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大学行为规范
什么是礼仪?简单来说,礼仪就是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是对他人表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这是城市的脸面,也是国家的脸面。因此,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一个国家里,个人是主体。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首先是要有文明素质。只有每个人都有文明素质,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还有一些同学。比如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楼梯上,总能看到与我们美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片。教室和校园里随处可见食品袋和方便面盒。有的同学甚至觉得,反正有同学和值班清洁工来打扫,为什么不扔掉呢?再比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里追逐打闹,习惯了走路推搡;还有一些同学互相谩骂、骂人,随意攀爬树枝,甚至有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产。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培养,这从本质上表现了一个人的思想素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可能会不守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一定是良好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会对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明的行为会帮助我们提高心理素质,同时提高道德素质。如果这个时候不特别注重自己道德品质的培养,那么即使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人对自己对社会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君子,然后才能成才。我们不应该是单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机器,而应该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有了文明,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小学生。那么请大家闭上嘴巴,不要骂人,不要随地吐痰;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管住我们的脚,不要践踏草坪。我相信,在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将会被创造出来。试想一下,如果全国每个校园都创建文明校园,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就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就会繁荣辉煌!
马伟新
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不仅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礼仪史。儒家以礼为天下之先,强调以礼治国,以礼治家。从古到今,涌现出许多有高度文明礼貌的人,如孔融和周恩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需要更多的文明举止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今天的奥运会上,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发展文明礼仪规范,争做文明北京市民,树立全新的社会风尚。
礼仪就是礼仪和仪式,它有三个要素:语言、行为表达和服饰器物。一般来说,任何重大仪式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才能完成。礼仪种类繁多,可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还有外事礼仪、风俗礼仪、礼仪文书等。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交际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适用于人际交往的交际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表示尊重和友好是一种习惯做法。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一种技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反映了他的行为是否文明。说得好听点,人们在交往中,尤其是与外国人交往时,如果不注意文明礼貌,就会被人嘲笑。说得更严重一点,如果不同族群不互相尊重(各自的习俗或礼仪),就可能挑起族群仇恨和斗争。
礼仪的主要作用,从个人角度来说,有:第一,有助于提高人的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己和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礼仪是要求人们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它是在人们的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被风俗习惯和传统所固定。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和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法律和制度属于社会规范的底线。虽然重要,但只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些规范,并不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法律规定盗窃价值超过一定数额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不能追究刑事责任数额的,可以依据治安管理条例给予治安处罚。但是,如果治安处罚的条件不够,比如偷了别人的衣服怎么办?如果社会成员都能偷,这个社会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但是,法律处理不了偷鸡摸狗。我们做什么呢这个要靠道德来规范。事实上,不偷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礼仪要求。因为小偷小摸显然是不礼貌的行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因此,方圆不能没有规矩,方圆也不能没有礼貌。
从礼仪的现实条件来看,我们必须学习礼仪知识。有礼貌是有条件的。首先,礼仪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就连我们平时提倡的一些基本礼仪也不例外。不随地吐痰,需要纸巾和污物桶的物质基础;不随地大小便就要完善公厕设施。所以礼仪要实用,礼仪太繁琐或者超前都会成为负担。有钱人可以穿晚礼服和正装去参加聚会,但是农民上山砍柴就没必要穿西装了。其次,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大多数国家,朋友见面时握手是一种礼貌,但在中东,异性之间随便握手会受到惩罚。再比如,在西方国家,朋友见面互相拥抱是很正常的,但在我国,普通的异性朋友如果轻易拥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认为是性骚扰。同样,在中国,在街上吐痰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但农民在田里耕作时要求用盆吐痰,就会成为笑话。所以礼仪要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要实事求是。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内容上看,有外貌、行为、表情、衣着、言谈、待人接物等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待客礼仪、餐桌礼仪、礼品礼仪、文明交往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叫礼仪,礼仪在言语行动中的表现叫礼貌。加强道德实践,要注重礼仪,使人与人之间以“尊重他人、自律、节制、真诚”为原则进行交往,告别不文明言行。
倡导文明的社交礼仪。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文明礼仪理念。进入车站、公园、社区等场所,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止不文明现象。针对当前公共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宣传文明上网、文明就餐、文明驾驶、文明乘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重点纠正违章锻炼、违章停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绿化、损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引导人们做懂礼仪规则、讲文明语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公民,努力形成。大力倡导以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服务热情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礼仪规范,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规范的举止语言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礼仪、礼节、礼貌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又各有其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是:第一,尊重人的原则;二、自律原则,即克己、审慎、主动、自愿、礼貌、自我比较、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律、自制,不骄不躁、表里不一;第三是适度原则,节制适度,掌握分寸;第四,真诚原则,真诚待人,真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学习礼仪知识,促进礼仪习惯的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着力塑造创新、诚信、包容、开放、文明的北京人良好形象,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为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做出自己的努力!
名人礼仪故事:张亮的学徒
张亮(?-前186),是西汉大帝始祖刘邦的军事家。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秦灭韩后,决定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被追杀,在下邳避难。
张亮下次无事可做。有一天,他在下邳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着粗布短外套的老人,他走到张亮身边,故意把鞋子掉在桥下。然后他转向张亮说:“儿子!下桥捡我的鞋!”张亮惊呆了,想揍他一顿,但当他看到他是个老人时,他忍住了怒火,捡起了桥下的鞋子。老人又命令道:“穿上鞋!””张亮想既然自己捡了鞋,不妨穿上,于是跪在地上给自己穿上。老人伸出他的脚,让张亮帮他穿上,然后面带微笑离开了。张亮一直用惊讶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行踪。老人走过走廊,然后回头对张亮说:“你是一个可以被培养成成功人士的孩子。五天后的早上,黎明时分在这里见!”张亮跪下来说,“是的。”第五天天刚亮,张亮到达了下邳桥。没想到,老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了。当他看到张亮时,他生气地说:“你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第五天第二天早上再来!”说完就离开了。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亮就赶了过来,但老人又在那里等着。当他看到张亮时,他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又落在我后面了?“五天后早点来!”然后他又走了。第五天,张亮在午夜前赶到了大桥。等了很久,老人来了。他高兴地说:“这下好了。”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指着它说:“如果你认真学习这本书,你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世界会改变,你会发财。在接下来的13年,你会在济北县古城山脚下看到我——那里有一块黄色的石头就是我。”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一亮,张亮就拿出书来看了看。原来是孙子兵法(周武王辅佐的孙子兵法)!张亮非常珍惜它,经常细读它,反复研究和学习它。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来反抗秦国,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数千大军,攻占了下邳以西的一些地方。张亮加入了他,成为他的下属。从那以后,经常根据《孙子兵法》给沛公出谋划策,沛公认为很好,经常采纳他的策略。后来成为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亮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教给他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跟随刘邦经过济北时,在古城山脚下看到一块黄色的石头,便拿了回来,称之为“黄石公”,奉若珍宝,按时祭祀。张亮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