资助。学院的办学规模和水平不一样。下层书院教授和接纳蒙古族儿童,承担启蒙教育任务;中级书院可以出学者之类的学者。岳麓书院是一所高水平的书院,其讲师多为全国名人大师。入院的学生对经典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作诗基础,甚至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入选入院。“潭州三校”反映了岳麓书院招收学生和学徒的情况。据明代《鲁玉娥志》记载,“谭松之士,重在读书治学。岳麓书院外,湘江西岸重修湘西书院,州生月分较高,晋升湘西书院;还有高点的,升岳麓书院。谭人称‘三生’(《明史·鲁玉娥志》卷三)。由于师生水平高,加上多代名山领袖的辛勤耕耘,岳麓书院建起了井井有条的学校,奖学金丰厚。因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能为民所用的人才,成为湘楚人才的摇篮。人才的繁荣带来了学术讨论的繁荣。从著名的朱()张()会议到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从宋代理学到明代王雪:从朱、张、吴烈、、王夫之、罗甸、等大儒的著述,到老师、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学生之一)的真知灼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及其对湖湘文化乃至其他方面的深刻影响。因此,古代岳麓书院不仅是江南的教育中心,也是学术中心。它在历史上的几次辉煌都受到学者,尤其是皇室的青睐。宋真宗、李宗、清康熙帝、乾隆皇帝先后为其题名或赠书,使岳麓书院名扬全国,成为中国古代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与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睢阳书院(河南商丘)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四大书院中,松阳书院最近已恢复;睢阳书院早已湮没无闻;白鹿洞书院虽存,但办学早已中止。只有岳麓书院,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办学一千多年,一直是高等学府。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在国外世界罕见。有些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立时间比古月路书院少了一点风骚。比如岳麓书院,比法国最早成立的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神学院早281年成立。牛津大学,创建于12年底,也比岳麓书院晚建约300年。所以,当很多外国朋友走进这所古老而深厚的千年学府时,都流连忘返,惊叹不已。确实是真的。优秀的人,不是没有原因的。鸟瞰学院及其周围的风景是非凡的。书院位于风景区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青山掩映。湘江前方,碧波荡漾。名山秀水,前靠后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高度协调。从湘江西岸的牌坊到山顶,有一条古道与之相连,形成一条风景秀丽的中轴线,岳麓书院就建在这条中轴线的中点。书院海拔约100米,现占地面积25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医院门前,两旁是天马和凤凰山,犹如天然门户。古代有诸丈渡、刘地、迪美、永贵桥、翠微亭等景点。庭院后面,沿中轴线分布着近代修建的爱晚亭、佛塔、古路山寺、白鹤泉、蔡锷墓、黄兴墓等著名景点,其他景点散落在中轴线两侧。书院的正门、河西台、大门、大门、报告厅、御书楼依次建在中轴线上。文庙、专祠、半书房建在中轴线北侧;教学书斋、百泉轩、园林、碑廊等同样建在中轴线南侧。整个医院,大大小小的院落,错落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美丽的花和著名的树有不同的姿态;碑上诗词楹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代书院的特点,如研究经史、设问、作诗为对联、舞文弄墨等。岳麓书院现存建筑有长客厅、师生宿舍、教学报告厅、图书馆、文庙特祠、园林碑廊等。此外,第一庭院前的两个亭子(凤仪亭和香垂亭)、两个池塘(马殷池和洪门池)以及庭院后的参天古树和茂林修竹堪称国内外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物。如果把清人创造的书院八景(流塘、桃坞焙霞、风荷晚香、通音别经、曲剑、碧波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菜)进一步提炼完善,体现其美景,那就更美了。
为适应时代需要,岳麓书院于1903更名为湖南高等专科学校,1912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更名为湖南工业学院,1926更名为湖南大学。因此,古月路书院虽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古代书院的整体文物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由湖南大学修缮维护和管理。
古代书院的出书和藏书功能依然存在。该院有一支素养较好的作家队伍,他们著书立说,脱颖而出,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湖南大学出版社位于学院内,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相关学院的出版职能和传统。玉树楼修复后,其藏书日益加强。10年来,学院工作人员从全国各地收集、影印了一批有关岳麓书院和其他古代书院的图书资料,同时逐年购置了许多古籍和社科书籍。加上名人、校友捐赠的书籍,帝国书店的藏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现在这些书正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古代岳麓书院也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后修建了孔庙和一些专门的神社。孔庙(孔庙)是春秋末期为祭祀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著名弟子而建。莲溪寺是为祭祀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哲学家周敦颐(又名莲溪先生)而建。为纪念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朱和教育家、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张而建的四座真亭。为表彰朱栋、李、、、陈刚、杨茂元等先后建院的历史功绩,特设立六君子书院。船山庙是为祭祀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又名船山先生)而建。古代人到文庙专门的神龛去祭祀,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弘扬传统文化、激励士人的一种形式。然而这种形式毕竟是被封建社会粉饰过的。因此,民主革命开始后,这种祭祀活动在书院逐渐消失。这种祭祀形式虽然不可取,但纪念先贤圣贤还是有意义的,他们的哲学观和思想道德观念中的合理部分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留下的孔庙专用神龛,现在翻新供后人瞻仰,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这里曾是唐代李勃、李劼氏兄弟的隐居之地。李伯曾经养过一只白鹿,叫白鹿先生。后来李勃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办了一处梯田,名为白鹿洞。南唐时建成“庐山郭雪”,北宋初年扩建为书院,与松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为了了解南康军等事,朱曾在此主持教政讲学,并邀额、御书以赐,书院因此声名鹊起。后来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在这里讲学。
白鹿洞书院占地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书院“始于唐,盛于宋,继于明清”。现存建筑沿官道西由西向东串联而建,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燕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石头或砖木结构,屋顶是人字形的硬峰,颇为典雅淡泊。
书院的门楼由主要建筑组成,如凌星门、池畔、李生门和李生庙。
门楼高约6米。砖木结构,四坡二层。顶楼,四斜脊,尖斜。屋檐下是一面长长的砖墙,上面装饰着趾瓣和棱形图案。二楼和楼上一样,房檐下用砖砌的方砖柱。门楼上镶嵌着明代江西使臣、文学家李梦阳题写的“白鹿洞书院”的条幅。
凌杏门,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南唐知府所建,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南康知府苏葵重修。原为木结构,南唐知府周祖尧为石牌坊而建。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邢星”意为“文星”,意思是这里人才济济,寓意为国家培养人才。门为牌楼,六柱五室,二层由石梁相连。中梁刻有枝桠牡丹,石质鼓胀,海波纹,刀法粗犷凝练。
在棂星门的后面是池畔。历史上,龚雪前面的水池被称为池畔。“潘哲教书”。这个水池是长方形的。池上有一座拱形石桥,桥的两边有花岗岩栏杆和围栏。原名潘桥,现名状元桥。
礼贤门是书院的正门,最初被称为大师庙门,或大成门。宋九年(公元1182),朱赐南康之君三十万元修建。十扇门,木质玄关式,是镂空的几何图案,裙摆是平面板,两边是阁楼、硬顶和屋顶的东西头饰。正门有四柱五室。总长度为22。10米,高7米。30米。门楣上挂着“真学问之门”的匾。
礼乐寺,又称大成殿。建于宋惜春九年(公元1182),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场所。该寺为宫殿式,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木柱支撑,有20根大木柱、石柱、浮雕枝,为明代遗物。殿内四柱三室,殿墙上有12根大木柱,四周有砖墙和回廊。寺庙平面长20米。59米,24米宽。44米,重檐九脊,交错拱门,灰瓦白庙,雄伟壮观。殿外重檐中间挂有“礼殿”竖额。寺内有一尊唐代吴道子雕刻的孔子像。匾额上挂着唐的手书“老师的名表”。后墙左右两侧,有朱熹书的“忠、孝、廉、节”四大石碑。展览中有“四火柴十二哲人”的石线雕像。香烟一年四季比比皆是,让儒家有点禅意。
书院门楼西侧是紫阳书院。主要建筑有斋藤优子庙、包公庙和丹桂阁。
斋藤优子庙,建于明朝第三年(公元1438年),是供奉朱的。神社是砖木结构,坚硬的山顶,灰瓦白庙。平面呈长方形,有四根柱子和五个开间。祠内有朱自画像的中性石雕,似张所书文公庙碑文,右侧竖立白鹿洞书院学规,上挂唐手书“学而优则仕”的金匾。步入寺中,总有一种“南渡儒生,君子为先”的观念。
在斋藤优子庙的西边,共工庙首先供奉的是李伯等“对洞穴有贡献的学者”。原名万神殿和三贤寺。明朝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普在福建。李波、周敦颐和朱。程颐、程颢、张衡渠、陈辽翁、陶渊明、刘锡坚也很荣幸。神社是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和规模与斋藤优子庙相同。
丹桂阁,位于庭院正中,建在长方形桥台上,木结构,歇山顶,四坡式,四坡式,砖脊,四挑檐,四根木柱支撑,斗拱支撑,花岗岩圆柱柱基,平面。中立《紫阳捧丹桂》碑,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曹秉钧在岭南所作。
书院门楼东侧是白鹿书院。这组建筑是书院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其主要建筑有榆树阁、明伦堂、白鹿洞、四仙台等。
御书阁建于惜春八年(公元1181),原名御旨楼。现为收藏唐的《十三经注》、《二十一史》、《古代文学笔记》、《斋藤优子全书》等而建。亭子是木质建筑,两层,平面方形,四周有走廊。二楼正中有一竖额“御书亭”。仙殿顶
亭子是木质建筑,两层,平面方形,四周有走廊。二楼正中有一竖额“御书亭”。宫殿的顶部非常壮观。亭外柱上有题词:“泉清可洗砚,山秀可藏书。”
明伦堂,又名义伦堂。明朝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普在福建。砖木结构,白庙灰瓦,人字硬顶,四开间,前有走廊。明伦堂是书院教书的地方,所以有鹿与游相忘的地方;春峰反映在对联中,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以获得“仁和智慧的天堂”
当初,白鹿洞以无洞闻名。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秦望祭山开穴,写下《新开穴报进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言和雕了一只石鹿,放在洞中,并题写了《石鹿记》:“自唐朝以来,白鹿洞名满天下!但若史远,则鹿存,洞破矣。”“这是一个名字,但不是现实。”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凝练。石鲁之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主熊撰写了《小司马大中成与蔡公复兴白鹿原书院记》。洞穴由花岗岩制成,呈券拱状,高4米,宽4米。15米,6米深。35米。洞的右侧有石阶,可以爬上楼梯到思贤台。
思贤台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江西巡捕曹边建亭,寓意“见台思贤”,故名思贤台。露台平面呈方形,亭子为木结构,露台平面呈方形。它歇息在山顶,双层拱檐,中间有门,四面有木花窗,前面有花岗岩围墙。戏台四周有石栏,柱内有石雕,横崖有《理学源流》一书。刘诗阳写了《四仙台》;秦代书《杨知初》;李梓源写道,“空中楼阁,润物细无声干坤。”
白鹭书院的东面是燕宾馆。它的主体建筑叫冯春楼,木结构,歇山顶,上翘角,香檐。它延伸到楼下,由四根圆柱支撑,形成一个阳台。宽度15米,深度8米,共两层。它看起来庄严而宁静。招待客人。大楼两侧有两排厢房。
在格非刘丹的古建筑群中,数百座历代题写的纪念碑摆放在东西走廊,为书院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氛。
学院建筑的主体建筑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上。如果把这座建筑比作一场“凝固的乐章”,那么其中的戏台、厅堂、亭台、殿宇就是这场乐章中色彩斑斓的段落,充分表达了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主题。看着五颜六色的牌匾对联,数百座概念性的古碑,书院里密密麻麻的香花,无不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关石道Xi医院门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上有一座古桥,叫枕流桥。桥是石头做的,两边有护栏,横跨官道河。桥下溪水奔流,石枕,以朱熹书《枕流》石刻而得名。桥长为12。5米,3宽。2米,约10米高。它最早是由朱于宋八年(公元1181)所建,当时是一座木桥。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南良心府杨树基重修为石桥。李梦阳《睡桥》诗:“峡急,桥旁石激;我在桥上听了很震惊,夕阳人家是独立的。”描述了这座桥的危险。
官道溪的摩崖石刻上,有“白鹿洞”、“隐藏处”、“钓鱼台”、“洗石”、“流杯池”等铭文。石刻营造了深厚的文化氛围,真正体现了“春声松韵一点点文艺,白石寒云清”的韵味。
“莫问没有空无一人的外事寺庙,所以我有兴趣与这座山分享同样的经历。”。白鹿洞书院正是以这样的独立精神和超然情怀,塑造了她的不朽。
第三,松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以北3公里的季峻峰脚下。因地处嵩山之阳而得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业年(605 ~ 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春、冬两季,两次来潘,以松阳关为宫。五代以后的唐朝清太元年至三年(934 ~ 936),进士庞氏曾在松阳讲学,后改名太乙书院。宋道年间(995 ~ 997年)赐名“太师书院”,授九经史,校官数百人。宋(1035)第二年,命名松阳书院,设院长负责书院事务,并划拨100亩办学用地用于开支。著名儒者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人先后在此讲学,一时名声大噪。金大定年间(1161 ~ 1189),书院更名为承天宫,明代重修后更名为松阳书院,并建有双向殿。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枫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复建书院,多建楼阁修缮。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道,成效显著。嵩阳书院在金、元、明、清等朝代经过多次补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密。特别是清朝康熙年间(1662 ~ 1722),先后修建了万神殿、讲经堂、三贤殿、利泽堂、藏书楼、道观、博悦斋、三义斋,并增设了场墙。
松阳书院的建制古朴典雅,中轴线上有五栋主楼,回廊齐全。最开始是卷帘门3门,依次是祠堂、讲堂、道观、藏经楼。中轴线两侧有“朱成庙”、“利泽堂”、书屋、书房等。松阳书院的建筑与寺院不同。多是灰瓦覆盖的起伏岭硬山房。现有房屋100余间,面积1000平方米。
院内原有古柏3棵,其中1棵已毁,仅存两株,名为“将军柏”和“二将军柏”,树龄均在2000年以上。院内还有明代登封县地图碑等几十座碑,院外还有著名的“大唐松阳圣德之感碑”。
6月20日1963,被原河南省人委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山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在宋真宗,宋州(今商丘),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升为南靖。1009年,宋真宗正式授予该院应天府书院的称号。在宋仁宗,应天书院于1043年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应天书院的前身是晋末杨云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此后,通过其学生齐的努力,它发展和产生了许多人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安就是其中之一。此后,在曹诚等人,特别是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范仲淹等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这所学院已经不存在了,政府正计划重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