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正式将每年的5月25日确立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号召全社会关注大学。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全面、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只有这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首先,我们开始分析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定位。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活是最激情最丰富多彩的时期。这个时期意味着开始脱离父母和家庭,开始规划和构建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这个时期就是人们常说的。
“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我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大背景下。一些社会的影响和自身的缺陷使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在16-30%之间。国家教委对12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测试,发现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每年都有几十名大学生因为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失意而自杀。另外,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第一,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遇到的首要问题。根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和勇气。
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充满了兴趣,也担心失败。久而久之,我甚至回避参与,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其次,情绪变化的问题。因为年轻,经验不足,对问题看法偏激,对事物认识不足。自控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容易情绪化、喜怒无常,心情好的时候待人接物要讲道理。心情不好的时候,让人敬而远之。
顺序
第二,学业问题也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问题。进入大学后,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
还自学了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和英语过考的压力,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紧张的苦读和战争中。压力太大,学习效果不好。这样下去,会引发紧张、失眠、考试焦虑等问题。
第三,爱情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大多处于生理成熟期,性意识增强。这个时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对青春期性冲动和性要求的不正确理解,会导致一些紧张、恐惧、害羞甚至不正确的行为。此外,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身体缺陷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关注。
第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的栋梁。他们不仅需要有贡献于社会的真才实学和实践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意志、人格、气质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实施素质教育,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阻碍了他们智力潜能的开发、学业的进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第三,要采取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
它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以下是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引导学生减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解决他们的忧虑和困难,开发他们的身心潜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适应外部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服务形式多样,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实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案。我们学校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运用“心理健康问卷”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通过访谈分析,邀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诊断。每年约有15%的新生被邀请面试。根据访谈分析,区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干预,从而在入学之初就得到了。
3.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通过各学科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也是各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使人类历史上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与健康,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水平。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开朗的情感特征。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和宽松的理解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知,充分发展个性,提高适应能力。
第四,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一时期的特殊任务,而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建设,以教育为本。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堂与课外、教育与引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为了落实工作,真正做到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顺序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目标体系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南,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活动的热情;使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开展预防教育。要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能力。
第二,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各种活动。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应利用广播、校园网、院报、校刊、黑板报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讨论学生热点问题,如大一新生入学时的角色适应、中年级学生的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应届毕业生的择业问题等,聘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新的知识和动态,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特别是团体训练,如意志训练、适应训练、角色交流等。,从而加强他们对活动的参与感。
第三,只有倡导主体的自我教育,确立主体意识,体现主体参与,才能实现其教育目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和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运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平常心面对自己、集体和社会。从而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追求心理健康的自觉行动。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提高心理咨询的科学性,有专业人员坐诊,制定规章制度和时间表;对于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和技术,帮助他们自立,提高他们应对挫折和各种不幸事件的能力,或者以某种方式使来访者发生改变;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建立心理档案,才能在思想工作中对症下药。实行心理调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对部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对部分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特别严重的学生要转到专业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
第五,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这些老师有的是心理学专业,有的是医学专业,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专业,而且大多是兼职,工作量大,进修机会少,专业能力欠缺。有必要培训这些教师。此外,在高校中,应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提高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他们还可以改进工作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发泄、转移学生在大学里遇到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于“亡羊补牢”。
综上所述,为了帮助大学生摆脱青春期的各种烦恼,适应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挑战,培养其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适时在我国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从国际环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同文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矛盾与困惑十分突出;从国内环境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思潮空前活跃。
可变性和复杂性;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信息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领域。
研究所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很大;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规模、质量、结构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自主创业和家庭贫富差距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大学生健康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