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清华图书馆的历史是怎样的?

清华风光的“老图书馆”

2012 11.2,清华大学图书馆迎来百年华诞。90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愉快地出席了会议。他深情地回忆说,每当外地的朋友来清华,总会去看中国最精致的图书馆。

这是清华人引以为豪的老图书馆。于2009年3月1965438+首次完成。1928年,清华大学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收藏逐年大增。1931年11月,大楼扩建完成,增加了中、西两栋楼,与东融为一体。图书馆面积增加到7700平方米,藏书30万册,阅读座位700多个。不久后,朱自清教授成为图书馆委员会主席。

尽管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在学校恢复后,图书馆也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除保留珍贵古籍和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外,开始重点收藏工程书籍和进步文学作品。1966的收藏量达到了135万卷以上。

宽敞明亮的大厅,幽深静谧的书库,仿照欧美新防火方式,地面厚磨砂玻璃透明地板,建筑风格依然时尚前卫。

上世纪30年代,泡泡图书馆被清华学生戏称为“挖矿”。每天开门前,总有许多渴望的年轻人在排队,准备冲进图书馆,去探索这个充满知识的宝库。

其中有一位从入学那天起就立下“横扫清华图书馆”志向的奇才——钱钟书,一位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一代宗师。与他在清华校园相识并相恋的妻子江洋先生曾说:“我在很多学校读书,最喜欢的是清华;在清华,我最爱清华图书馆。”

这是西文阅览室大厅东北侧的一张长桌。就是在这张普普通通的长桌上,1933年还在伏案求学的曹禺,写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不朽的《雷雨》。

走在老博物馆东侧的环形楼梯上,仿佛走在历史的长廊里。这里现在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保存着一批两千年前的珍贵竹简。一行行古朴的文字,都在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的遥远而神秘的源头。

几经风雨,百年变迁,不变的是清华学子的严谨与勤奋。

它静静地矗立在这里,永远是清华人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