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哪个好?
武汉大学的衰落与厦门大学的辉煌
这是我本科同学写的。他通过了N轮面试,得到了厦门厦门的工作。经历了武大,遇到了厦大。我觉得这个称号他还是有些发言权的。他对武大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做一头睡在马背上的牛,为武大的崛起做贡献。
文本:
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在很多地方都有* *的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有全国最美的校园,比如他们都是文理综合的大学,比如他们都地处二线城市,比如很多人吃螃蟹等等。而且,教师的流动也让两所大学有了密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前不久爆出厦大盗用武大第一名赵霖老师的新闻。其中一个是如此值得信赖,以至于学生们都如此推崇。我不知道,但一定有原因。武大是我的母校,我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因为朋友的原因,我经常去厦大。去过几次厦大,对厦大的很多管理做法都很惊叹。我举几个我所知道的例子。
1.食堂
民以食为天!先说食堂。厦大本部共有五个食堂,口味各异,有自助、套餐、风味小吃、炒菜,由拉面供应。可以说全国各地的风味在这里都能找到。走进厦大的饭堂,最抢眼的感觉就是干净整洁。来吃饭的人顿时精神焕发,食欲大增。干净的不仅仅是餐桌,做饭的厨师也是芙蓉的脸(清水是芙蓉,不是芙蓉姐姐的芙蓉),穿着白色的衣服。人们对食物的卫生大为放心。菜的味道也是两个字:精致。我从没听说过饭里会出现悄悄话。而且这里的食堂有一层楼是专门给少数民族的,很体贴。在这里吃过几次,让我很羡慕。
有人评论,武大食堂梅园性价比低,贵得不合理。桂园的食物除了偶尔出现的沙砾外,几乎没有。吴策的食堂二楼还可以,虽然贵,但是性价比不低。吴策一楼的食堂一年四季都没变过品种。民族食堂师傅们强悍,冷艳中的秋霜不输于“灭绝师太”,屡遭天下围攻。湖医不太了解。我很惭愧。
宿舍
厦大的宿舍估计是全国大学生羡慕的对象。寄宿生人数为4人。2.1(本科生4人,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宿舍都是空调(这让我很不解。其实厦门的气候很适合,不像武汉有些浪费)。每层楼都有免费供水。学生可以免费获得热水。每层都有带热水器的澡堂,可以刷卡使用。武大的宿舍大部分在6。4.2编队(本科生6人,研究生4人,博士生2人)。虽然武汉冬天天气极寒,夏天有幸成为三大火炉之一,但是空调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图书馆和个别教室有空调,所以天气极寒或极热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渴望学习,图书馆总是人满为患。大家都是带着书去图书馆自习,但是想在图书馆看书的同学是不允许进入的。当然,武大虽然不是每个楼层都有热水澡堂,但是每个校区还是有一个,冬天经常能看到舞龙的场景。因为只有一个热水供应的地方,很多同学都是自己买热水器,冬天烧水。权力过大,违反校规,学校保安经常像抓猫一样抓老鼠。
3、卫生间
现在流行细节决定成败,很多领导视察城市都喜欢视察厕所。我们来做个对比。厦大教学楼的厕所(这里讨论的都是男厕所)都是感应式的,高级,卫生。没什么好说的。需要说的是,整个校园的厕所都是一个档次的。是因为民主意识吗?还是因为钱?武汉大学的厕所质量因楼而异,最好的是行政楼(校长办公区)和逸夫楼。其他教学楼比较差,卫生条件尚可。
4.游泳池
武大三校区(原吴策)有游泳池,每小时收费8元。除了澡堂偶尔财务亏损,其他情况尚可。上学期间,我下定决心要学游泳,但是事与愿违。游泳池出事了,带走了一个同学,后来关了。然后又开了。
厦大很多建筑都是校友的荣耀,游泳馆也不例外。它是由一位名叫王清铭的校友捐款建成的,因此被命名为“清明游泳池”,建成后成为福建省最大的游泳池。无论室内室外,条件都极其优越。只要是在校师生,都可以持健康证随时探视。
5.图书馆
图书馆是大学的标志之一,这不得不提。就图书馆最大的功能而言,两者都是丰富的。但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而言,武汉大学图书馆相当逊色。厦门大学图书馆是一个武汉大学生不得不感叹的地方。借书方面,厦大一张借书证最多可以借40本书,最长三个月。馆际互借也很好。其他图书馆的书会在登记后几天内通知你来取。在阅读方面,厦大图书馆的书都可以很方便的阅读,因为无论是阅览室还是流通室,都是半书架半书桌的阅读方式。而且课桌的布置也是极其有趣,而且是零散的折叠隔间,书架散落在里面,学生看书互不影响。这应该主要得益于图书馆的相对开放。
另外,我想详细提一下,厦大的图书馆免费供应纯净水,我知道,对书籍如饥似渴的同学也会如饥似渴。
以上是对两个学校外在表现的一些直观印象,感受大相径庭。恐怕不是这些表象背后的细节。这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也是一个学校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对师生的服务是否到位,体现了学校对师生的尊重和认真,表明了对教学和科研的态度和贡献。
厦大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其所有行动中尤为突出。想把这篇文章写得深刻,可以从师资力量、招商引资、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等方面做深入研究。但限于篇幅和时间,我就讲到这里。在这里,作为武大的毕业生,我想多说两句。大学的核心是教学和科研。两者的外在力量都是它的学生和老师。前者培养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后者为今天的一个国家提供支持...但这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是大学校长。校长就像学校的指挥官,就像军队一样。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尤其是在我国行政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比如80年代的刘道玉老校长,是一个让落败的武大辉煌一时的校长,是一个帮助武大找回昔日辉煌和自信的校长。那是一位教育理念超越时代的校长,那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和尊严的校长,那是一位属于学生的校长。可惜我没有机会经历那个时代,但是:这本书深深的打动了我(在这里强烈推荐给在校学生),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型校长的巨大魅力。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一些吃螃蟹的做法,至今让武汉大学受益匪浅。现在的校长可能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多申请两个博士点,如何多抢项目,如何多建两个大项目。
我从未亲自见过厦大校长,但我想这不会妨碍我去了解他。我们来看看对厦大校长的采访,了解一下这位头脑简单的校长的办学理念。
《中国经营报》:你提出高校要培养社会精英。这是否违背了平民高等教育的方向?
朱崇实: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我们应该承认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我们要注意高等教育的另一面,那就是培养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把长远利益放在眼前利益之上。他有非常高很好的个人素质,能团结身边的人一起奋斗,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站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列。这些人的理想和追求不再是单纯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是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所以培养社会精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需要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一批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学校,这个社会就太可怕了。精英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我的理想是,我们要培养一批不单纯根据市场需求来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和理想超越现实,有能力引领社会的人。他们重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愿意脚踏实地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现在我们的一些学生把追求金钱和“社会能给我什么”作为首要考虑,而不是“我能给社会什么”作为追求。所以在我看来,如果高等教育单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自己的目标,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危险的。中国要有一批一流的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如果一流大学做不到这一点,那么等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已经有几代人,甚至几代人被耽误了。
记得有一期武大校报刊登了武大校长的办学理念。具体的话不记得了,但大意记得很清楚。好的大学是为社会提供一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大学好像就是给社会提供一堆“家”的。不知道大学和技能培训学院有什么区别。不知道这是大学的结果还是目的。。。。。。)
记得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在一个教室里听了武汉大学校长刘景南的成功经验。听到很多,比如古代圣人的智慧,比如相信自己,一路向前...印象深刻的时候,我问了一个有点尖锐的问题:总统先生刚刚给我讲了很多勇往直前的例子,让我很受鼓舞。进很重要,退也很重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准确把握自己,知进退,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我觉得三国的马谡不是被一个街亭打败的,而是因为他什么都懂(相信诸葛亮的眼光),只是长得不帅。如果你是统一军队的人,你会失去你的生命。再比如刘道玉校长,他辞去了教育部长的职务,选择了校长,奠定了不平凡的事业。他就是这么理解的。
他人品不好是当官的。如果他是官员,无疑会比他当校长的时间短。那么,刘校长,你当时是如何选择从实验室到校长室的呢?你为什么选择不回来?你为什么认为你能成为一个好校长?当时对刘校长的回复还是挺失望的,具体回复我也记不清了。但主要思想是,当校长是一种挑战,我喜欢挑战。听完回复,为了礼貌的表明态度,我立刻离开了。
进取的性格确实令人敬佩,但这种攀登精神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熟悉的学术领域呢?科学界有无数的挑战。如果刘翔想当国家体育总监是因为他喜欢挑战,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挑战背后的动机。
一个仰望天空,俯视思考的校长,正在建设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学校。这是厦门大学。一个喜欢“挑战”和务实的校长,正在让学生们想起曾经辉煌的学校,那就是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