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诗、书、礼、变、乐的内容。
儒家乐是指儒家认可的贵族音乐,如诗歌中的雅、颂,而不是指乐器。《论语·阳货十七》说:“乐韵、乐韵、钟鼓云?”又曰:“邪紫取朱,邪之乱也雅,邪口盖国。”[24]孔子反对郑声,主张雅乐。为什么?因为“郑声淫荡危险”[25],因为雅乐“乐而不淫,悲而不伤”[26]。孔子认为雅乐真的可以陶冶人。他说:“兴在《诗》,礼在礼,乐在成。”[27]
儒家非常重视诗歌,诗歌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子曰:“小子,为何不学诗?”诗“可激,可观,可群,可怨,君事之父,远事之君,多知鸟兽名。”[28]他还说,“诗三百首。一句话,它说的是‘天真地思考’。”[29]这充分说明了孔子对诗歌的重视:它不仅能陶冶高尚的情操,还能使人学会为父为君之道,还能增长见识。所以孔子不仅教学生学诗,还要求他的后代学诗。孔子曾对孔说,“不学诗,无话可说。”[30]也就是说,哪怕是收获最少的,你也可以善于言辞。因为诗有这样的功能,儒家经常引用诗中的话来证明自己。比如《大学》引用了“周虽是老帮,却重生了”,《中庸》引用了“贤妻如弹琵琶。兄弟俩又喜又急。一尔时嘉,乐尔妻之财”,《论语》“学问为先”,《孟子·梁·王辉一上》引“他人有一颗心,给其一些思想”,“畏天之力,保其适时”,《孟子·公孙丑二上》引“自西向东”
关于书,儒家指的是史书。自孔孟以来,儒家就重视《尚书》,经常引用其言来探讨学问。比如《论语·二治》引用“孝!孝悌、兄弟之谊、政事”,《论语》第十四问引“帝总尊殷,三年不作声”,《孟子》第一书引“天降民,为君为师,而言'其助天助四面,唯我有罪无罪',天下在人间。儒家之所以重视《尚书》,是因为孔子认为它像诗歌一样高雅。《论语·疏而奇》曰:“孔子所言,诗、书、礼,皆雅也。“孟子认为,只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尚书》,就能立于天下。他说:“信书不如无书。我在武城只采取两三种策略。" [31]
关于“礼”,儒家指的是记载相关礼仪的“李实”。在儒家,从孔子开始,他们推崇周礼,也就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子曰:“周建在第二代,何如此抑郁!”我是周人。”[32]孔子对《周礼》的推崇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生命;第二,教育。生活中,孔子经常梦见周公。他说:“真可惜!我很虚弱!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梦见周公了。”【33】因为最近没梦到周公,孔子感叹自己老了。在教育方面,当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元问及一个国家的道路时,孔子说:“去,利用尹,服务周之冕,欣赏邵舞蹈,让去很远的地方。”[34]可见孔子时刻不忘以礼育人。当然,孔子不仅知道李周,他也非常精通李霞和李因。他说:“殷之得失,皆因而知周因,其得失亦可知;其后继者,虽不朽,可名。”[35]他还说:“李霞,我可以这样说,但这是不够的;李因,我所能说的,在宋朝是不够的。如果文献不足,那么我们可以征收。”[36]李霞和李因一样,孔子不仅能告诉人,而且能很好地知道得失,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孔子之所以如此看重礼,是因为礼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制度化、系统化的体现。”《论语·纪十六》说:“不学礼仪,不可立。“《论语·姚岳二十》曰:“不知其生,不以为君子;不懂礼,受不了;不知道说什么,就无法认识人。“这充分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不按礼仪办事的人是不可能得到社会尊重的。《论语·治其二》说:“人生以礼为本;死了就以礼葬,以礼祭。”由此可见,所有的生、生、死、葬,都必须以礼为重,不能无礼。子曰:“礼粗则累,慎粗则窘,勇粗则乱,直粗则扭。”君子忠亲,仁者民兴;如果老的不被留下,那么人民就不会偷窃。”[37]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所谓礼,与当今礼尚往来盛行的送礼之礼完全不同。子曰:“李云,李云,玉帛云何?”[38]他还说,“人无情,何以为礼!”[39]在孔子看来,礼不是一种像宝物一样的物件,而是一种以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表现。如果你离开了仁,礼就会走向反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上课没礼貌,上课没教养,民不聊生,天不聊生”[40]。所以孔子主张以“德、礼”、“耻、尊严”待人。[41]
关于易经,儒家指的是易经。据司马迁说,文王“行于周易”[42],《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自己推演出来的。关于《周易》的基本原理,《易传》说:
以前的圣人之书《易》也会遵循人生道理,立天之道说“阴”“阳”,立人之道说“柔”“刚”,立人之道说“仁”“义”。是三才二合,故易经以六图绘之;分阴阳,刚柔并济,故《易经》为六章。
儒家之所以重视《周易》,是因为《周易》可以满足儒家的一切需求。易经说:“易经有四种成为圣人的方式:说话的人仍然忠于他们的话,行动的人仍然忠于他们的变化,制造装置的人仍然忠于他们的形象,预言的人仍然对他们负责。”所以,君子必有所为,必有所行。“中国古代与人交往,无非这四件事。按照孔子的说法,以上四个方面都可以成就一个圣人。所以《易传·系词上》接着说:
圣人之所以研究《易》,原因是很深的。只有深,它才能通天下之志;只有少数,所以能成为天下之事;只有上帝在那里,所以它不是快速和不可能的。孔子说,“易经有四种成圣之道”,也就是所谓的。
虽然孔子很重视《周易》,但由于《周易》的准备如此广泛,连孔子也深感自己理解不够。他说:“再加我几年,我50岁就学会易经了,没什么大不了的。”[43]
据司马迁说,《春秋》是孔子写的。[44]孟子认为《春秋》是诸侯争霸的历史反映。他说:
王之迹亡而诗亡,诗亡而后写春秋。金的《程》、楚的《崆峒》、鲁的《春秋》都是写和的,他们写的都是历史。子曰:“其义为丘所盗。”[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