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的意义是什么?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发展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广泛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美育能很好地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宗旨,使人的各种潜能均衡发展。席勒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促进某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而是通过达到心中的审美状态来达到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和谐。良好的人格,教育提升人性;它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通过感性的、趣味的教育,让学生在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不自觉地预留出可以超越生死、无视利益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最终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他在《美学原理序》中说:‘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而这种爱美之心是可以根据情况如期引导的。可小可大,可德可修,可治国平天下。你怎么能看到它?我们努力反省自己,在看图、背诗的时候,内心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无比的安慰。就是这种境界,平常的是非观念,人我差异的持续,都消失了,心里只剩下一盏明灯和一个秘密。所以我们不开心?豁达了,就轻松了;心胸宽广,就会胖。不能健身吗?既然人我差异和利益观念都消失了,就不能入德了吗?每个人都是这样,每个家庭都是这样。难道不能治国平天下吗?3143蔡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人可以通过审美活动达到一种自由和超越的状态,审美也可以成为主体心灵的支撑。这样,美育促进了道德的形成。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观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如果能通过审美教育引导他们经常体验审美体验,他们就会逐渐形成审美的人生观。一方面可以使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补充学生生活信念的缺失,使学生的心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21世纪,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欲望和伦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美育能更好地协调二者的矛盾,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人性、提高道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美育对智育的补充作用

人的思维一般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美育的思维方式重在形象思维,智育的思维方式重在逻辑思维。通常,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无数事实证明,如果艺术家只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而没有逻辑思维的参与,没有理性思维对整个作品的指导和把握,就很难完美地组织作品。同样,科学家在科学发现和创造中,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联想和启发。李政道先生说他的科研工作与他对音乐的热爱有很大关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他的科学工作与从事音乐工作的妻子密切相关。这样,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简单并列,更不能对立。忽视任何一方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会影响我们的实际工作。在科学研究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对他们科学思维和智力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此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感官对主体的顿悟作用也不容忽视。形式美法则是贯穿各种形式的基本因素。就像形式美规律可以在技术和工艺中自由运用一样,它也常常从科学研究中的形式美渗透到对宇宙终极结构的关注中。这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包含了人们对主体性和目的性的追求。也是科技中的美学元素,是一种科学美。以美启真,就是通过感性、直觉、领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来引导和启迪学生,促进学生形成直观的感知能力,通过审美活动将理性成分内化于其心理结构中。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审美教育,否则不仅会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新时期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开设美育理论选修课。美育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美学基础知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美学、美育、艺术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如何欣赏美”等美育的基本问题,为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开设艺术欣赏选修课。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没有艺术教育就没有审美教育,因为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艺术欣赏是学生了解艺术的重要渠道,高校艺术欣赏课的目的就是邀请审美走出“象牙塔”,使之进入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通过欣赏经典的艺术作品,帮助和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鉴赏课可以包括文学鉴赏。