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

首先,声乐

国内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相同的错觉:口语不好的症结在于词汇量小。凭借惊人的词汇量,他们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令人羡慕的地道英语,于是上演了一场外国人听不懂的惊艳GRE(课程)口语秀的尴尬场面。诚然,词汇在任何一门外语(课程)的学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拥有庞大的词汇量却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不知道“一词多义”在口语中的重要性,不知道它的适用场景,不知道它的文化背景,真的是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一大误区,甚至会成为致命伤。事实上,一个美国农民即使英语单词不超过1000,也能说一口非常流利地道的英语。相比较而言,四级有4000-5000的词汇量,在日常口语交流中绰绰有余。所以不要因为怕词汇量不够而不敢开口。

第二,流利和连贯

口语要求表达流畅,流畅是指表达的流畅和流畅。但是流畅和速度不能混为一谈。有些学生一味追求语速快,忽视表达的连贯性,造成逻辑混乱和语义衔接,给人一种语无伦次的感觉。所以在英语口语中,不仅要说得流利,还要保证思想表达的流畅。

第三,输入

听力和阅读是口语的输入来源,帮助我们积累各种语言点(习语、俚语、句型等。)循序渐进。另外,听力是外国人的口语,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它的“语音、语调、声调”,并在听力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模仿的标准是越像越好,如果能和原来的语音、语调一模一样,一定会获得最大的收获,极大地促进口语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选材上,要参考“难度适中”的标准。很多同学在英语学习上或多或少都抱着“一口吃个胖子”“一步登天”的心态。最初阶段,他们手里拿着《中国日报》,耳朵里灌着“标准的美国之音”。结果就是因为看不懂报纸而反感,因为看不懂新闻而心灰意冷。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但得不偿失。美国心理语言学家、教学法教授克拉申曾指出,学习外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CI(综合输入),(克拉申1981)。简单来说,主张输入信息的难度应该是“1+1”,也就是在目前的水平上稍微难一点,需要一步而不是两步才能达到水平,所以80%通俗易懂的材料是最好的选择。(在CET4-6或中级口译阶段,“21ST Century”;《读者文摘》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第四,语法

很多同学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语法的正确性,导致一句话要想很久的情况。事实上,英语口语并不需要太多的语法,即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时也会“口误”。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语法是为交流服务的。过于注重语法会造成心理障碍。当然,忽视语法也是错误的,语法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D.Hymes(1971)指出,语法正确是不够的,还要看语言的使用在社交场合是否社交得体。Hymes的这一观点在外语/第二外语教学领域已被广泛接受。Canale和Swain(1980)发展了这一观点,将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会话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不仅仅是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去理解符合语法的句子,更是在给定的环境下,能否运用这些语言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交际的目的。这种交际能力是外语素质的重要标志。

动词 (verb的缩写)文化

当英语口语学习进入成长期的最后阶段,口语练习越来越有效果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为自己流利的口语暗自欣喜。此时此刻,注意不要进入“流利-愚人”的怪圈(流利的中式英语或者言谈举止与西方文化不协调),否则容易造成尴尬场面,甚至被外国人鄙视。只有努力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掌握一门语言。这也是我在新东方听说培训班上强调的。

一方面,外国人的逻辑思维遵循“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倾向于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在我们的英语口语中应该积极贯彻“优先考虑,先陈述观点,后论证,先给出结果,后说明原因”的原则,而不能用“她还在吉他后面把半张脸藏在我们面前”的羞涩和“想说话就别说了”的暗示来对待外国人,这样只会增加交流的屏蔽性。

另一方面,深厚的英美文化知识为地道的英语口语和得体的会话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础。我们将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到它的重要性:

禁忌和委婉语(禁忌和委婉语)在日常交际中一定不能被亵渎。比如年龄、金钱、婚姻状况、政治倾向性(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在西方文化中纯属个人隐私,不得触碰。另一个例子,委婉语,如“我想回答自然的召唤。”,“我想去一个地方。”和“我想去趟厕所。”通常用来表达“去洗手间”的意思。此外,媒体语言特别注意委婉语的使用,如:

选择:支持堕胎

贡献:增税(克林顿居然用这个,新闻媒体鹦鹉学舌。)

身体残疾:残障

垂直挑战:矮

低收入家庭:穷人

保管工程师:地板清扫工

(冒号前的委婉语)

在礼仪上,最常见的例子是,外国人习惯于给予坚定的握手,以显示他们的真诚和信任,这与中国优雅的握手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