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母校记忆散文随笔:我的母校情结

现在每次回忆起大学生活,我都深深地感到,是母校的包容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改变了我,塑造了我,让我从参加工作以来,在新闻宣传、文秘工作、一线生产组织、后勤管理、党务等各个方面都能安下心来。虽然我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我没有辱没母校百年的荣耀。以下是我的母校记忆随笔:我的母校情结,希望你喜欢。

我的母校情结——大学母校记忆散文随笔

1993年7月3日是我大学毕业离开西北师范大学的最后一天。从那时起,我的母校陪我到了西部的戈壁深处,从甘肃的玉门油田到新疆的吐哈油田。我在戈壁滩工作了20年,但这种情结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越积越多。

在戈壁滩工作,为了记录石油人为石油而战的工作场景,我爬上祁连山脚下的妖山,翻越天山,涉过险滩,穿过草原,走遍了柴达木盆地、冷湖、涩北、花土沟,还爬上了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在中蒙边境的大漠深处执勤。一路走来,必然会有很多艰难困苦,也会有孤独无助的日子。此时,母校情结成了我渡过难关、消除孤独的精神动力,催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尤其是在中蒙边境三塘湖油田所在的牛圈湖长期值班的日子里,每天看着拉甫提克山和莫钦乌拉山上的雪,母校情结就会发酵成我对母校和大学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回想我的大学时光,印象最深的是母校的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在贫困山区,父母双亡,生活不够依靠的农村孩子来说,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山村突然踏入大都市,上名牌大学,可想而知。但是,母校的包容融化了我内心的恐惧和不羁的外表。当时我的电教系班主任、陶立志、杨改学、王老师给了我无数的精神鼓励和生活关怀,让我感到温暖,使我能够完成大学学业。

母校另一个令我难忘的是她的人文气息。母校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科设置为这种人文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组织的独立建立为这种人文氛围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当时学校有很多社团:诗词社、摄影社、书法社、武术社等。,经常开展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加。作为一名工科生,我固执地偏爱文学写作,所以我选择了加入诗社。通过学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我认识了当时活跃在甘肃诗坛的贺莱、李老乡、杨逵、、桑梓、、叶舟、唐等。诗社最开始是王安民组织的,后来是徐兆寿,再后来是严俊,基本上学生都是历史系和中文系的文科生,我是电教系的。徐兆寿和小银给我打电话了?电工?。那时候我们经常在校报、电台发表一些诗歌,偶尔也会在外面的大刊物、诗刊等刊物上发表。我还获得了全国学联组织的征文活动。也是参加这些文学活动,接触这些诗歌前辈或者老师,给我一些写作技巧,对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真的有帮助。

现在每次回忆起大学生活,我都深深地感到,是母校的包容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改变了我,塑造了我,让我从参加工作以来,在新闻宣传、文秘工作、一线生产组织、后勤管理、党务等各个方面都能安下心来。虽然我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我没有辱没母校百年的荣耀。今天,我在母校110周年校庆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