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海报设计——海报设计的传统表现形式有哪些?
以我平时的选片偏好为例,决定宣传海报的设计美是否吸引我,是我的一个关键因素。换句话说,我认为好的海报应该有强烈的欲望让观众想去看电影。对于一个海报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他对电影的深刻把握和视觉手段来展现电影背后的东西。如果他把握住了影片的调性和剧情,表达的很巧妙,那么我认为这是一张成功的海报。国际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曾说:“一幅好的海报应该用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用文字。”
近年来,故宫文化创意潮流的兴起,不知不觉拉近了我们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距离。我个人喜欢这种传统、古朴、典雅、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以我就停下来品味一下下面这些具有东方美学设计的影视海报~
印象最深的是这张《妖猫传奇》的海报。画面刚进入眼眶,映入眼帘的是浓浓的手绘细致气息。书法呈现的“妖猫传奇”三个大字,在充满冷色和中国美学元素的背景下,十分醒目。画面构图对称,画面上方的凤凰半隐在蓝色的水雾中,表情轻微。画面主体的龙脸,其实是猫这种生物顶上的一座古楼,两侧的蓝色牡丹花映衬,仿佛在暗示猫和牡丹所代表的女性,以及女性因为这座古楼而坎坷的命运。
综艺节目《我们来了》的海报中有一张应该是旗袍上当地刺绣的特写。透过这样一件由金线编织而成的美丽典雅的礼服,似乎可以一窥穿旗袍的女嘉宾们的曼妙身姿,不禁让人期待,一探究竟。
我被这张怪物狩猎的海报惊呆了。首先,整个画面的氛围非常写意,突出了水墨画的空灵意境。捕妖者在风中挥舞着鞭子,毫无畏惧地站在一座山前。挺直的脊背让我们做好了恶战的准备,双方似乎剑拔弩张。这样的画面让人想去想。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海报,用的是一幅急需修复的古画。图片正下方一些文物破碎的痕迹清晰可见。有强迫症的人肯定不会把这么好的作品看成是一种被破坏的状态。我个人认为纪录片中修复文物的工人对待文物的细腻程度和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一样。文物的每一处痕迹都要尽人皆知,修复如新。恢复它们原来的样子,让它们起死回生,仿佛画还处于被撕裂的状态。修复后,画中的竹林仿佛随风晃动,两只鹤下一步可能会展开翅膀迎风飞翔~
《白蛇传》的国际海报似乎是国际视觉效果和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结合。整个画面用空白的方式很好的烘托了意境,带领我们将焦点转移到白蛇眼中的场景。一滴即将滴下的泪,会在眼中朦胧而美好的记忆世界里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气氛,却在寒冷中有一点温柔和温暖环绕在心间。我觉得我不需要剧透,所以我知道我在虐心。
前段时间火的郭曼代表作《哪吒》,真的不得不说,这里选了一张关于太乙真人的海报,就像大家都是从电影院出来吐槽一样。这一次出场的太一真人真的让人耳目一新,与大家心目中的神仙模样大相径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骑着猪坐骑,喝得像狗一样的傻仙女。整张海报都是手绘线条和色彩。太乙是一个真人,悠闲地躺在猪背上,张着大嘴喝酒。他的肩膀上面,是各种水果,金银首饰,文物,下面,是各种金元宝。这个背景也衬托了人物的爱好。右边的绿色莲花似乎是哪吒的隐喻。
因为小时候在港版《封神榜》里看到,哪吒闯祸杀了龙王三太子之后,天兵会下到人间来谴责他。为了不拖累父母和陈塘关的百姓,他选择了自杀。
他死后,他的师父太乙以莲藕为骨架,以荷叶为肌肉,终于使哪吒起死回生。我还记得哪吒用莲藕当尸体复活的那一幕,所以从那以后,我看到莲藕或者莲藕就忍不住想起哪吒。
哈哈,毕竟哪吒,复活后的莲藕,满满都是宝啊!不信你看看
海报设计的传统表现形式有哪些?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以“画面”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一种与传达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是一种不寻常的充满信息和交流的传播载体,它往往能让人在不阅读、不提示文字的情况下,一眼就能迅速识别出图形所传达的内容和意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埃尔·孟德尔(Pierre Mendel)说:“海报不仅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理解,它还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和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充斥着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和“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现象十分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就是它的终结。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不仅达不到“世界水平”的目标,实际上是在走向衰落之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发现一些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幅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能够识别、分析、诠释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色”。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找正确的方向,也要为国际招贴艺术设计的丰富提供把握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招贴设计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对招贴设计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1.学习艺术技巧。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艺术还是民间艺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通过历代画家、艺术家、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时期的绘画到明清时期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服饰、面具等,充分体现了宏伟与灵巧、古朴或精致、工整或粗放、热情或典雅、朴素或奢华等各种技法。无论是国画的笔法,还是刻圆的纹饰;无论是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些都为现在的海报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由”纸坊创作了一幅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使用了传统手工纸的毛边。宣纸上竹纹的变化构成了中国山水自然绘画中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无拘无束的人文气质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整个海报制作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作品的风格凸显的淋漓尽致。对于今天的机械工具来说,计算机技术带来了单调表达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达在现代手段和智能手段的协调中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中学习。
中国文化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了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图案。它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的意象,以及一些广为流传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和景物,以及一些既定的事物和组合。比如梅竹松的三友象征忠贞不渝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和鱼寓意“年年有余,岁岁年年有余”,喜鹊和梅花寓意“喜气洋洋”。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图形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先生所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原始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色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乏味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如韩以冰裂纹(开场片)为创作理念,结合汉字语录和《苏州印象》海报。开篇图案窗格和“三分水”的笔法构成“周”字主体,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匾额中的“苏”字,以示苏州。背景以山川的影子和一只船的照片为背景,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的诗意意境。
3.从思考中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辩证性、因果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相互联系,其思维过程强调综合和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物我不分”、“成事在天”。他的思想来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儒、禅,是原始朴素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技解开一些知识密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现代科学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混沌理论所蕴含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强调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维方式颇为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则与这种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在古代太极图的阴阳轮转、青铜纹饰的抽象暧昧、中国画的写意与写实并存中展露无遗。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为海报设计往往会产生创意,创意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的一种想法。一个好的思维理念的产生,可以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交流的因素,达到彼此交流的更高层次。是“中国海报设计”走向国际设计舞台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设计海报的时候,能够将作品的创意思维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思维方式相结合,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招贴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与共赢已经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招贴设计应该植根于本土文化精髓的土壤中,深刻理解传统的“中国特色”,吸收外来的优秀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体系。
1.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既要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资源,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在设计海报的时候,要学会灵活运用。很多设计师还存在“借古自重”的倾向,认为穿上几件古装或者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有文化内涵。但是,这只是一种脱离文化的表面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服戴帽子的行为。
因此,如何在招贴设计中把民族性和时代创造性结合起来,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先要改造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视觉符号和价值体系,让这些符号和价值体系成为时代利益和变革的种子,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并保持其文化认同。因此,我们要努力把握的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还有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和审美内涵,并自然地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招贴设计中,也就是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比如余炳南的1995《海峡两岸一家亲》就是为台湾省印象海报发布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中选取了最古老的篆书“家”。家是屋檐下的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稳定幸福的家庭。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形制重叠和复制,但依然脱离不了造词的初衷,隐喻了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以北京故宫的九龙壁为生动、有力、动感的背景,加上奔跑的人形图形和科技感,将龙的造型和人形图形重叠,结合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体育精神,表现新时代北京的气象,有很多成功的作品,如陈幼坚1987设计的《你好香港》。1993年李勇权设计的《八个现代香港设计师作品展-八仙过海》海报等。从视觉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对于发现新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招贴设计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2.“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和思想交流的载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该通过图形文化的手段,展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大致想法,从而避免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阻碍人类交流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实现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的是一种贯通古今、关心人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多元文化的共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设想的“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珍视传统并不是一味沉溺于审美情感体验。我们希望中国的海报设计以理性的秩序建立在西学之风的基础上,铸造古老的传统,培养出支撑中国文化生活的强大力量,而不是一味的切割我们古代图形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服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冲击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㈢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乏,信仰的疏忽,会成为每一个海报设计师的对手。所以,在这片有着悠久灿烂文化历史的土壤上,我们的海报设计者应该是“善学邯郸,不失老步。”中西结合,以汉语为主,源流结合。立足源头,形成民族个性,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必将在本土化的土壤中绽放光芒。
如何设计中国民俗文化海报_传统文化海报设计I .文化差异与认同
文化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文化的形式复杂多变,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中把握各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连接点和共同点。文化是* * *所享有的,是特定群体成员所享有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但是,文化也是可以学习的。人是和文化一起成长的,不同群体的文化也可以形成交集。我们总是强调我们处在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在随着这种变化而影响和渗透,这种文化交流最终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尽管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但中国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基督教的教义,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圣诞节的名义放假;虽然西方人大概不知道阳历和阴历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一起享受春节的喜庆气氛。
二,海报设计中体现的文化差异和认同
海报又叫“招贴画”、“海报”,英文名为“poster”,指张贴在纸板、墙壁、大木板或车辆上的印刷广告,或以其他方式展示的印刷广告。它是户外广告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古老的广告形式之一。有人根据海报的词根结构和轶事来解读海报的含义,认为海报是由“帖”转换而来的,“帖”的意思是柱子,所以海报指的是所有贴在柱子上的告示。没有一本汉语词典对“海报”一词作过专门的解释,但据说在清朝时期,外国人用海船运载的外国货物停泊在中国沿海码头,并在码头沿街显眼的地方张贴海报,推销自己的货物。沿海市民称这张海报为。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凡是有类似目的和其他信息的海报都叫“海报”。
(一)海报中的文化认同现象
文化的传递是以符号为基础的,比如语言就是最重要的符号。借助语言,文化可以代代相传,传播到更广的范围。根据感官的不同,符号可以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语言属于听觉符号,文字属于视觉符号,图形图像也是重要的视觉符号。海报具有画面大、宣传内容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远距离视觉效果强等特点。它们是优秀的文化传播载体,是平面设计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内容丰富、主题表达明确、传播渠道多样、展示简单、对环境道具没有过多限制而被广泛传播。很多我们熟悉的国际平面设计师在这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品。很多国际平面设计大赛也是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进行的。连续举办七届国际大学生反皮草海报设计大赛,要求参赛者用原创海报作品引导消费者思考皮草服装的道德问题。当我们欣赏获得最终奖项的优秀设计作品时,不难发现,来自不同国家的海报作品中,往往会使用相似的创意或相似的图形元素,也就是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在创意和材料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2007年的第五届比赛,比赛主题是:时尚的受害者。中国赛区有三个获奖作品有衣架元素,美国和加拿大各有一个获奖作品有衣架创意元素。这种现象说明,在设计之初,中外学生在选择海报创作的元素时,不约而同地将时尚与衣架联系在一起,并在自己的海报设计作品中采用实物拍摄、手绘草图或形成不同图形等一些表现形式。
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进程中,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广泛传播,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所以我经常使用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理解的图形元素。第二届“东西方”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金奖作品是一幅名为“温暖”的反战海报,背景中央写着英文单词“war”,旁边是一颗破碎的心,看起来像一对带着光环的小翅膀,就像一个血淋淋的天使。图片下方有一排主题词:请不要让这些翅膀飞走。整个画面色彩斑驳,让人想起战争带来的创伤。在这萧瑟的场景中,这颗小小的红心温暖了观者的心灵,让人在沉重中体会到一些别样的滋味。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它是国际通用语言;中国大部分人不信基督教,但大部分人都能认出天使的典型特征。所以这部作品可以被国内外大部分观众解读。可以看到,尽管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但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现在东西方的年轻一代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思维方式上都在逐渐趋同。这对设计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运用国际通行的视觉元素创作作品,可以提高作品的传播性,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大多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另一方面,只用文化认同来设计海报,必然会带来太多创意“崩盘”的风险。所以,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很重要。
(B)海报中包含的文化差异使其独一无二。
纵观海报设计的发展历程,国际知名平面设计师的海报作品大多包含了与自身背景文化相关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并逐渐将其转化为强烈的个人风格,让观者一看到海报画面就能明白设计者是谁。由日本著名设计师田中一护为日本传统戏剧Nobu Drama创作的一系列海报广为流传。能戏是日本第一种民族戏剧,它是由寺庙神社演出中诞生的“猿乐”演变而来,在日本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剧,人物较少,重在表现情节,是一种象征性的戏剧。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都戴着面具,这是能剧区别于其他剧的重要特征。能聚从选择口罩开始。田中一光的能量剧海报大多以面具为主要图形。在表现手法上,他用大面积的几何色块来概括原始的复杂的、具象的面具和头饰,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并用高纯度的补色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除了用几何色块创作海报,还有一些海报以人物甚至笔画为主要创作元素。这些人物往往是一部剧里一个章节的内容,按数组排列在屏幕上;或者在不影响识别的情况下拆分剧名的笔画,分布在画面中;有时候不同的剧用相应的颜色来区分。
田中一光的海报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的日本传统图像和民族元素,但这些元素是通过相对现代的几何形式来表达的。补色在海报中的应用,营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戏剧世界,并通过巧妙的划分和间隔,体现出层次的重叠,使海报画面形成类似西方透视效果的空间感。这是传统与现代、文化差异与认同的绝佳体现。可能有人会说,现在远不是田一光的鼎盛时期,能剧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文化领域,所以海报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那么,伊朗新锐设计师Me-hdiSaeedi又是一个鲜活的例子。MehdiSaeedi的作品总是包含波斯文字、繁体字等民族元素。比如他为三位伊朗女艺术家的油画展创作的海报《三张伊朗脸》,利用波斯语的大小和书写角度的变化,形成三张相互关联的女性侧脸,完美契合主题。他认为波斯文字和拉丁文字在结构上有很大不同,拉丁文字在两条平行线之间,方形文字的结构更容易处理平衡的问题。而波斯文字流动性更强,字母组合更随机。设计师可以用更新颖的方式设计,图形效果比拉丁字符更明显。他的另一幅海报作品《伊朗印象》(Impression of Iran)是为伊朗摄影师的展览而制作的:画面的主要图形是一个裹着头的传统伊朗男子的形象,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作为一名曾在英国和法国留学的设计师,MehdiSaeedi明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波斯语的辨识度是有限的,所以他的作品中总会有用英文标注的主题,与原本的波斯语人物有机结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试图把这两种语言的特点结合起来”。MehdiSaeedi通过他成功的海报设计告诉我们,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往往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三)中西文化碰撞引起的“化学效应”
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许多海报设计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元素,而这种中国味是通过简洁易懂的现代设计手法表现出来的。他自己也谦虚地回应:“基本上我所有的东西都是表面的。但是为什么我做的这么好?因为我知道如何表达我的文化,让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觉得有趣。但不代表我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再问我一个问题,我不一定能给你更深入的回答。”用这种不同文化的设计理念来完成作品,就是“通过国际活动来表达中国的文化和品位,通过这个展览来拿回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尊严”。看他1990年在东京举办的个展“(东方遇见西方)”海报设计,画面主体是一个写在沙上的篆体“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种传统的东方文字笔画结构分为四个英文字母“East”,是英语中“东”的意思。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把海报倒过来,字和笔画会形成“西”,成为“西”的意思。他将英文单词“East”和“West”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中国古代剧本中,既涵盖了本次个展的主题“(East meets West)”,又体现了东西方的交融与交汇。整体画面为暖黄色,沙砾中的字体刻画体现了古老东方文化历史的神秘与沧桑。
陈幼坚为“香港东西方”七位香港设计师作品展设计的海报也充满了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灵感火花。浅色的画面中央有一杯热茶,是典型的中国瓷茶杯,用几笔勾勒出来,但杯子里泡的是红茶。由红色和黄色组成的标签让人联想到有着“世界红茶之王”美誉的英国经典品牌立顿,但标签上的文字已经换成了本次展览的主题。杯中的茶水冒着热气,上升的气体由彩色线条组成,似乎意味着在东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香港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必将通过此次展览的呈现,在设计界大放异彩。海报色彩素淡,画面主体突出,简洁而不简单,蕴含着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融合东方文化传统和西方设计美学,不仅仅是香港设计师的“专利”。大陆设计师也感受到了东西方结合的独特设计魅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海报设计作品。在深圳平面设计师刘永清设计的一组名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海报设计中,他巧妙地将中西文字结合在一起。图中“百花齐放”与传统花卉图形相结合,“百家争鸣”二字与孔子雕像相结合,体现了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乍一看,两张海报毫不起眼,但仔细回味,我们发现主题文字是不一样的——汉字的笔画由英文字母组成,不同的英文字体也让中文字体呈现出不同的字体效果宋立科风格和粗体风格。通过设计师的处理,将东西方人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画面中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和谐视觉效果。
第三,结论
文化是一个宽泛而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却很难准确定义。在海报设计领域,设计师将其浓缩为视觉元素,体现在画面中。在设计创意和设计表现时,既要考虑最广泛受众的接受程度,又要保证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因此恰当把握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国家的设计作品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需要国际化的长期研究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