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的基本观点

廖平经学的第二次转变,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一是尊今,即尊现代文学的经学;一种是抑古,即贬低中国古代经典的研究。尊今的代表作是《致胜篇》,认为公羊学改革的理论是儒家经典的精髓。但汉代公羊们只把孔子作为中国制度来讲,远没有穷尽孔子变法的意义。他说,孔子的制度改革是一种将永远延续下去的习俗,对中国来说是一种法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王素的体制改革理论,才能认识“知圣人”。抑古的代表作是《刘辟篇》(后改名为《古文改》),指出古文经学起源于刘欣的伪作,西汉平丧前并无古文经学。《史记》、《汉书》中关于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材料,都是刘欣及其弟子所加。

廖平的学说与古今平分说相矛盾,有很多猜想,虽然在学术价值上远不如古今平分说有价值。但这种变化通过康有为的影响,对社会政治方面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因为廖平是光绪十五年中考后,在张之洞的号召下调到广州的。康有为和黄基参观了廖平的余光亚书店,但他们是在傍晚见面的。廖平给他们看了“止生片”和“鼻衄片”。之后,廖平在广州参观康有为的安徽会馆,再次谈到这件事。基于廖平的理论,康有为根据《至圣篇》撰写了《孔子改制考辨》,根据《刘辟篇》撰写了《新学伪经考辨》。这两本书为后来的变法维新提供了思想基础,影响很大,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极大恐慌。尽管康有为一再否认这两部书与廖平有任何关系,但他建立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经学的所谓经学体系,从反面无情地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因此,廖平的经学研究不仅在经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整个近代思想史上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后与宋、杨道南、等人于1898在成都创办《蜀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911年任《铁路月刊》主编,倡导“毁约保铁路”。四川军政府成立,并被任命为枢密院主席。后出任四川国学院院长,先后担任成都师范大学、华西大学教授。从教后,他仍致力于研究经典。他的人生坎坷,屡遭指责、攻击,甚至被撤职查办。他遭受了八次打击,但他始终锲而不舍地投入写作,从未停止写作。他一生写了近140本书,包括经典、医术、廉政等,并撰写了《四义馆》儒家经典系列,后来又加入了《六间译室》系列。1932年,为了出版作品,他打算亲自去成都。没想到,他去了乐山,突然得了重病。他的随行儿子廖等人立即将他带回井研,但他没有到家,中途死在河坎场,享年81岁。

大学者章太炎先生在清代教授廖俊为廖平所作的墓志铭中写道:“学君子非纯德,而行纯儒。”“心焚经,不能罪孙青;如果担心抢劫,就不能诬告高密。廖俊之言赞不绝口,末流败于俗王。”章太炎的话恰到好处。廖平一生研究经学,脚踏实地,校勘、考证、纠错是他的专长。虽然晚年有许多奇怪之处,但在清末民初的特定时代和社会氛围下,既没有百家争鸣,也没有百花齐放,更有甚者,他经历了八大打击,其中有些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人际、政治、派系之争,这正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人精神往往难以承受沉重的压力而得以生存。没有多少人能从逆境中崛起。但他们可以摆脱世俗主义,专心学术,防止干扰和反干扰,最终成为少一些的大玩家。尽管廖平充满坎坷,屡遭低估和攻击,但他的心和骨头总是坚硬的。他应该是学者的良师,学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