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如何备课?

努力学习,是每个刚走上大学讲台的青年教师的心愿。所有的新老师都知道,上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备课的质量决定的。但如何备课好,如何让新老师少走弯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不太清楚。我在这里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对新老师有所帮助。

第一,心里要有学生。为了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年龄和时代特征;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兴趣、需求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研究。研究之后,我们应该做出更准确的预测。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对自己课程的态度,结合教学内容帮助他们解决那些思想问题。注意让学生做好学习法律的准备,考虑如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第二,一定要吃透教材。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所有必要的教学材料。作为教师,要努力达到对所教教材“理解、渗透、转化”的程度。意思是你首先要“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搞清楚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基础理论及其脉络。二是理解“彻底性”。当老师不同于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找出哪些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什么?在把握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同时,要找出影响整体内容的关键内容有哪些。也要搞清楚有哪些难点和疑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觉得有什么困难,会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心中有数。同时也要明确自己所教的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文化”有两个要求:一是要通过我们的学习、研究、理解、记忆,把书面语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口语,并流畅地表达出来。虽然对新老师来说比较难,但是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千万不能面面俱到。很多新老师的课堂教学问题都涵盖了。很多学生自学起来很简单的东西,我们不需要讲。这样你就有精力去“融化”重点、难点、疑点。可以解决新老师容易出现的满堂灌问题。第二,千万不要背书上的书。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一字不差地背诵这本书。这种“背枣吞枣”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也是新老师的通病之一。“文化”的第二个要求是把我们的思想和激情;把我们对学生、对事业、对祖国的爱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这是教师需要永远追求的。希望新老师一开始就要关注这个目标。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目前,我国高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很多新老师也是这样学习的。我说的你听,我说的就是我考的。但是我们考虑过吗?这次谈话的效果如何?学生愿意听吗?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想逃课?当然,这不全是教学方法的错。应该讲,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要求,内容的需要,整体的效果,我们应该增加一些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导读法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应该是对我们每个教师的要求。

第四,追求完美,但切忌完美主义。新老师可能会说我们的教学问题太多,不敢追求完美。但实际上,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老师害怕被卡住,害怕离开教案。害怕卡住是工作中的完美主义。新老师对内容不熟悉很正常。如果你忘记了,你可以看一看,但不要离开它。即使说错了也会马上改或者灵机一动问学生,我说的对吗?无论哪种方式,都可能更好。“这种公开承认缺陷并随意解决的习惯在模范教师中最为普遍——他们也被学生们视为最有知识、最有能力、最受爱戴的老师。”《给大学新教师的建议》P23。有的老师课没上完,脸就红了。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别人还没上完课,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但学生并不买账,效果可想而知。还剩下脸红的时间,还没说完都是完美主义。所以我说,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是要克制完美主义。真理前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第五,注意板书的设计。有些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这个问题。课堂上的板书有的太简单,有的太乱。板书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和学生直接交流,主要靠语言和板书来表达。教学生一听就过去了,而板书体现的是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留下来,学生可以边看边思考。

备课时要设计醒目的板书提纲,并考虑其科学性、艺术性、组织性和启发性。永远不要在黑板上乱涂乱画。写什么,什么时候写,写在哪里,如何突出重点,如何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什么时候擦掉,哪部分擦掉,哪部分保留,这些都是备课时要设计的。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我不提倡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因为不利于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切记不要制作电子版教材,要用干练的文字和简洁的图表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深入思考。必要时可利用动画、视频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要重视“再背课”。“重新备课”就是在每次课后,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学生的反应、效果对比、教学后的评价、教学中的新感受、新认识,写在教案的备注栏里,以便随时发现备课和讲课中的新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很多老师都注重课前备课,而忽视了课后的“再备课”。很多高校老师的“重新备课”已经被教学日志取代。但是我们知道,教学日记是学校教务处对教师教学的一种管理工具。虽然起到一定的教学反思作用,但与“重新备课”有本质区别。“再备课”既是对课前备课的检验,也是对课前备课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报1993年3月9日高如芳每一个有志于教研的新教师,都要注意“再备课”的好习惯。

“课内好坏,功夫在课外”,这是我自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体会,希望能对大学新老师备课有所帮助。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认真对待,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