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上海最早的大学:圣约翰大学。
在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圣约翰。这所学校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于19世纪中叶创办,是上海基督教大学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在圣约翰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中外名人。圣约翰的第一任校长约瑟夫·施洛瑟就是其中之一。施洛瑟是美国传教士,他于1859年来到中国传教。从65438到0860,施洛瑟被任命为香港圣公会救世主教会主席。1877年被任命为美国上海教区主教。1878年,施洛瑟从美国回到上海,开始创办圣约翰学院。1879年,圣约翰学院成立,师子为校监(校长)。为了纪念圣约翰的创始人,曾经有校友在校园里集资修建了一座“石怀堂”,这是一座中式建筑,以表达对这位贯通中西、沟通中外的学者的思念。说到圣约翰,我不得不提到的另一位外国传教士是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美国传教士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生于纽约。年轻时在美国教中国学生主日学,也就是有意来中国。1886年,22岁的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被英国圣公会差派到中国。来到中国后,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被任命为圣约翰学院的英语老师,两年后,他被任命为圣约翰学院的院长。1896年,学院升格为大学,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被任命为圣约翰大学校长。他还负责附属中学。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穿着中国服装,模仿中国的习惯,并娶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妻子。他致力于基督教学校教育。为了发展圣约翰大学,他一生致力于绘画和管理,把一所建筑简陋、只有中学水平的学校,变成了占地几百亩、学校产值几百万美元,集医学院、神学院、文理学院于一身的著名高等学府。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主张教育与政治分离,反对以学校为基础搞政治运动。为此,他与爱国学生发生过几次冲突。他还顽固抵制私立学校应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注册的规定,以至于圣约翰大学直到1947才完成向中国政府的注册手续。1939年,在“尤达”工作了50多年的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退休了,但仍担任名誉会长。1941回到美国,1946再次来到中国,次年3月在上海去世。在“尤达”的开创者中,还有一位华裔牧师,他就是颜永靖。闫永靖原籍山东,后来移居上海。1854年,闫永靖被英国圣公会派往美国留学,1862年完成学业后回国。他曾为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和公共租界工部担任翻译。1878年,颜永靖帮助施罗德建立圣约翰学院,担任校长1881年。他曾安排被洪榕带到国外的留美幼童回国任教。后来,圣约翰大学将男生宿舍命名为“四言堂”,以纪念颜永靖的功绩。在1881和1885中,闫永靖两次致信工信部,抗议不允许中国人参观外滩公园的规定。圣约翰大学有许多著名的校友,他们大多活跃在中国的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界和医学界。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是“尤达”的校友。其他知名校友包括外交官施肇基和顾维钧;作家林语堂、邹韬奋;科学家周有光;教育家张伯苓、孟宪成;实业家刘洪生、经叔平;建筑师陈从周;宗教人物丁光训;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也是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的毕业生。目前圣约翰大学年龄最大的校友是周有光(1906 65438+10月13-)。周有光一百岁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有兴趣上大学。我申请了两所大学,都通过了。一个是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一个是南京师范大学,后来变成东南大学,后来变成中央大学。今天是南京大学。你为什么被两所大学录取?几个比我高的同学劝我去圣约翰大学。我去上海上圣约翰大学,拿到了。但是圣约翰大学学费极其昂贵,一学期要200多银元。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最穷,没钱。当时每个大学考试的时间都不一样,我就去南京考了,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不需要学费,我准备去南京。我姐姐在上海教书,她的同事朱羽君听说我被圣约翰大学录取了,不想去读书。她对我妹妹说:“进圣约翰大学比进顶尖还难。很遗憾你哥哥没有考上圣约翰大学。我也没钱。我去找我妈借,让他去上学。放学后我会想办法的。"她妈妈说,"我现在没有钱,但是我有一个手提箱,里面装着很多嫁妆。如果我拿一个行李箱当典当,可以当200多元。“他们家也在苏州。她妈妈很喜欢我。这位老太太对我很好。她的手提箱在后面的房间里。已经很多年没开过了。没用。有一出戏叫《借为卒》,借物为卒。所以我去了圣约翰大学。”
还值得记住的是,虽然圣约翰大学在解放后结束了在中国大陆的运作,但其海外校友一直在努力恢复他们的教育。65438-0967年,台湾省“约达”校友创办新浦技术学院,2005年学校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此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支持下,圣约翰校友为研究生建立了圣约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