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中心和零售布局
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内容基本可以概括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当一个理论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时候,十有八九是神秘的。但是这本书只有两块内容。在前四章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心地理论及其理论模型的发展和现状。后四章论述了零售业布局与中心地理论的关系及其应用。
首先,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其中,作为中心地理论的基石,基尔希纳的理论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贯穿全文。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尔(Christelle Christelle)研究了德国南部城镇的等级、规模、数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概括了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之间的关系,正式提出了“中心地”的理论概念。20世纪40年代,廖氏在企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推导和经济理论,得出了与克里斯特尔完全相同的区位模型——六边形,并论证和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如果六边形的每个端点都有六个村庄,那么对于这六个村庄,相同的最近距离一定是中心点。你可以大胆想象一下,人的生活需求和行为一定会在这个中心点发生质的变化,人会在这里交易和聚集。也许这个地方逐渐出现了寺庙、诊所、市场甚至行政中心,基尔希纳中心就是这么来的。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心位置的基本模型是六边形而不是圆形?或者其他形状?这本书看了一半,不明白为什么不圆。圈子不是更符合消费辐射半径的理论模型吗?在这一点上,廖实认为,在满足线性需求曲线的条件下,同样面积的六边形比矩形等其他形状的单位面积需求量更大。在1981中,另一位学者穆里根也指出:在均衡状态下,如果是六边形的市场区域,获得正常利润的商人数量一定是最多的。
在中心地理论中,中心地是提供中心商品或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或服务是指在少数地方生产和供应,在大多数地方消费的商品。
中心性是指中心场所相对于中心场所周边地区的相对重要性,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场所发挥中心作用的程度。
由于中心化程度的不同,中心地可分为高级中心地、中级中心地和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但高级中心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中间还有一些中间中心,他们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
例如,高级中心位于其服务范围的中心,六个低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端点,低级中心有自己的服务范围,在其端点分布有六个低级中心,以此类推,直到最低级中心和服务范围。就像北京是华北的最高中心,周围几个二级城市是六边形的辐射端点。天津,在这六个端点上,也有自己的六边形辐射端点,向外低一级。
他们认为,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区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的重要因素,由成本、时间和劳动力三个因素决定,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着经济距离。虽然沙舍夫斯基的理论属于中心论中的先行者,但他们的理论很快就被后来者筛掉了。因为这个理论是基于假设的。比如,地区是一片没有阻隔的平原,地区有充足且分布均匀的资源,居民及其购买力是持续分布的,但在现实世界中,这并非不可能。这就使得中心处的布局无法完全按照理论形成标准的【六边形】。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县城很小,北京却很大?为什么广州和佛山是分开的?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雄安新区为什么选址在那里?肯定有一些因素默默地主导着这些。
这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关于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在这本书的第6页,贝里提出:也许决定中心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是政府住所的选择,因为政治中心比普通中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光顾和服务的机会。
同时,在这本书中,贝利研究了美国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城镇,他发现19世纪的中心的整个系统几乎完全是以铁路为导向的。这个也很好理解,有火车站的地方,容易致富。想富,先修路。
中心最密集的区域是铁路沿线,中心的差距与铁路不便造成的居住分布差距是一致的。这些铁路沿线城镇中心之间的距离与相应的周边居民区之间的距离是一致的,正好符合六边形的基本理论模型。
但实际上,一个地区的中心地是有不同的层次、规模和功能的。级别越高,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功能越复杂。这一普遍规律可以作为中心地布局的原则,应用于商业布局、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
因此,第三个因素是中心自身具有市场吸引力和聚集能力,功能组合丰富的高层次中心比低层次的小规模竞争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比如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北京对他们的吸引力会比其他城市大。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心地理论才逐渐被地理学家完善,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卫·哈夫在1976中提出的:不同级别中心地长期人口变化的理论模型。
哈夫认为,基尔希纳模型是静态的,不科学的,因为它缺乏延续过程。他认为,在基尔希纳理论的基础上,人口流动应该遵循几大原则:一是某个中心区域在每个周期都有固定比例的人口迁移,二是人口迁移应该是双向的,有进有出。而且,人口迁移要在一定的中心区域内。
气呼呼地说,人口流动的状况,最夸张的情况将属我国的春运高峰。当然,现在春运高峰需要现代遥感等大数据的检验。显然,哈夫的理论也被后来者筛了,因为哈夫的模型无法解释春运热潮!
直到1981年,Allen和Sanglier在white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城市空间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它也可以是一个城市演变的模型。
这种模式增加了集聚不经济的因素,即通常所说的运输成本。因此,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城市化有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心增长集中在少数相对较少的定居点;第二阶段,由于通勤成本水平较高,居民开始向外分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城市化现象。第三阶段:居住的反城市化带来了部分城市功能的分散和中心核心的衰落,比如老城区成为了老小的代名词;第四阶段,随着分散模式的发展,一个城市出现了很多副中心,城市内部的竞争出现。
看看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是我们今天在中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宇宙!从古至今称为宇宙,四方称为宇宙。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时间和空间。
令人惊奇的是,中心位置理论做到了这一点。该书第三部分以市场的周期性为时间线索,以中心地地理范围的变化为空间尺度,详细论述了现代中心地理论与市场零售业发展的关系。
中心地理论是从克雷布斯发展而来的,每次都有点片面。虽然有卫星遥测等一些先进技术,但中心地的理论模型还在发展中。试想一下,如果高铁作为本世纪的伟大发明,会对中央地方产生什么影响!?再大胆想一想,如果未来有个人飞行器呢?中心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理论基础都在这里,前人已经准备好了石头让你踩。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六角中心地理论,但是如何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个理论,在本书的后半部分讨论。
如前所述,六边形的两端各有一个村庄,它们会聚集在中心的正中央。对于村里来说,需求不高,活跃度低,需要他们约定一天,集中相互交易。在中国,这种周期性的聚会被称为“集市”。这个小周期里也有一两个高潮,我们称之为庙会、春交会等等。这就是本书第五章提到的周期性市场理论。
为什么提到周期性市场的经济理论?因为后来者对基尔希纳模型的经济要素并不满意。
比如斯金纳对解放前中国的阶段性市场研究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但在这个著名的案例中,解放前中国周期市场的低级中枢市场基本符合克日涅夫斯基的理论基础。这要归功于中国华北、华东广阔的平原和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
不幸的是,一旦现代交通系统出现,最底层的中心开始衰落。就像我们今天哀叹消失的村庄一样。因为高铁、高速公路等发达的物流运输系统,使得基层的村民很容易与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取得联系,或者将货物运输到北上广。显然,这将为村民节省更多的中间环节,增加多样性,为更先进的中心地区降低成本。所以他自然要绕过更低级的中心,比如乡镇、县城。长此以往,这些县乡必然会逐渐减少活跃度,甚至最终消失。这里有一个反传统的过程。
中心地理论在商业规划发展中的应用将更多地考虑地区之间的人口密度、购买力、交通条件等因素。
在零售业中,Huff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他为研究商店建立了选择[显示偏好]的概率方法。通过偏好概率,可以判断消费者的实际行为。哈夫模型认为,顾客光顾一家商店的概率等于该商店的效果与顾客能考虑的所有商店的效果之和的比值。哈夫模型对购物中心市场份额的预测也非常准确。
在这本书的后面,市场地理和门店选址研究的逻辑框架是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主流发展研究思路。贝瑞在书中把他分为市场调研、参数、市场策略三个部分,这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书中很多方法论可以直接使用。如本书所述,每个购物中心的吸引力与其规模成正相关,与离社区的距离成负相关。用地产商的话说,体量越大,辐射范围越大。
在本书的第四部分,Berry讨论了中心地理论在区域和国土规划中的应用。最直观的案例就是各个城市的规划,关系到我们个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收入和家庭发展。
谈到中心地理论,就不可避免地要回避区位理论。作为人类征服空间环境的一个侧面,区位理论是为了寻求合理的空间活动而创造的理论。如果用地图表示,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各种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其他客体的位置,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说明和解释,以探讨其形成条件和技术合理性。
由于其实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区位活动已成为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将区位与中心地理理论结合起来呢?
荷兰发起了一个在埃塞尔湖周围开垦土地的项目,并设计了两个市场中心系统。许多实例表明,中心地理论被区域和城市规划者用来规划地方商业中心和商业城镇,指导区域发展。中央的地方离不开地区的发展。
在本书的最后,在《区域内部增长理论》中,作者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组织主要有两个要素。一种是等级结构的城市体系;另一个是影响周边每一个城市,与大都市相称的服务范围。
因此,他们认为经济变革的驱动力有三种方式同时在城市系统中传播:
首先是从大都市中心向腹地扩散。你可以通过江浙沪海运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点。
二是以[层级扩散]的模式,在城市等级体系中从较高级别的中心向较低级别的中心扩散。
三是通过【辐射效应】从市中心向周边扩散。
然而,社会和经济活动往往非常复杂。如前所述,由于经济活动的变化是从较高层次的中心到较低层次的中心,这就需要像广州、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保持持续的创新,才能给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带来持续的繁荣。
我们看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基础更好,经济规模更大,在招商引资方面有更大的优势。这使得其区域经济增长更具后劲,而胡焕庸线以西等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在中部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将扩大地区经济差距,最终削弱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两年很多城市频频放出吸引人才的大招了。
这是整本书《商业中心与零售布局》的大致结构。
本书从沙舍夫斯基的中心场所出发,论述了中心场所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心场所理论的各种模型和案例,零售点布局的要点,以及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宏观理念。可以说理论充实,逻辑严密,论据翔实。可以看这本书里的屠龙技巧,也可以看这本书里的城市申请指南。
虽然中心地理论还处于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但就是这样一个研究课题,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的诸多领域。
现在遥感技术改变了地理空间数据的来源,人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掌握地球表面系统的大空间、长时间的系列系统数据。卫星可以在18天内发回一组全球图像数据。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绘制地图,在目前的计算机水平上可以准确、快速地处理和分析遥感数据,为中央地方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数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