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问题论文

作为传承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分析和确定其内在价值和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校园环境美学审查1。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美化环境的过程就是将环境中与人密切相关的各种潜在的美的对象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其文化价值的再挖掘、再升华的过程。在按照美的规律进行造型的过程中,积累了创作者的美感,物化了构思者的精神体验。因此,在美学的指导思想下规划建设的校园环境,必然是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2.校园环境中的审美对象是多样的。校园建筑的园林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建筑园林会融合多种艺术,利用其独特的语言空间,渗透、交叉、同化各种艺术的内在审美特征,营造一个具有综合效应的优美校园建筑环境。一方面可以真实、集约地营造一定范围内的景观和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和学习提供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和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大学的文化精神,为抽象的艺术形式注入具体的象征性内容,唤起学生的* * *,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同时,优秀的校园环境往往不仅仅满足于对传统建筑园林追求自然和诗意的理解,也超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范畴。近年来,校园公共环境中社会美的审美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公众意识的发展成为环境教育的新内容。校园公共环境已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环境的最佳过渡地带和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理想实验区。校园公共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使其作为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更有可能、更有效。从大学校园美学建设的理论角度来看,校园公共环境所蕴含的美的形态主要是社会美,同时兼容和延伸了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多种美的形态。它所呈现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校园环境与主体精神内化的关系1。主体精神的内化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素质外在表现的最高境界是沉淀在主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稳定的社会文化精神,即文化素质。这种社会文化精神因主体及其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它敏锐地反映了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有目的地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内在结构的过程。2.审美是主体精神内化的重要途径。审美活动不能完全归于人的生理活动。从根本上说,审美是主体的一种文化和精神活动。“虽然审美活动是在物理学和心理学之间进行的,也确实离不开‘刺激-反应’的生理过程,但人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有文化因素的参与。”虽然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承载文化精神的对象也是多样的。但是,在美学的本质上,无论是哲学家、美学家还是艺术家,经过长期而深刻的关注和思考,都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了一个相同的认识,即审美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所包含的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人与环境之间的桥梁,是人解读环境的语言。三、校园环境美化的价值分析1。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优秀的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示其优美意境的重要对象。它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大学生通过审美这种与环境交流的特殊语言,了解和欣赏校园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通过校园环境美的感受力和愉悦感,深化人生体验,传达大学文化精神的律动。优美的校园环境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凭借其强大的熏陶和同化作用,学生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本质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心智,构建健康稳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人生哲学和人格完善的处事方式。2.校园绿化和建设是主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来看,从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校园园林绿化与建设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从属的,而是大学教育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独立,相辅相成。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不仅要通过物质和生活保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而且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来承担环境教育的责任。四。结论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筑,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文化精神,特别是现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嵌入,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以审美为出发点促进大学生现代文化精神的培养,是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 是一个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实践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一步研究的综合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