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为什么会成为安徽的省会?

1949年合肥解放时,由于安徽巢湖以南大部分地区没有完全解放,中共中央临时在合肥设立皖北行署,随后渡江战役总指挥部设在肥东。芜湖解放后,中央政府在芜湖临时设立皖南行署。1952年,中央决定将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合并,重建安徽省。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合肥。

虽然建国初期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将安徽列为沿海省份,但不可否认的是,省会从安庆沿江迁至合肥内陆,使得安徽在政治心理上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省份,因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航空运输能力几乎为零,铁路运输能力极其有限。长江,作为“中国最大的水系”,对安徽来说意味着什么。合肥虽然位于安徽的地理中心,但却远离贯穿安徽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所以交通相对封闭。而且解放前合肥只是一个不到5万人口的小县城,连两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各方面条件相当简陋,很多基础设施都要从零开始。所以安徽发展的视野长期以来主要局限在合肥周边。但是合肥发展了这么多年,长丰在下辖三县不变之后,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合肥周边的六安、巢湖、淮南等城市,并没有在合肥的带动下富裕起来。经过几十次努力,合肥经济总量以1984超过芜湖,以1989超过安庆。到2005年十五末,合肥的经济总量只有850亿。再看看周围的其他省会城市:2005年,杭州的经济总量是2900亿,南京是2400亿,武汉是2200亿,郑州和济南是2000亿,南昌是165438+。现在稍微有点经济知识的人都明白,把一个原本是县的地方建设成省会的经济成本,比把一个原本是市的地方建设成省会的经济成本要大得多!不可否认,合肥从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小县城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是以过度消耗安徽的“活力”为代价的!事实上,上世纪50年代,安徽很多省领导就感受到了合肥的局限性,有了将省会迁到条件更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为了“斩断”这种想法,让安徽的领导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毛主席借视察安徽、命名新成立的“安徽大学”之机,以书信形式向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圣明确表示,不同意将省会迁至芜湖!这封信现在就刻在安徽大学南门后面的墙上。毛主席坚持把省会留在合肥,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很多地方都有土匪,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台湾省岛内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反攻大陆。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十字路口。把省会放在长江边上的城市,有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长江沿岸战略重镇如南京失守,敌人将依托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随波逐流,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在环绕合肥300公里的方圆,东部、南部和西部是山区,北部是平原。也就是说,如果部队在东、西、南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这里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可以缓冲敌人的进攻,便于发起反攻,并在前进前准备好物资和人员。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把省直机关和企业定位在合肥,把外地的资源集中在合肥,发展周边县市的基础军工企业,就是为了这个军工目的。整个安徽省就像一个军事泄洪区,一个军事缓冲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合肥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没有太多经济发展的考量!

安徽,简称“皖”,是合肥的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北纬114° 54 '-119° 37 ',北纬29° 41 '-34° 38 '之间。安徽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母命名。

安徽晋江引淮河,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它南北跨长江、淮河,新安江贯穿其中,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管辖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形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众多,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四大文化圈。徽商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明清时期,安徽商人将贸易拓展到东南亚、日本和欧洲,留下了“无徽无商”的好名声。安徽自古重视科研和教育,具有创新精神。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安徽、江苏、上海、浙江* * *组成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荣获中国最幸福省份荣誉,被列为全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进入中上收入快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